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时间:2022-12-17 16:18:01 来源:网友投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可读性强,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现的好材料。所以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把“神奇”一词作为切入点。

  第一课时,在学习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我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体。紧紧扣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这节课后,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文本理解。不能单靠读书,抄写笔记,或教师的说教,生动的课件,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一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树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课文所描述的词句。

  三、精读课文时,也是围绕“神奇”设问题。

  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我是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柳树的成长过程,两个大的方面思考,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

  四、九十九比一的哲理。

  通过学习课文的前几个部分,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然后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环境做抗争。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读的情感不够等等。以后有待提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理想——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先让学生品读三、四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这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想逻辑规律,有易有难,由浅入深,课文的重点迎刃而破。

  二、现实——课堂教学

  设计是理想,堂课教学是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1、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品读文字,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匆匆读完一遍后,就盯着老师,没有圈画、深入思考的习惯。早在五年级课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已经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读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在*时加以灌输、强化。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2、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

  在一些问题出现后,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

  如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应放慢教学速度、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原要求三个层面的理解变为先完成两个层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内容、品读课文的深意,而不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能否及时完成,结果出现赶的现象。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考虑学生的实际。

  当发现学生学习方法有误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只在学生品读第六、七小节时,简单的说了一句: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了教者许多启示与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7

  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位专家的话如同指明灯一样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时刻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1、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郁郁葱葱……教学这一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柳树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展开教学,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对比、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做批注时,也能写出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耳目一亮,也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中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时过渡语言用得不太好,总是显得别扭。

  2、进行板书时总是不够自然,似乎有些强取重点词。

  3、引导学生时,思路感觉有点混乱。

  教学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8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诗词回忆,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准备这节课时,刚开始真有点无从下手,总感觉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着独特的内涵,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去细细琢磨,都可以敲击出别样的理解。但一想到语文教学必须学会抓大问题、大线索,要从大处着眼,删繁就简,我还是忍痛割爱,将我自认为能够有嚼头儿的词句删去了。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奇”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在聚焦“撑立”、“伫立”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这节课后,我再次尝到了挑战自我的乐趣。

  在课件的利用方面,我大胆抛弃了异彩纷呈的多样画面。以往,我总认为,只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播放画面或者视频应该是有利无弊的,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课件很感兴趣,所以,我一直坚持着,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课堂中的亮点丢掉。但长时间的读书、听课,让我明白了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用感官,大量的图片或者视频最容易图解文本,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维,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分析、琢磨词句并获得感受,我放弃了这样一个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方法,将课件的内容制作得非常简练,大多数都是一些重点词句,对于这节课,课件中只有一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

  为了加强孩子们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为了让孩子独立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我放弃使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但在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方面,又让我费劲了心思。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干巴巴地咬文嚼字,揣摩文本情感,的确很是单调,也不可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更别提让孩子自主参与学习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样从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条线,而文本的语言很大气凝练,我还是相当喜欢的,语言感染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我决定用朗读来吸引学生,但绝不是读文本,而是读我自己创设的过渡性的句子,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读出一条明朗的线索、为学生的思维读出一个坡度,就不怕学生“知难而退”或者“中途掉队”了。

  课堂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可以追求更好。只有深入地反思每一节课,才能系统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造,哪怕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也有令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我很喜欢,投入感情的教学也得到了学生的真情回报。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心情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现出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打乱了文章叙述的顺序,把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1、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

  2、感受它生存环境的恶劣。

  3、理解感悟为生存付出艰辛卓越的努力。

  4、对比升华情感,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感受教学成功体验之余,我又觉得为保证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有些教学环节中就显得品读欣赏不够到位,留下一些遗憾。

  如何解决好高年级语文课深度与完整性的统一,还有待于今后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这是第二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用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的写法上。教学第6、7两小节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5节,在仔细观察大柳树之后,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生长壮大的情景进行了想象。轻声读6、7小节1、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划下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词去体会,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交流感受,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后来我觉得其实6、7小节当中高原柳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6、7节文字当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换成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在教学当中,我发现这样一换,避免了无谓的绕圈子,效率较高。指导朗读在这两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原因是对这部分如何处理预先还不是太有底。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炉火未青。

