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课程与教学设计关系(6篇)(精选文档)

2023年课程与教学设计关系(6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5-24 16:5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课程与教学设计关系(6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课程与教学设计关系(6篇)(精选文档)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篇一

1、语文素养

2、探究学习

3、课堂即时评价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3.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4.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课程与教学设计》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2、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3、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三、简答题

1.答案: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因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进一步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明确以下几点:(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案: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3.(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

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
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课程目标的获得;
课程目标的选择;
教育计划的制定。

4.(1)建立目的和目标;
(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

(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
(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
(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
(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
(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四、论述题

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答案: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

①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

②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

③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④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

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篇二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试题

一、基本概念题

1、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体育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

2、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构成:
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构成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3、设置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刻理解课程性质,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五个目标并重,充分体现身体练习为主的三维健康观;
目标制订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
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

4、初中体育教学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方法:
表格式、文字式。

5、水平(学段)计划制订的基本要求:
考虑各领域目标实现的整体性、考虑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熟悉内容标准目标之间的关系、遵循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按“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时数、对内容标准进行统筹安排。

6、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要求:
预先确定各项教材的排列方法、每次课教材的安排要考虑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一学期教材的安排要处理好纵横关系、各项教材的安排应考虑季节性。

7、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和要求,参照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学生、场地、器材、组织教法、学法等实际情况制订的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反映出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思想、业务水平、教学技巧和工作态度。课时计划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终形式。

8、案例: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

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一步向前运行的。

9、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从广义上来说,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

1、现代体育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从而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2、教学设计的一般特性指的是什么?

答: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应具有如下的一般特征性:体育教学的设计、开发、传递和评价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创造性地分析、解决体育教学问题是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
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整个教学体系环境的分析上。即从体育需要分析中确定问题,形成体育教学目标。不管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行;
)体育学习目标是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的,这就使师生双方对体育学习产生的结果都很清楚,便于学习者主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并使体育教师对学习是否发生进行准确判断,为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可测定的标准;
对体育学习者的了解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必要因素。对他们进行特征分析是体育教学设计学习者和关注“学”的具体体现,必须强调体育教学设计是以体育学习者的学习为出发点的,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体育教学设计研究和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材料的选择与开发上,即如何实施成功的教学;
评价是设计和修改过程的一部分。由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为了达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设计策略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试行和修改,注重形成性评价,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知识、技能、体能、情感、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发展上。

3、体育教学过程的要素以及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答: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构成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4、体育教学设计者的素质能力的内容应包括那些?

答:一般素质的要求:头脑机敏、善于学习、乐于进行细致的脑力劳动;
好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分析复杂问题并能辨别关键因素;
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对工作有责任感,敢于做出决策并承担责任,具有排除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待人诚恳,关爱学生,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勇于改革和创新,并能正视自己的不足;
较强的时间观念,能掌握教学设计进程。

专业性的基本素质要求:有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心理、传播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体育专长;
一定的体育教学经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较深的认识;
熟练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机能;
具有科学管理的知识与技术。

5、试述水平(学段)教学计划制订步骤与方法。

答:1)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水平四各领域水平目标提供内容和学校选教材的教科书(包括教材和教师用书),明确各项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分析这些内容与年级设置的关系,确定测定目标、难易等,考核项目和标准。

2)根据年级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提出和确定各学年的教与学要求。3)计算学段教学总时间,按照教学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和本校的行政力,每周3课时,每学期一般不少于16周的教学时数,则全年为32周,96课时,三年累计288课时。适当留出2—3周作为机动时间(包括考试和学校活动)。

4)选择各学习领域水平目标四内容,预计时数比例。

5)将各学习领域水平四内容及各学校教师自行选择的内容,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期中去。

6)考虑学校场地器材实际条件,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保证选择内容的落实。

6、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有哪些要求?

答:1)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在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将学段教学工作计划中,某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抄录到进度表的相应栏目内。

3)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本学期各项教材的时数,计算出各项教材在本学期出现次数,计算时,以每次课安排两个主要学习内容为例,2课次等于1学时,如某项学习内容,教学时数为6学时,则所出现的课次应为12次。

4)根据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提出的要求,结合预先对单元教学计划的把握,先将本学期的考核项目和主要学习内容,按学习内容出现的课次,系统地安排到每次课中去,然后安排其他教材。因安排时考虑的因素较多,可先用铅笔记录,便于调整、修改。

7、案例的特征?

