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3篇(2023年)

2023年《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3篇(2023年)

时间:2023-03-16 09: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3篇(2023年)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语文活动:交流对三国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一、导入新课:

  人不怕落后,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思进取。当一个人有了进取的雄心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时,他就能够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人。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展示预习情况:

  ①文学常识

  ②注音

  ③词语解释

  四、品读文言文(文言朗读三部曲)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荐读,其余同学纠错。

  ②听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停顿。

  ③仿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④齐读。

  二读:读懂文意

  ①提示翻译方法。

  ②自读翻译,小组讨论。

  ③反馈问题,共同解决。

  ④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思想内容。

  三读:读出语气

  ①品读人物语言(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

  五、反思提升。

  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一是幼年不使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这不同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

  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0篇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6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7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 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 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语文活动:交流对三国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一、 导入新课:人不怕落后,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思进取。当一个人有了进取的雄心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时,他就能够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人。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展示预习情况:

  ①文学常识

  ②注音

  ③词语解释

  四、 品读文言文(文言朗读三部曲)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荐读,其余同学纠错。

  ②听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停顿。

  ③仿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④齐读。

  二读:读懂文意

  ①提示翻译方法。

  ②自读翻译,小组讨论。

  ③反馈问题,共同解决。

  ④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思想内容。

  三读:读出语气

  ①品读人物语言(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

  五、 反思提升。

  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一是幼年不使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这不同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

  六、 课堂小结。

  七、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

  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0篇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庸无奇。《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若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4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学生记忆,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八)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九)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④、分角色朗读课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8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9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解说:本点拨内容首先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将课文注释中尚未交待的内容展示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他则重在帮助学生完成“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4和学习侧重点2,目的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认清人物形象,帮助其从艺术上掌握文章的特点,以便于在写作中模仿和借鉴。)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下面的短文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将其与课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以下诗句、格言都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结合文中吕蒙的变化,写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与感想。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解说:第1、2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第3题做初步拓展,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最后一题则进一步拓展深化为谈对读书的认识与看法,这三个题目是按由浅入深,由窄而宽的顺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既会读,又练写。)

  〖参考答案

  1、①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当涂:当道,当权。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③孰若:哪里比得上。

  2、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3、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不同点:①课文主要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则作了清楚的交代。

  4、略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

  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庸无奇。《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若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

  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

  耐心教导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3、学习通过品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自读法: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自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称。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关于孙权和吕蒙(课下注解)

  四、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五、字词疏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A、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B、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当道(2)辞———推托(3)孤———古时王侯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爱称

  (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的时候

  (9)过———经过、到

  (10)更———重新(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4)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往的事情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

  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七、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我们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归纳:“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对吕蒙的厚望和严格要求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想学,借口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有不悦,责备,更是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服口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以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的夸赞;讲礼节,“拜蒙母”。

  八、快速背诵竞赛

  九、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论议————结友(惊赞)

  十一、教后反馈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3

  预习

  ◎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的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将领。

  3.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语气词,后写作“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及:等到。

  15.过:经过。

  16.寻阳:古县名,治现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21.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

  22.更:重新。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4.见事:知晓事情。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积累拓展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五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0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4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6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

  (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

  (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7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9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0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2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6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谁。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卿今者才略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8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

  (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

  (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孙权劝学 教案10篇

孙权劝学 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15 *孙权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5 *孙权劝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孙权劝学 教案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3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孙权劝学 教案4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 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孙权劝学 教案6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 教案7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 教案8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孙权:

  吕蒙:

  鲁肃: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一、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给下列的词语注音)

  卿()涉猎()邪()孰()更()遂()

  二、试画出课文的停顿。

  三、解释下列词语。

  卿:

  当涂:辞:

  博士:(今义:)

  乃:涉猎:

  治经:见:

  往事:(今义:)

  非复:更:

  刮目相待:

  见事:及:

  遂:才略:

  四、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卿言多务,孰若孤

  9.蒙辞以军中多务

  10.蒙乃始就学

  五、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分别找出孙权、吕蒙、鲁肃说的话,小组内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想一想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说话内容语气(神态性格特征

  孙权

  吕蒙

  鲁肃

  2.学习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背诵课文,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启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课后作业

  当方仲永遇上吕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孙权劝学 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教学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 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 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 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孙权劝学 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初一语文下《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篇

初一语文下《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讲《孙权劝学》这节课的时候恰逢张丽华老师来校调研工作,我便出示了这节课。这节课还是采取常规的学-议-导-练的教学方式。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在第一堂中已经做了处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文章的大意。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复习,通读课文(读准停顿),合作探究,品读语言,分析人物,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检查复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重点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

  2.重视课文朗读,强调好要读准句子的停顿,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句子的停顿,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并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也一直做了句子朗读方面的指导。

  3.利用小组合作(前后四人小组)的方式讨论要探究的问题,调动的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同学都投入到语文课堂中。

  不足之处:

  1.文言文句子的朗读。文言文是特别重视朗读的,而句子的停顿则是文言文朗读的重点,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并且要读对字音、对准节奏。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如果某一学生读的节奏不准确要及时予以纠正,一直到他读准确为止,不要急于追求下一个环节的处理。

  2.给与学生充分实践的练习。例如:对于孙权如何劝学这一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了一定的回答了,大屏幕上也展示出了每句话读的语气,但是在课堂中没有给学生时间再来练习朗读的时间。张老师建议,可以留出几分钟来,学生做自由练习,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出来。

  3.在课堂中不要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直接回答,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例如: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问题。在课堂上,是让学生直接举手回答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应该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结合着文中的句子来分析人物性格,在回归到课本当中来。再就是“吕蒙的变化所带来的启示”这一问题,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回答。

  4.课堂内容再充实一点,结合吕蒙的变化,再补充一些历史小故事,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趣事等。

  受益之处:

  通过张老师以及其他语文老师的点评,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在课堂上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不管文章长还是短,都要回到课文中,从文中找依据来回答问题,对文本有深一层次的学习。

初一语文下《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孙权劝学》是初中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能力,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高效课堂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通过自学、检测、探究、释疑、延伸拓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采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的三主方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开头的导入,互动性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能更好的学好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4、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本剧。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且学生的表演很成功,对人物的个性把握的很到位,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极好、极深的印象。

  5、设计“假如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之间又会演绎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以“吕蒙巧遇方仲永”为题,写一段话,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不足之处:

  1、开头的导入不够流畅,今后多讲多练,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2、课本剧学生表演的不很到位,今后应多指导,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3、由于学生没有放开,对人物的性格把握还不很到位,分角色朗读不够理想,个别学生声音较小,重音没有读到位,今后应不断指导,经常训练,使学生的朗读水*不断提高。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寻找不足,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初一语文下《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1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讲的是吴王孙权劝其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能比的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州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人生下来就在学习生存的本领。从学吃奶开始。我又想起小鹰学飞的故事,当小鹰羽翼丰满的时候,老鹰就会叼上小鹰狠心地从悬崖上摔下去,因为老鹰知道,搏击万里长空,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学飞开始。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爆炸时代,几天不学习就落伍,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被淘汰,也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更能担起振兴家国的大任。

  其次,我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开卷有益增强才干使鲁肃听了吕蒙的谈吐,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经不是昔日的吕蒙了,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

  那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中,也会有吕蒙同样的理由,甚至比他的理由还充分,我们一定要记住“坚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句子,不怎么提倡,但是“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是千古不变的。

  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于是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全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一会儿,他又很懊悔,捡得太少了。我们的学习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学的东西,看起来是那样的**淡淡,甚至枯燥无味,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感到学习是一个比恒心比毅力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向海面里的水,要是挤总还是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克制和放弃,克制不良生活习惯,放弃娱乐和享乐。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每天24小时,但是,生命的历程和在这段历程中是否辉煌,决定于我们自己。

  在人生的航海线上,大浪淘沙,不进则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人格的提升,文化素养品位的升华都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从孙权的劝学到吕蒙的苦学我们不难明白,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人生的财富!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2

  4月13日,我继续到西羊羔中学听课学习。这天我听了七年级《孙权劝学》这一课,感触颇多,因为我也刚刚讲完这节课。

  从整体上来说,西羊羔中学的这位语文老师的课气氛异常活跃,虽然不是那么明显地采用了小组模式,但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首先从背景的介绍上,这位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这是我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因为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充分了解,学生才会更准确、更容易地理解文章,而我在处理背景知识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带而过。

  第二,在语言的使用上,这位老师的语言通俗化、生活化,这样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降低理解难度。但是通俗过度了,就会有失精准,这主要体现在文言文的翻译上。我觉得文言文的翻译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过度口语化的语言,不免会歪曲了原文的意思。例如有这样一句话,”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说的一句话。在这节课上,这位老师翻译为”我早就进步了,长兄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晚“。我觉得应该是”长兄你怎么明白事理这么晚呢,“而且这个”事理“应该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而不是指吕蒙进步这件事。所以课堂语言应该做到通俗化和科学化的相结合。

  第三,我觉得这位老师这节课上得特别实在,在课堂上他运用多种方式反复让学生记忆原文和文言词汇的意思。通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学生记忆得_九不离十了,识记的目标我想应该充分达到了。比较自己的课,却有华而不实之嫌。

  第四,与这节课相比,我觉得应该算是自己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之前,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三位人物,理清他们各自说了哪些话,然后在分角色朗读。直接让学生读,会导致学生不知何人说何话的结果,不知道自己该读哪儿。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习,我觉得应该抱着一个谦虚、批判的心态。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虚心学习。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人无完人,一节课肯定会有弊端,这时应该用”挑剔“的眼光去发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谦虚、批判的学习心态应该会使自己真正有所学、有所得。西羊羔中学之行,我收获颇多,满载而归。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3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王。赤壁之战后,因为大家都把周瑜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周瑜于是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与世长辞了。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可是吕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作为一个君王,当然希望手下部将能有勇有谋。可眼睁睁地看着失去了一员大将,眼下又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自然着急。但他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史学价值,就在文学上来说,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突出了我国古文的特色。只有短短100来字,却清晰具体地记述了一件事,而且中间跨越的时间非常之久。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应该会有一种感觉。书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要。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4