  教学第八小节我将课后思考题4进行了转换。用归缪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本来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说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第二、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进行了对比。第三、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把第一和第三个原先设计的所谓层次打乱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事先还是应该做一个充分的预设。不过好在当时处理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都说愿意做高原柳,这是我先前试上的两个班级从未出现的情况,我只得自己打圆场:我来到了一个坚强的班级,但是……接下来我自己谈了对做灞河柳的看法。为什么学生没有一个说愿意做灞河柳呢?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公开课,听课老师比较多,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袒露吧。不过对学生愿做高原柳,我倒是进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承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随时承受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节课一上完我立即发觉自己的两处遗憾。一是第八节没有让学生再反复读读,自己仔细体会一下。第二,最后一节学生读得不太好,我进行了范读,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听者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让学生听完后再读一遍。这样就失去了范读的作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了。

  师父说这次上课我比以往*和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势”强的影子。他还提出我上课的时候表情太丰富。他示范了一下,我立即感觉到了。现在想想还是教师公开课的表现欲望太强了。不过,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过来。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7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很美,很深,初读课文,我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树,更敬畏作者陈忠实的文笔。这篇课文。的语言华丽,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写作方法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结构的分析,借阅了许多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中,我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把切入点放在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生命的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充分展示其“过程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节,要求用词语概括出柳树的特点,再找出相关的依据。组织交流时,由一点逐步拓展。如“粗大挺拔”,由“两合抱粗、一百*方米”到“浓荫、巍巍然”这些描写,再拓展到“生命力的强大”,过程展示得充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也由浅入深,逐步到位,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在体会柳树历经的磨难时,设计问题:此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柳树正在经受怎样的摧毁呢?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害怕了吗?退缩了吗?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株柳树这株柳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会怎样鼓励自己,怎样给自己打气呢?通过让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加以总结,紧扣文本,展开合理的想像,并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走进了高原柳充满坎坷的生长历程,让学生充分感悟,具体的体会,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召高原柳的生命力。

  文章通过第八段灞河柳的对比衬托来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的艰苦卓绝,最终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九段对高原柳与环境抗争的生命力的赞颂。我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你愿意做高原柳还是灞河柳?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丰富课堂,也可以编织到目标中去。可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棵会走动的“高原柳”,人生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有时候是环境的艰难,有时候是求知的艰难,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向高原柳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无论是生存在比喻意义上的“青海高原”还是“灞河”,都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神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8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9

  我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找到了课文的切入点,把切入点放在了“神奇”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

  紧紧抓住课文富有个性的语言,推敲词句,体会语言的内蕴。如帮助学生感受柳树的形象采用了灵活的方法:有让学生表演,像“两合抱粗”;有跟已有经验有联系和对比,像把“苍郁的绿”跟*时常见的“翠绿、鲜绿“对比,把“百十余*米的树阴”跟四、五十*方米的教室比较。虽然我们并没有去过青海高原,更没有见过这棵巍巍然生长在高原之上的柳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这棵不同凡响的柳树。

  抓住“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理解“撑立”在茫茫原野的不易,成为丰厚它的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巍巍然地撑立着,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树的高大形象。最终,学生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是指什么?一线希望又是指什么?接着老师再次引读第7节和最后一节,感受只有永不放弃才能成就一片绿阴。

  在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遗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

  二、怎样深入浅出,真正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适时拓展文本,功夫还没有到家。

  三、再理解第七节摧毁一词时,如果能用上风雷等声音的渲染,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更能感到高原柳的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一、抓住外形,体会柳树形象。

  课一开始,以背诵《咏柳》开题,讨论人们心中的柳树,是女子形象,是美丽的代表,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时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男子一般的伟岸、强壮。抓住 “巍巍然”和“撑立”,体会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

  二、创设情景,诵读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对比中体会青海柳树的品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凝练,思想内涵深刻的文章。朗读感悟难度比较高。但我想借助这一课巩固以前教过的阅读方法,同时也向各位老师展示我校的校本研究的成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在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六年级的学生,从上四年级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读书做记号的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我们的读书做记号在各年段的要求不一样。四年级时,我们开始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本意和含义进行体会批注,五年级时我们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会批注,到现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理解批注,留下自己的思维痕迹。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上学生的体会批注落到实处,养成倾听和记笔记的习惯,我们在六年级重点研究了课堂上的二次批注。

  我们选择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的教学为大家提供一个二次批注的研究案例。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在第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初读课文,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样子这两个重点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对自己的初读感悟进行了批注。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为什么这么神奇,使作者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批注的训练。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教学内容:

  一,听读导入新课。

  通过听读最后一段话,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同时为精读课文重点段做准备。因为这篇课文篇幅长,在文中表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语句有多处。如果一一交流,一节课的时间肯定不够,为了更好地落实二次批注的训练,我们在听读的基础上构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怎样在与环境的抗争中没有抱怨,没有畏怯成为了一株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的这个话题,缩小了学习内容的范围。

  二,汇报交流,进行二次批注。

  叶圣陶老先生老早就主张要把阅读过程处理成学生独立阅读和师生集体阅读相互结合的过程。他认为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分为预习报告与讨论练习三个阶段,并提出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叶老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再次反复认真读课文,在自己认为关键的语句处批注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学生在预习时的感悟可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以我以一处语例为例,指导学生在读中进行多角度的感悟交流,并进行二次批注,把自己新的感悟到和受到的启发批注出来。

  在此基础上,再以一语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在同学的交流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抓住提示思维的关键词语一边听一边批注。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我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找到了课文的切入点,把切入点放在了“神奇”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

  紧紧抓住课文富有个性的语言,推敲词句,体会语言的内蕴。如帮助学生感受柳树的形象采用了灵活的方法:有让学生表演,像“两合抱粗”;有跟已有经验有联系和对比,像把“苍郁的绿”跟*时常见的“翠绿、鲜绿“对比,把“百十余*米的树阴”跟四、五十*方米的教室比较。虽然我们并没有去过青海高原,更没有见过这棵巍巍然生长在高原之上的柳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这棵不同凡响的柳树。

  抓住“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理解“撑立”在茫茫原野的不易,成为丰厚它的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巍巍然地撑立着,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树的高大形象。最终,学生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是指什么?一线希望又是指什么?接着老师再次引读第7节和最后一节,感受只有永不放弃才能成就一片绿阴。

  在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遗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

  二、怎样深入浅出,真正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适时拓展文本,功夫还没有到家。

  三、再理解第七节摧毁一词时,如果能用上风雷等声音的渲染,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更能感到高原柳的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7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诗词回忆,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9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准备这节课时,刚开始真有点无从下手,总感觉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着独特的内涵,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去细细琢磨,都可以敲击出别样的理解。但一想到语文教学必须学会抓大问题、大线索,要从大处着眼,删繁就简,我还是忍痛割爱,将我自认为能够有嚼头儿的词句删去了。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奇”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在聚焦“撑立”、“伫立”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这节课后,我再次尝到了挑战自我的乐趣。

  在课件的利用方面,我大胆抛弃了异彩纷呈的多样画面。以往,我总认为,只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播放画面或者视频应该是有利无弊的,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课件很感兴趣,所以,我一直坚持着,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课堂中的亮点丢掉。但长时间的读书、听课,让我明白了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用感官,大量的图片或者视频最容易图解文本,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维,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分析、琢磨词句并获得感受,我放弃了这样一个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方法,将课件的内容制作得非常简练,大多数都是一些重点词句,对于这节课,课件中只有一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

  为了加强孩子们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为了让孩子独立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我放弃使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但在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方面,又让我费劲了心思。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干巴巴地咬文嚼字,揣摩文本情感,的确很是单调,也不可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更别提让孩子自主参与学习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样从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条线,而文本的语言很大气凝练,我还是相当喜欢的,语言感染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我决定用朗读来吸引学生,但绝不是读文本,而是读我自己创设的过渡性的句子,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读出一条明朗的线索、为学生的思维读出一个坡度,就不怕学生“知难而退”或者“中途掉队”了。

  课堂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可以追求更好。只有深入地反思每一节课,才能系统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造,哪怕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也有令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3篇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1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2

  课前通过学生预习,在网络中搜集、筛选青海高原的资料勘测学情。课中创设“潜心阅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的学习氛围。学生先自主探究,交流解疑,读中想象、感悟突破重点: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然后合作交流,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突破难点:领悟以顽强的毅力与韧劲与生活中的磨难作斗争,生命就会产生奇迹的人生哲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充分运用了学校“本真课堂”的课堂形态,“5+25+10”的流程。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因材施教,自主探究。

  具体表现为:

  (1)树立学生中心理念,围着学生转的课堂——真教。

  (2)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有鼓励的课堂——真爱。

  (3)围绕问题交流,讨论式课堂——真学。

  (4)能力得到提升,生活化的课堂——真懂。

  (5)落实目标,课堂之外延伸的课堂——真会。

  (6)知识、能力、品德全面发展的课堂——真育。

  教学环节评价策略:

  5分钟回顾预习探测学情课前作业

  25分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课中作业

  10分钟巩固提升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引领学生掌握借物喻人、对比写法的习作方法。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想象,一组原野上的花和温室里的花对比,一组笼中的鸟和空中的鹰对比。也可以联系生活中一组对比的事物或人,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模仿老师的例子仿写一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慢,有了出示的图片对比之后,减低了理解对比仿写的难度,缩短了思考时间。

  这节课,老师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体现学生的差异化。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老师评价及时,适机引导,牵引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的想象表达给予肯定。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而能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完成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是一节高效课堂。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反思3

  这是第二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用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的写法上。教学第6、7两小节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5节,在仔细观察大柳树之后,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生长壮大的情景进行了想象。轻声读6、7小节

  1、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2、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划下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词去体会,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交流感受,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后来我觉得其实6、7小节当中高原柳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6、7节文字当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换成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在教学当中,我发现这样一换,避免了无谓的绕圈子,效率较高。指导朗读在这两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原因是对这部分如何处理预先还不是太有底。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炉火未青。

  教学第八小节我将课后思考题4进行了转换。用归缪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本来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说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第二、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进行了对比。第三、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把第一和第三个原先设计的所谓层次打乱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事先还是应该做一个充分的预设。不过好在当时处理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都说愿意做高原柳,这是我先前试上的两个班级从未出现的情况,我只得自己打圆场:我来到了一个坚强的班级,但是……接下来我自己谈了对做灞河柳的看法。为什么学生没有一个说愿意做灞河柳呢?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公开课,听课老师比较多,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袒露吧。不过对学生愿做高原柳,我倒是进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承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随时承受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节课一上完我立即发觉自己的两处遗憾。一是第八节没有让学生再反复读读,自己仔细体会一下。第二,最后一节学生读得不太好,我进行了范读,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听者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让学生听完后再读一遍。这样就失去了范读的作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了。

  师父说这次上课我比以往*和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势”强的影子。他还提出我上课的时候表情太丰富。他示范了一下,我立即感觉到了。现在想想还是教师公开课的表现欲望太强了。不过,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过来。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10篇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①学生预习: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了解紫丁香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②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③教师准备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①教师引言: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争香斗艳,紫丁香也张开了笑脸。你见过紫丁香吗?

  ②出示图画,指导学生观察:静静的夜晚,老师正伏在灯下用心备课。

  ③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师窗前有一株紫丁香呢?

  初读感知

  ①自由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②学生拿出自备的生字卡,自主认读。

  ③小组长带领学习生字词,个人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学生汇报学习生字情况,揭示学生用下面的句式来汇报:我会读XX这个词,请大家跟我读。

  ⑤开火车检查生字。教师重点正音:“株、除”都读翘舌音;“踮”读第三声。

  ⑥ 论并汇报: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⑦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结伙伴听。

  ⑧ 读展示:指名读或小组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⑨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指导写字

  ①小黑板出示10个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后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②全班交流书写方法,教师相机进行书写示范。重点指导“歌、您、牵”。

  ③练习书写“休、伸、甜、院、除、息、困”。教师脑学生写字姿势是否端正,书写的字是否正确。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朗读课文

  a.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b.全班齐读,看谁的表情最丰富,读得最有感情。

  ②读写词语。

  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词语,学生认读。

  鼓励学生向书上的“学习伙伴”学习,抄写会写的词语。

  朗读感悟

  ①教师范读或指名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②学生怀着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朗读课文。

  ③指名领读,生领:“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齐声:“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生领:“老师,老师,”齐声:“就让它绿色的枝叶……”生领:“老师—”齐声:“绿叶在风里沙沙……”生领:“老师——”齐声:“满树盛开的花儿……”生领:“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齐声:“老师,休息吧……”

  ④分小组体会读。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在朗读中体会“夜夜和您做伴”,“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那是我们的笑脸”,“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等重点语句,体会那一株紫丁香就是代表着同学们对老师的一份深情厚谊。

  ⑤学生选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⑥ 组挑战读。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师感动。

  ⑦全班饱含对老师的深情朗读全文。

  书写指导

  写“甜、歌、牵、困”四个字。

  甜、歌:左右两部分宽窄差不多。“甜”字左高右低。“歌”字左低右高。

  牵:上面的“大”字要写小一些,捺变点;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宽一些。

  困:方框在四字格里要居中。里边的“木”字捺变点。

  说说背背

  ①说说此时此刻,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心里话。

  ②看着画面,和同桌一起练习背诵。

  ③表演背诵。

  拓展活动

  学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要求自主读歌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识。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感。