答:从总体上来说,案例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如,反映某一教师与某一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笼统的描述,也不应是对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提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6)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

8、案例教学的主要用途?

答:主要用途有: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
了解实践中有关的典型事例;
领会某些理论观念及道德两难问题;
掌握某些教学及管理策略,达成思维的某些技能和习惯;
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

9、案例教学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条件设施、熟悉学生、熟悉案例。

10、案例分析大致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确定问题所在、分析案例材料、产生备择方法、确定选择标准、分析和评价备择方法、形成行动和实施计划。

11、案例撰写的一般程序?

答:教师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程序: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上的分析;
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经遭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
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
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
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

12、案例写作应注意的哪些问题?

答:第一:在案例写作时,每一位教师要注意正视自己所具有的一些偏见。由于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的不同,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时难免会形成对一定事物或人的固定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在案例写作中,注意到这些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既有助于澄清问题所产生的根源,也有助于读者把握涉及到的多种不同因素。第二:案例虽然要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但不能陷于感情的宣泄。案例围绕一定的事件展开,写作者往往是事情的当事人,这样,一方面选择对自己情感有触动的事件作为素材,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大肆渲染这种感情,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移到个人情感的层面上去。第三:在案例的写作中,要理清案例问题的性质。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是关于教学策略,还是教育政策方面的,如此等等。

三、辨别题

1、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同的。

答:传统的课时教学计划频繁到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而《课程标准》中经常出现的则是学习目标。两个概念是否指的同一事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值,是教师期望通过教学达到的结果,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奋斗目标,是学生个人的期望值。由此看来,教学目标是一种整体性的期望,而学习目标则是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学生明确了这个学习目标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篮球基础,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基本技术进行练习。

2、有人认为“中小学的体育课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算什么,只要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然地能够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略

3、单元教学和教学单元是相同的。

答:不同的。教学单元,是把一种教学内容的集合,即某种教材按教学顺序的集中排列,强调的是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可连续也可分散。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时间的集合,强调了教学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一项或一组内容进行连续的反复学习,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4、案例与其他教学材料是一样的。

答:案例同其他教学材料是不一样的:案例的来源、案例搜集的过程、案例的内容、案例的测评、案例必须适时等等。

4、案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的准备工作同日常的教学工作是一样的。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内容的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组织。

5、进行案例课堂教学,其过程同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相同的。

答:是有区别的,主要有:课前准备、案例讨论前的“热身”、案例的讨论、结论

四、观点论述

1、不管是新旧体育教材其体育教学观念不会改变的。

答:变化很多,主要有:强调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篇三

网络课程

1.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2.网络课程特征:
①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 网络课程一改单向传递方式, 网络信息载体具备双向传递功能, 这种双向交流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 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 促进教学。②共享性 ③开放性

网络课程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网络学习, 学校已经从一个有围墙的实体转变为一个覆盖全球的知识网络。④协作性

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 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⑤自主性 ⑥ 多媒体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环境, 使交互形式更丰富、更逼真、更直观。⑦超文本性

网络课程的超文本性打破了传统教材组织的逻辑性、线性顺序结构,以非线性、非结构、网状结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 这与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相一致, 更符合人类思维的特点和阅读习惯。

(爱课程网站 华东师范大学 庞维国 学习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课程设计

1.后现代主义:

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①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教育学的课程特征最大的亮点是兼容并蓄,在课程结构上强调用阐释学与生态学范式给学生提供生成与创造的空间,打破学科中心课程,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其特征可总结为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②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因此,教学在本质上应该取决于此时此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含有某种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理论。对教师而言,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对话与探究而相互影响,打破传统中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观念。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体所表现的价值取向、课程设计对象所涉及的人性观、课程设计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观均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设计实例《新课标英语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特征

以前的课标侧重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双基的讲解和运用,对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没作太多强调。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目标是建构性和非线性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还没有认识或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事物。而“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

二、设计思路遵循了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主张不确定性、灵活性及矛盾性。而《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该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也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旨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内容标准蕴含了后现代主义的非主体性和异质性特征

《标准》描述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促使他们树立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世界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这些要求恰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非主体性与异质性的特征。[教学案例1]

活动目的:学生学完有关如何度过业余时间的文章,运用所学语言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教学过程: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调查人们是如何安排业余时间的。

2.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设计调查表。例如:what is your favourite past time?