  记得在老师离开之前教了我们一篇课文,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吧。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很认真的去听,因为这是老师在离开前的最后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还因为它是文言文,是很难懂的,所以我特别认真的去听,当我听到吕蒙原来也是一位不爱学习的人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谁都有丑的一面,吕蒙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差,只是你比别人的付出少而已。就如我们班的文采欣同学吧,她起早摸黑这个词足以来形容她的勤劳。我是睡在她对面的,每天早上我们宿舍都是她第一个起床,还有她的吃饭速度你一定比不上她,我吃一顿饭她足以可以吃到两顿。这就她的勤劳,她就因为有了她的勤劳所以她才这么棒,决对不是因为她的智商,这完全于她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我们因该向她学习。也不是她爸给她的名字的特殊,叫做文采欣她就很棒的,每有这写理由就是她受到了丰富的后天教育。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个故事没有:它的故事名为牛顿与钝牛。它的故事内容为,美国有个天才人协会,里面全是智商特高的。但是许多人不但每做特别用脑的工作,反而做粗工。原因是,他们在学校看什么,都瞄一眼就懂了,于是不下工夫,功课奇烂。到社会上也难得专注,到头来没一样专精。

  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高一、高二时猛玩,只要考试前看看书,就能拿满分。可是上了高三、高四(美国高中为四年),成绩却一落千丈,后来连人都不见了。原因是,有些东西可以靠聪明,有些东西不能只靠聪明。但他每样都‘十窍通了九窍’,学问做得不踏实,到头来反而‘一窍不通’。所以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劲,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就去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可以成为牛顿。那些自持聪明,就不学不思的,则成为了‘钝牛’。

  这些事情都说明了什么,那不是说明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吗?就如吕蒙那样,就是因为他受到了孙权的劝学,才会有今天的闻名于世的吕蒙,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虽然这句话很幼稚,但这句话出自*之口,他就是要我们好好的学习啊!难到我们就不明白吗?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5

  吕蒙是东吴的大将,武功学得出神入化,武艺超群,唯一的缺点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这让孙权十分担心,怕他掌管不了国家大事,于是准备上门去劝劝吕蒙学习。

  吕蒙正在他家门前练习武功,一看到孙权找他,别人一个箭步窜到了孙权面前,以为又有什么好事要与他一同分享,笑嘻嘻地让孙权坐下说道:“什么风把一国之君给吹来了?”孙权边摆弄着胡子,边语重心长地说:“吕蒙,你的武功确实厉害,但你现在管理着朝廷大事,不学习,读书,认字怎么行呢?”吕蒙听了不太愿意,便不当回事儿的说:“军队里面的事情太多了,顾不上学习呀!”孙权听了很不高兴,强压着火气说:“你再忙能比我忙吗?我掌管着国家,但每天也都在学习呀,我经常读书,觉得收获特别多。”说完安静了片刻,接着他又说:“读书,要读好书,能让你的视野变得比以前开阔的多,不信你自己试试,这不是这样很好的事情吗?我让你读书,只是想让你多了解历史罢了,并不是让你研究学业,成为学官。”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于是吕蒙便开始努力学习了。之后吕蒙每天都识字,看书,写字,慢慢变成了文武双全的好将军。

  有一天,鲁肃前来拜访吕蒙,两个人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吕蒙回答的很不错,接近完美,这让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是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听了很开心,假装淡定地说:“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练眼看待了,长兄,你认识事情太晚了。”后来鲁肃拜访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匆匆离去。

  这就是《孙权劝学》的故事,从这则故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要虚心接受他人建议,不要只活在当下,要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做到更好。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小学三年级新增加了一门课一一英语。这门课我一窍不通,经常把男的搞成女的,女的又说成男的。但我却不在乎,因为我认为学英语并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与别人的差距渐渐拉开,而且每次都是英语拖了我的分。这让父母非常担忧我以后该怎么办,可我仍是不在乎,我心里是这样想的:英语不是外国人的语言吗,可我是*人,为什么要学外国人的语言?学好自己国家的就行了。”逐渐年级高了,英语的分也从100变成了120,我似乎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可是这时候发现已经有点晚了,我与别人差了一大截,想补回来还得日益积累,一时恐怕是补不回来了。

  于是在以后我认真学习了英语,虽然差距仍很大,但是比以前要好多了。以前基本上就是四五十分,现在已经可以考到九十多分了,让我感到十分开心。

  读书要趁早,可能等你意识到已经晚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诗一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推荐访问: 劝学 教学设计 孙权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3篇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教学设计1 孙权劝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