  2、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3、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诗歌《老师的歌》。

  【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引入:

  同学们,喜欢听歌吗?播放多媒体课件《每当走过老师窗前》的第一段。

  2、导语过渡:

  听出来了吗?这首歌是写给谁的?是呀!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为了孩子的成长,他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忘记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老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你们想看看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株紫丁香的图片。)

  二、指导朗读体验感悟

  1、问题引入:

  师:紫丁香花美、味香,可是有一篇名叫《一株紫丁香》的小诗写得更优美。你们一定想读,这次老师想让你们带着一个问题来读。

  (幻灯片出示:我们为什么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2、通读课文。

  3、感悟课文第二节:

  ⑴ 自由读文。

  ⑵ 指名填空,并齐读这一句话: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让它( )的( ),和您( )。

  ⑶ 理解“夜夜”,说一说老师每天夜晚都要做什么工作?

  ⑷ 教师过渡:

  是啊,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职责又是崇高而伟大的,所以,人们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哪位同学再读一下这小节,把对老师的敬佩表达出来。

  4、感悟课文第三节:

  ⑴ 自由读文,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让它( )的( ),帮您( )。

  ⑵ 理解“绿叶”“一天的疲倦”,想象并说一说老师一天的工作,也可以唱支歌表达此时的心情。

  ⑶ 指导朗读。

  现在我听了你们唱完歌后,全身的轻松,你们歌唱的这么好听,相信你们课文读的也一定很棒,快试试吧!

  5、感悟课文第四节:

  ⑴ 自由读文,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让它( )的( ),感谢您( )。

  ⑵ 联系生活,举例理解“挂牵”。

  ⑶ 师:这几天气温变化无常,学生经常有感冒、发烧的,每天早晨我望着空座,心想:等他们来了,我要用中午、晚上时间给他们补补课。 你们也有挂牵别人,或别人牵挂你的吧,能说说吗?

  (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挂牵"的实际含义,注重语言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⑷ 指导朗读。

  6、感悟课文最后一段:

  ⑴ 观察插图,说出老师的辛苦。

  ⑵ 过渡:

  的确,作为老师,很辛苦,你们看,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睛了,可老师还在灯光下认真的批改作业,你快劝劝他吧。

  (出示:课文最后一幅插图。)

  ⑶ 学生看图表达。

  ⑷ 齐读课文,体会老师的辛苦。

  ⑸ 配乐朗读全文。

  ⑹ 师:

  (意图:此时,课堂中有听课的老师,也让他们体会到一群可爱的孩子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他们献上的祝福,让他们产生欣慰之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抒怀练笔情感升华

  1、总结全文,激发写作欲望: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老师充满了深深的爱,肯定也有很多话说吧,那就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吧。

  2、学生写话,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读自己写的话,师生评议。

  (意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角度,自由地将内心对老师的敬爱与赞美自然而然地释放于笔尖。)

  四、阅读链接拓展主题

  1、课件呈现诗歌──《老师的歌》。

  2、学生齐读、自由读。

  五、作业超市张扬个性

  1、把《一株紫丁香》背给同学听,背给你喜欢的老师听。

  2、收集赞美老师的诗歌、童谣。

  3、制一张赞颂教师的书签送给老师。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美观地写“香”“浓”两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感情

  教学过程: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喜欢听音乐,现在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放松一下。

  [播放乐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师:你喜欢这首歌吗?

  生:我喜欢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很好听。

  生:我喜欢这首歌,因为这首歌是唱老师工作很辛苦,又很关心我们。

  师:是呀,这首歌是歌唱我们敬爱的老师的,其实有好多诗歌也是写我们辛苦工作着的老师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播放课件:一株紫丁香(图)〕

  生齐读:一株紫丁香

  师:小朋友,你们是第一次看到紫丁香吧,看着这紫丁香,你来说说吧!

  生:紫丁香是紫色的,好美呀!

  生:一朵朵小花好像一张张笑脸,都兴高采烈地泛起红光,充满着快意。

  师:没想到小朋友的想象这么丰富。张老师也认为紫丁香很美,不过我觉得这首诗写得更美。

  〔播放课件《一株紫丁香》课文录音〕

  师:真是美极了。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小朋友预习得怎么样了?