3.各小组在组内用英语进行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4.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调查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调查的结果。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黑板上汇总统计的结果,设计柱状图、饼圆图、曲线图等。

6.学生两人一组首先就所画柱状图或饼状图进行口头讨论,然后合作写一篇简单的报告。

后现代主义倾向于事物之间的深刻的关联性(relationalism),相信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知解的,而只能从它与某个东西或别的什么东西之间的关系中领悟出来。这一活动首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了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另外,让学生动手设计会让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这样做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和统计,或者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多向度的思维,培养了协作精神,提高了探索求知的能力。同时,后现代主义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积极互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协作互动创新的过程。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遵循了后现代主义灵活开放的思想。

2 成人培训中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应该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1.成人学习者心理特征

成人学习者在记忆、反应力等方面有所减弱, 但就学习者整体心理状态而言, 成人的学习动机较为明确, 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调整评价能力, 加之成人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因此, 成人学习能力并没有减弱,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 这种学习其实贯穿了人的一生。2.成人学习特性

①成人学习是功利性的学习

成人学习动机是由七个要素构成并发生相互影响的, 这七要素包括自我评价、个体对教育的态度、学习可能达成的目标和期待、生活的变化、机会和障碍的影响等等。成人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适应工作需要、取得文凭、提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自尊需要等方面。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需要考虑学科结构, 还必须迎合学习者的这种需求。

②成人学习是自我导向式的学习

随着个体的成熟和独立, 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能主动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 形成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方式和课程资料, 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由于成人学习面临着社会制度规范约束和个体学习需求的矛盾, 他们必须考虑学习投入与学习产出之间的经济效益问题, 尤其在目前知识社会环境中, 知识的收集、加工、运用是每个社会个体生存的首要问题。在成人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成人学习者, 充分发挥成人自我导向能力较强的特点, 促使学习者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③成人学习是着重个人经验、强调实用性的学习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理论结合实际, 而是否能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是否改变个人思考和信念, 则是成人确定“我是否学到东西”的主要标准。成人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学习。成人拥有丰富的经验, 因而, 在学习活动中, 首先, 应该强调个体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 而且这种经验还应该可以供其他学习者共享;其次, 成人学习大多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有机结合, 所以教学效果很大层面取决于对成人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唤醒。此外, 我们必须鼓励学习者客观看待个体经验, 学会如何学习, 并能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④成人学习注重不断改进认知策略

在成人学习中, “效率”是衡量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作为学习者, 当然知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但在时间、环境的作用下,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达致目标的捷径。“我是个情绪化的人, 不喜欢要背的东西”。这个判断的潜在意义就是成人学习者非常清楚自己偏爱哪种方式的信息加工和认知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成人学习者感受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喜悦, 而这种感受会辐射到工作、生活的其他角落。成人的学习目标会随着学习过程不断变化, 从最初的职业准备向知识运用转变, 即由“课程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 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以帮助成人解决实践问题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但在成人学习过程中, 这些经验和技巧却完全依靠学习者个体的摸索, 显然这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例:苏州第二届教师培训moodle 课程设计

苏州第二届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使参训教师能有效地应用m oodle学习的平台,促进其高质量学习,结合自身学科的“十一五”课题,促进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和个人专业成长。考虑到面授班的学员过多而条件有限,我们开设了一个以m oodle为平台的远程班,在结合面授班的课程基础上,对远程班的m oodle课程进行了设计。设计课程时,可以以任务驱动式、问题化、引领式等教学设计方法为引导,以“资源学习+讨论+测验”等为学习方式,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人性化的设计界面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为辅助设计课程。如何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如何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积极性,是我们设计这个课程时考虑的基本问题。,实例中要能够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元素等。③在布置作业和测验的过程中,最好分阶段测试,以引导的方式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在设计评价的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或者测验等,要量小而精辟。④课堂实用主义,要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设计的课程要通俗易懂。即重点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且进行教学分析,凸显出教学效果来。⑤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对每个模块进行合理化的设计,给出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实施和评价原则等。⑥界面的美化和便利的导航是最基本的一个需求。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有着与客观主义迥然相异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历史上, 教学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变革必然引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的重构。为了回应知识时代和人才发展的需求,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框架的建构必将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师生角色与关系、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