  师:这首诗里有好多字宝宝和词宝宝要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交朋友,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师: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这些字宝宝、词宝宝要回家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师:小朋友,读到这里,你知道这篇课文是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写一株紫丁香的。

  生:这篇课文是写老师的。

  生:这篇课文是写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师:是呀,小朋友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同时也种下了小朋友美好的心愿。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第2-4节,然后说说小朋友的心愿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生: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是为了解除老师一天的疲倦。

  生: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是为了感谢老师时时把我们挂牵。

  师:你有被老师挂牵过吗?

  生:……

  师:看到你们一个个活泼的孩子,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怎么能不把小朋友每时每刻挂牵呢?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指名读---两个小组齐读]

  生: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夜夜和老师做伴。

  师:“夜夜”是什么意思?

  生:“夜夜”就是每天晚上。

  生:“夜夜”是天天晚上。

  师:为什么让紫丁香天天晚上陪伴老师呢?

  生:夜深了,老师还在改作业,有了紫丁香的陪伴,老师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生:老师看到紫丁香就好像看到了我们,就不会感到孤单了。

  师:多美好的心愿呀!谁来读读这一小节。

  [指名读]

  师:这是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愿,也是我们小朋友的心愿。

  师:小绿叶儿,老师现在有点累了,下面听课的老师也有点累了,你能唱一首歌帮老师解除疲劳吗?

  生领唱: [学生齐唱歌曲]

  师:这下,老师的精神又抖擞了,听着小朋友这么动听的歌声,老师相信,这一节,小朋友肯定会读得更动听的。

  [指名读——比赛读——女同学读]

  生:我来读第4小节……

  师: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像美丽的小花儿,现在你们张着笑脸,围着老师,想和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老师,您辛苦了,我以后当上了科学家,造出宇宙飞船,把你带上太空。

  生:老师,您天天给我们上课,有时候嗓子都哑了,我多想让您休息呀!

  生:老师,您太累了,我多想变成一朵小花,帮您解除一天的疲倦。

  ……

  师:没想到我们班的小朋友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老师的辛苦,老师多感动呀!现在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来读读这一小节吧!

  [指名读——男同学读。]

  师:老师这么辛苦,你们看,夜深了,星星都困得眨眼,可这位老师还在灯下认认真真地改作业,我们来劝劝她,让她早点休息,好吗?

  [播放课件:老师在改作业。]

  生:老师,这么晚了,你快休息吧!

  生:老师,你明天还要给我们上课,快休息吧!

  师:我们一起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来劝劝老师吧!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此时此刻,老师觉得窗前的紫丁香更美更艳了。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这首小诗,把我们的爱,把这一株美丽的紫丁香献给在座的每一位辛勤工作着的老师。

  [生读全篇课文。]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小朋友都有一颗爱老师的心,现在,你们肯定还有好多话想跟老师说吧,我们就把它写在爱心上,让这一株紫丁香帮我们捎去对老师浓浓的爱吧!

  [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爱心上写话。]

  生……

  学写生字:

  香 浓

  师:看到小朋友表现这么棒,老师准备带小朋友到作业超市去挑一挑适合我们的作业。

  作业超市:

  (1)正确、美观地书写“香”“浓”两个生字。

  (2)把这篇课文背给同学听,背组喜欢的老师听。

  (3)课外去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读一读。

  板书:

  一 株 紫 丁 香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教师范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赞美和感激老师辛勤奋劳动的真挚情感,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的辛勤工作。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讲故事:有一位老师,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这一天,夜静悄悄的,老师正在灯下专心备课。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小朋友们比较容易进入情境,结合老师的日常生活写照,轻松进入本文的学习。

  板书:一株紫丁香。

  2.读课题学习“株”。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有几小节?用序号标注。

  2.读圈画的生字,运用各种方法掌握字音。

  3.同桌合作学习,检查生字。

  4.汇报,纠正字音。

  踮:应该是3声,不是4声;倦、困的读音提示。

  5.读词语:自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仍然是教学的重点,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助学习,对生字教学的检测有帮助。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将句子读通顺。

  2.再读:在小组中交流: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大致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无需特别具体。

  3.全班交流

  (1)学习第1小节。

  ①谁来读第1小节?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了吧!你能用书上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我们。

  ②小朋友们是怎样走进安静的小院的呀?(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谁来做做踮起脚尖儿的动作?(学生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踮着脚尖呢?(不能打扰老师。)原来是这样,真是个好孩子。

  请你把这一节读一读。评、读:能不能再轻一点儿,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③你们真能干!老师的小院浓绿浓绿的,又有紫丁香的衬托,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飘进老师的屋子,你们说这小院美不美?