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 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 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同义语。1.设计案例: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重视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突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的条件等因素。比如,学生探究水平比较好,学习内容抽象性、陌生度比较高,学校教学支持条件比较好时,可以多选用抛锚式教学策略;
课程开发程度比较高、网络支持环境和教学资源比较好,学生学习能力比较高时,可多选用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而支架式教学策略则是三种中较为基础的一种。当然,具体应用教学策略时不应将三种截然分开,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结合。

《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原电池 ①教学分析

根据课程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本课题主要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其学习目标为: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深化关于化学反应作用的认识。

(2)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与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意识和知识的建构能力,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保安全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念。②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比如实验情景、模拟生活实际、学习的实际困境。(1)先行组织:“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断裂、生成之间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进行时常伴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转变,我们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时会发生电子转移,那么,我们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呢?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生活或生产方面的实例?”(唤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2)教师展示干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实物;
播放课件《电池之父———伏特》,演示伏特电池实验。提问“化学能是怎样转变为电能的?”(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进化学;
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降低了学生后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

(3)教师提供zn片、cu片、fe片、石墨、稀h 2so

4、cuso 4溶液、导线、电流计、大塑杯等实验药品和仪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创设学生小组实验,以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一步说明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③信息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种类以及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并对从何处获取、如何获取、怎样有效利用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本课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根据实验和教科书分析等途径收集各种信息,开展合作、研讨(教师同时巡回协作),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学生得出反应式,进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之后学生运用教师设计的ca i课件(探究性习题、sts练习题等),自主进行知识整合、熔炼、探究和迁移,主动进行知识创新和意义建构。④自主学习设计

“抛锚式”教学策略可根据学习主题确定相关真实问题,然后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论证,制定方案解决问题,以发展和丰富原有认知结构;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则可根据创设的多样化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主

4 题学习探究,以便能从不同侧面加深和拓展对学习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在本课题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支架”式问题或实验,沿着“最近发展区”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教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咨询者、对话者和质问者,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观察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以此作为对其评价的依据。⑤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能将讨论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教师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协作、讨论。本课题教学以每4人为一实验小组,围绕原电池学习的“支架式”问题、实验和相关的习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切磋,完善和深化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此过程中,教师穿插其中调控、点拨,并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进程组织全班同学广议集思。⑥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评价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的贡献、是否完成意义建构等三个方面。在本课题教学中,教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反思、互评,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同时播放课件《电池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怎样保护环境,回收废电池?”这样的开放性、渗透sts理念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导向美好的未来。⑦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学生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

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篇四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内容提纲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范式转型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

1、识字写字教学设计

2、阅读教学设计

3、写作教学设计

4、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5、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四、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

1、阅读与鉴赏必修课程与教学设计

2、表达与交流必修课程与教学设计

3、语文选修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4、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五、语文教学评价设计

1、认知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2、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3、技能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关于语文教学设计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何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想、策划、方案、教学计划的轮廓、教学思路的主线、教学结构的框架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以激励学生自主探求语文知识、积极参与言语实践、主动涵养思维品质为目的,根据文体特点或课题性质,确定教学计划,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评价学习成果的最优策划。

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的二、彰显语文教育的特点:言语实践、思维磨砺、知识积累、审美体验、情感陶冶、技能训练