  那我们就做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1小节。

  【设计意图】以第1小节为重点,用动作和看插图的方法进行学习,符合小朋友的认知规律,指导朗读恰当。

  (2)学习第2小节。

  大家都把小院的美给读出来了,我们希望栽下这株紫丁香,好让绿色的枝叶伸进老师的窗口和老师做伴,大家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应该怎样读好第2节呀?谁来试试?

  (3)学习3、4、5小节。

  现在有紫丁香和老师做伴了,真好,你们希望紫丁香为老师做些什么呀?(读第3、4、5小节。)第3小节中的“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生字较多,要提醒学生注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尊敬老师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读出感情。

  4.赛读:全篇课文。

  (1)先自己在下面练习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加上动作也可以。

  (2)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也想读一读,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老师范读,再指名读。)那就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咱们可以同座同学一起读,一人读一节。

  5.读完课文,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觉得它怎么样?(觉得更美,更香了。)(板书: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连起来读好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你们说这篇散文诗写得好不好?你们想记住它吗?你喜欢哪一节,就背诵哪一节,自己先和同桌练练背诵。现在,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评价:你的背诵真让大家觉得是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以读为基础,多读成诵,以达到背诵的目的。

  6.小练习。

  (1)添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院;绿色的( );( )的花儿

  (2)照样子写词语。

  又香又甜:( )( )

  绿叶沙沙,像( );“盛开的花儿”像( )。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词语练习,比喻句的简单应用,帮助积累和运用。

  (四)小结

  小朋友用这首优美的诗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课后可以去收集。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老师的教育,课后延伸有体现。

  (五)板书设计

  一株紫丁香

  我们夜夜做伴

  沙沙唱歌美

  盛开笑脸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播放乐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师: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你们一定没见过紫丁香吧?猜猜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师:没想到小朋友的想象这么丰富。老师也认为紫丁香很美、很香,不过我觉得这首诗写得更美。(搜索本课课题的关键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

  3、师范读

  4、学生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5、抽检识字和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的儿化音

  6、再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是写什么。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小朋友的心愿是什么?

  讨论:小朋友为什么让紫丁香天天晚上陪伴老师呢?

  指名读,齐读。

  2、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是为了解除老师一天的疲倦。

  师:小绿叶儿,老师现在有点累了,你能唱一首歌帮老师解除疲劳吗?

  [指名读——比赛读——女同学读]

  3、师:你们有被老师牵挂过吗?

  看到你们一个个活泼的孩子,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怎么能不把小朋友每时每刻挂牵呢?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指名读---两个小组齐读]

  4指导看图:老师在做什么?

  我们一起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来劝劝老师吧!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师生合作读全篇课文

  师:你们肯定还有好多话想跟老师说吧,我们就把它写在爱心上,让这一株紫丁香帮我们捎去对老师浓浓的爱吧!

  [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爱心上写话后交流。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回家后把这篇课文背给家长听或背给喜欢的老师听。

  (2)课外去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读一读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教师范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赞美和感激老师辛勤奋劳动的真挚情感,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的辛勤工作。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讲故事:有一位老师,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这一天,夜静悄悄的,老师正在灯下专心备课。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小朋友们比较容易进入情境,结合老师的日常生活写照,轻松进入本文的学习。

  板书:一株紫丁香。

  2.读课题学习“株”。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有几小节?用序号标注。

  2.读圈画的生字,运用各种方法掌握字音。

  3.同桌合作学习,检查生字。

  4.汇报,纠正字音。

  踮:应该是3声,不是4声;倦、困的读音提示。

  5.读词语:自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仍然是教学的重点,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助学习,对生字教学的检测有帮助。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将句子读通顺。

  2.再读:在小组中交流: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大致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无需特别具体。

  3.全班交流

  (1)学习第1小节。

  ①谁来读第1小节?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了吧!你能用书上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我们。

  ②小朋友们是怎样走进安静的小院的呀?(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谁来做做踮起脚尖儿的动作?(学生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踮着脚尖呢?(不能打扰老师。)原来是这样,真是个好孩子。

  请你把这一节读一读。评、读:能不能再轻一点儿,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③你们真能干!老师的小院浓绿浓绿的,又有紫丁香的衬托,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飘进老师的屋子,你们说这小院美不美?

  那我们就做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1小节。

  【设计意图】以第1小节为重点,用动作和看插图的方法进行学习,符合小朋友的认知规律,指导朗读恰当。

  (2)学习第2小节。

  大家都把小院的美给读出来了,我们希望栽下这株紫丁香,好让绿色的枝叶伸进老师的窗口和老师做伴,大家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应该怎样读好第2节呀?谁来试试?