三、过程功能与效果意识相结合四、在动态中生成语文能力与智慧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师课程理念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的变化:由客观存在向自主探究的变化;
由永恒真理向无穷发展的变化;
由知识力量向潜能力量的变化;
由工具理性向审美理性的变化。2对学习本质的认识的变化:由重视基础知识向重视创造能力的变化;
由接受知识积累向选择发现知识的变化;
由崇尚尊重权威向质疑批判权威的变化;
由重复演练习题向直面社会生活的变化;
由获取书本知识向展示人的本体的变化。3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的变化:4由单向传输向交互对话的变化;
由课本唯一向资源开放的变化;
由答案式设计向生成性设计的变化;
由表现教师自我向展示学生个性的变化;
由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变化;
由关注知识体系向关注学生心灵的变化。据此,语文教学设计应坚持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精神的原则;

历练思维品质,引领听说读写言语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

提升审美品质,涵养鉴赏能力,诗化学生情感,塑造美丽人生的原则;

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提高搜集信息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

落实学习目标,及时实施反馈矫正,保证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则;

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强化学习兴趣,涵养创造意识的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的步骤

1、选择目标,制定计划 三维目标;
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学习材料、组织形式、活动步骤、方法手段、评价监控等

2、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3、明确步骤,组织学习明确学习任务:教师陈述、板书告知、课件闪现、发放任务单等,说明学习材料的使用方法及参与学习的具体要求

4、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a过程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意见、个人质疑、个人体验、课堂作业、课堂制作、课堂表演、读书笔记、活动记录、活动图片、资料汇编、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b终结性学习成果展示:试卷、作业集、综合性学习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文字总结和电子音像资料等 评价的重点:强化动机、改变方式、促进智慧发展、历练实践能力

加强反思环节的设计,注重收集反思资料 案例评析:《死海不死》两种设计之比较 牛刀小试:《小小的船》设计尝试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头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附:课后生字及练习

会认的字:船

在里

星 蓝

会写的字:小

“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看月亮还像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提出者:瑞士皮亚杰,后经科尔伯格、斯滕伯格、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姆、布鲁纳等人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流派。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关注学习者的先前经验。

2、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3、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

1、从知识的灌输到知识的建构。理性主义知识观的影响

2、关注语文的模糊性。

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4、转变语文学习观念。

5、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研究的通信》:语言学的重点

都是讲有关抽象思维的语言的,要研究形象思维,不能走这条路。老实讲,你们这些中文科教师,如果用语句结构、语法分析这套教学法,我看教不出有艺术思维的好学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1、理论的提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1993年又在《多元智能》中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

2、基本内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包括以下九方面智能:

1、言语智力。包括:头脑风暴、演讲、辩论、文字条幅等。

2、逻辑数学智力。如:概念的判断与推理;
事件的逻辑顺序;
问题的解决步骤等。

3、空间智力。如:绘画、雕塑等。

4、音乐智力。如:歌词、乐理、作曲、演奏等。

5、身体运动智力。如:运动、跳舞、角色表演、游戏等。

6、人际关系智力。如:小组学习、合作活动、集体行动等。

7、内省智力。反思日记、价值判断、能力分析等。

8、自然智力。环境意识、生态保护能力等。

9、存在智力。规划人生的能力、习得工作技能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1、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2、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协调发展。

3、创造语文学习环境。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核心观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特征:全体性 全面性 主体性 长效性

四、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三维目标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五、“大语文教育”理念 提出者:河北·张孝纯

观点: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读说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即“一体两翼”:以课堂教学为体;
开辟第二语文学习渠道、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篇五

课程的概念 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设计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设计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有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也有人称之为教育常模参照评价。绝对评价是在总结分析相对的优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故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目标参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概念

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发展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方式。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概念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水平考试水平考试是在某学习阶段结束时,根据一定的标准,为了解被评价者达到标准的程度而进行的考试。

选拔考试选拔考试是为了特定的选拔目的而进行的考试

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根据现代考试理论,运用现代统计手段,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设计与实施,并且有统一标准的考试。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4.课程设计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 5.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7.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实施建议部分。附录。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经典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设计的四个任务领域,即: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
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选择);
组织学习经验(内容组织编排);
课程评价。这些问题,都是课程设计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

10.校本课程设计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和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设计,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11..校本课程设计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同时,它也要求支持校本课程设计的人们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课程决策理论,反映当前国际课程决策的各种实践。(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设计的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1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重要特征:1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2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3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4运用多种评价方法5实施多主体评价

1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明确评价内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

(二)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8.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1.它是对学习的直接测量2.评价本身既是测验又是学习活动3.既测量结果又评价过程4.有多重评估功能5.主观评估

21.制订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的步骤(简答或论述)

(一)确定评价对象:即确定评价涉及的学科、年级、学生范围等;

(二)明确评价目的: 三种评价目的:1.展示;2.反映学生进步;3.评价工具;

(三)确定要收集的材料的类型以及收集的时间和次数:1.要与评价目的联系起来; 2.收集材料的类型和评价内容相结合;3.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4.收集材料的时间、次数要可行;

(四)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五)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1.评分项目的选定 2.评分方式和评分标准3.评分者的选择4.权重的确定

(六)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22.发展性评价中以发展性为定位的评语的写作要求1.体现一片爱心2.注意个性化3.内容要具体4.评语要突出成功的因素,适当提及失败原因及建议5.态度平和,用语亲切 26.书面测验的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经济易行。内容深广。质量易控。比较客观公正

(二)缺点1.书面测验一般专注于知识与技能,那些高级和复杂的能力不易或者无法测定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经常被排除评价范围,这样会导致教育目标的狭窄化。2.书面测验主要被当做一种鉴别的手段,因而试卷中怪题、偏题多,难度系数较大。自编试题编制之初,教师就想方设法将学生容易遗漏和混淆的地方作为出题重点。3.学生得分的提高可能并非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而可能与教师和学生掌握的应付考试的方法,获得高分的手段有关。4.反馈时只提供一个分数,对学生改进学习的意义不大。

27.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要求1.严格按照目标参照测验(绝对评价)的要求进行。2.编制测验要符合科学进度。3.测验内容覆盖面力求广阔,体现一定的启发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该注意平时积累题目,建立小型题库,对测验进行效度、信度分析,不断提高编制测验的质量。难度分析

难度指题目(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一般以难度系数来表示。

(1)基本公式:客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p=r/n(p表示难度指标,n表示参加考试的总人数,r表示答对某道客观题的人数)。主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p表示难度指标,x(-)x表示所有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平均得分,k表示这道题的满分值)。标准分数计算公式为:(公式中z表示标准分数,x(-)x某一原始分数,表示该团体的平均分数,s表示该团体分数的平均差距,即标准差)。

28.考试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1分析:发现和解读考试数据图表的数量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表达的问题。2判断:与考试标准进行对比,在各个不同方面对总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学生群体进行比较,发现考试结果的差异性,并结合实际教学对考试现象作出判断。3诊断:根据考试现象,确认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具体的考试内容及其要求,联系教学与学生实际,对问题的原因提出诊断的意见。4教学反馈意见:分析诊断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发现问题的所在,提出今后教学改如何改善的意见,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指导建议,促进实际教学工作得以改善。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图表报告,类似于“化验报告”,分析、判断、诊断过程类似于“病情诊断书”,提出反馈意见类似于“处方”。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程序(简答或论述)

(一)明确评价内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方面。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涉及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1)道德品质(2)学习的愿望与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二)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

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是评价的设计准备阶段应做的重要工作。一般说来,中小学用得最多的工具是评价表。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 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料数据是评价依据,评价资料的有效性是保证形成恰当评价结论的基础。

收集数据和资料应注意:

1. 坚持多渠道收集资料。2.评价任务必须与评价目标一致。3.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单纯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4.收集的资料不仅要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应涵盖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在分析数据资料时应注意:

1.要鼓励被评价者参与讨论,体现对被评价者的尊重、理解与关怀。2.应对来自各种测评手段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3.应尽可能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4.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是量化表述与质性描述的有机结合,评价的语言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真实的关怀。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改进,促进发展。因此,只得出一个描述现状的结论是不够的,还要提出改进要点,制订改进计划。制订改进计划应注意:

1.改进要点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明确、具体地描述出学生改进后的行为表现。

2.改进计划还应关注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特征的改进要点。

3.讲究评价结果和改进计划的反馈方式和策略,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

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篇六

《成语探源》教学设计

开发区小学

栾新玉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指鹿为马”这个故事,了解成语“指鹿为马”的来源。

2、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古诗、歇后语等方面探寻成语的来源。

3、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学生受到人生哲理、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热爱,为祖国语言的绚丽多姿而骄傲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指鹿为马和杯弓蛇影两个故事的动画片、关于成语的部分古诗、歇后语、神化故事的图片等等。

学生准备:搜集课本上六个成语的来源,了解故事大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头脑风暴

1、同学们,正式讲课之前,我们先热热身,来做做头脑风暴的小游戏怎么样?(出示课件:按要求说出相关的四字词语)

2、这么短的时间,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词语,你们的词汇真丰富啊。

二、初步了解成语:

1、在刚才所说的4字词语中,有不少是成语。说起成语,同学们微课中已经了解了一些,谁来说说,关于成语,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2、咱们看看温馨点击中是怎样给成语下定义的。

a、齐读课件。

b、成语不仅言简意赅,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典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成语探源”(课件出示题目并板书)。弄清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利于准确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还能提高文化修养,受到人生哲理﹑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c、.你可以用哪些方式了解成语的出处呢? 查词典、百度搜索、成语故事

三、成语探源

(一)、理解书上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1、咱们课本上就有一个关于成语的历史故事,看大家能不能读懂。

a、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读之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b、先自己试着读一遍,同位两个再一起读一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c、个别读,纠错,齐读。

d、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弄懂文言文的大体意思。相互交流,相机补充。e、通过这个故事,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呢?(课件出示)

f、为了加深认识,老师为大家下载了“指鹿为马”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看了这么形象的动画片,你们知道“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表面意思是什么?对成语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弄清字面意思,更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现在指什么呢? g、孩子们,读书是学习,使用是更好的学习。你能用这个词造个句子吗?

2、你看,一个小故事就让我们这么快、这么准的理解了“指鹿为马”的意思,看来,探寻成语的来源,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还真是学习成语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二)探究来源一:历史故事

1、通过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我们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之一就是——历史故事(板书),还有很多的成语也来源于历史故事。(出示成语课件)

2、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了资料,搜集了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讲故事的同学不要说出故事的名字,看看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能不能说出是哪个成语?

3、学生到台前讲故事,讲完故事就请学生说说是哪个成语。(三个详细讲,三个概括地讲)

4、小结:看来大家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刚才讲故事的同学表示感谢,谢谢他们让我们在历史故事中,又学习了不少成语。

(三)探究来源二:让我们再来听一个故事?

1、请听——杯弓蛇影:

﹙1﹚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哪个成语?(杯弓蛇影,它的意思就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2﹚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就是——寓言故事。

2、拓展:其实,我们学过的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寓言故事,谁能说一个?(指名说)。

3、同学们说的真不少。除了这两个来源之外,你还知道成语来源于什么故事呢?

(四)探究来源三:神话传说

1、呈现神话故事图片:看图片,猜成语。

2、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这些图片。

3、小结: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成语的来源:有源于历史故事的,有源于寓言故事的,有源于神话传说的。其实啊,成语还有其他的来源,想了解吗?

(四)探究来源四:古诗 (出示)

1、下面这些诗句,都与成语有关,你能说出这些成语吗?

2、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成语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古诗。

3、回想我们学过的古诗,你一定也能从诗句中找出成语的。

(五)探究来源四:歇后语

1、同学们,不仅古诗和成语有联系,歇后语和成语关系也挺密切呢,你信吗? 出示课件,口头连线。

2、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这些成语是来源于——歇后语。

看来,成语的来源还真是多方面的啊!如果大家感兴趣,课下继续用学到的方法进行探讨。(板书:省略号)

四、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成语探源。整节课,同学们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看到大家专心致志地听讲,一丝不苟地学习,老师由衷的高兴。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和心得吧?

2、总结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是华夏文明的结晶,古往今来,积淀承传,生生不息。掌握好成语,既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果能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成语,会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课下,请同学们再去探寻成语的其他来源,也可以课下做一做成语接龙的游戏。孩子们,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与成语相伴,让我们与经典同行。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课程 关系 课程与教学设计关系(6篇) 2023年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关系(6篇)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