  (3)学习3、4、5小节。

  现在有紫丁香和老师做伴了,真好,你们希望紫丁香为老师做些什么呀?(读第3、4、5小节。)第3小节中的“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生字较多,要提醒学生注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尊敬老师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读出感情。

  4.赛读:全篇课文。

  (1)先自己在下面练习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加上动作也可以。

  (2)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也想读一读,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老师范读,再指名读。)那就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咱们可以同座同学一起读,一人读一节。

  5.读完课文,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觉得它怎么样?(觉得更美,更香了。)(板书: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连起来读好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你们说这篇散文诗写得好不好?你们想记住它吗?你喜欢哪一节,就背诵哪一节,自己先和同桌练练背诵。现在,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评价:你的背诵真让大家觉得是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以读为基础,多读成诵,以达到背诵的目的。

  6.小练习。

  (1)添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院;绿色的( );( )的花儿

  (2)照样子写词语。

  又香又甜:( )( )

  绿叶沙沙,像( );“盛开的花儿”像( )。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词语练习,比喻句的简单应用,帮助积累和运用。

  (四)小结

  小朋友用这首优美的诗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课后可以去收集。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老师的教育,课后延伸有体现。

  (五)板书设计

  一株紫丁香

  我们夜夜做伴

  沙沙唱歌美

  盛开笑脸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25—26第6课《一株紫丁香》

  授课教师:兴隆小学 李亚芬

  教材分析:《一株紫丁香》是,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课文介绍孩子在老师窗前种下一株紫丁香,为老师带来问候感激,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心愿,从而从小树立学生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浓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的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初步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浓厚感情。

  教学类型:

  新授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认字卡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谈话导入:

  孩子们, 今天李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你们知道歌曲的名字吗?是的,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 齐读课题《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了解内容。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三、趣味识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

  小院 、消除 疲倦 挂牵 困了 踮起 一株

  2、去拼音识认字、读词、读句。

  (1)老师 笑脸 枝叶 唱歌 安静 眨眼 小院 困了 一株 又香又甜

  (2)踮起

  踮起脚尖儿,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

  (3)消除 疲倦

  消除一天的疲倦。

  感谢 挂牵

  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检查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吗?

  (二)分段指导读。

  导:是呀,小朋友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同时也种下了小朋友美好的心愿。

  1、默读课文第2-4节,然后说想想小朋友的心愿是什么?根据大屏幕,划出相关内容。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_;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沙沙的绿叶声帮您____;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您____;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让花香飘进您____的梦里.

  2、汇报指导读。

  重点体会:

  (1)“夜夜”、“一天”的意思,并体会读出老师的辛劳。

  (2)“时时”什么意思?你被老师挂牵过吗?是的,老师想妈妈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挂牵着我们。谁能把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读出来。

  (3)引导填空,导:是啊,夜深了,星星困的眨眼,可我们敬爱的老师仍在一本本批改着作业,让我们劝劝她吧,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呢?请你读这句话,夜深了,老师仍在专心的备课……..( )接: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时又香又甜。

  五、配乐师生合作读全文。

  六:拓展:朗读感悟与训练

  引导学生读《老师,您辛苦了》

  七、小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作业:必做:有语气的背诵课文。

  选作:1、把老师辛苦了,读给家长听,并打出等级

  2、自己写几句感谢老师的话,或写首小诗表达自己的爱意。

  板书:

  一株紫丁香

  关心

  小朋友们 热爱 老师

  尊敬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8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几个小伙伴在老师窗前种下一株紫丁香,那浓浓的绿色和芳香代表孩子们真挚的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尊敬老师的愿望。(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重点与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课前准备:磁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配乐带、紫丁香图片、作业纸。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景渲染,启动情感。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拓展延伸

  (一)情景渲染,启动情感

  1、听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2、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深情赞美老师的歌,是呀!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3、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块继续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二)看图,整体感知

  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说说自读懂了什么?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读出感情,让老师感动。

  4、第一节:

  (1)安静的小院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呢?

  (2)老师安静的小院,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飘进老师的`屋子,这小院美吗?

  第二节:

  (1)夜夜是什么意思?

  (2)绿色的枝叶会陪伴老师干些什么呢?

  第三节:

  (1)绿叶指谁?老师一天要做哪些工作?是啊,一天做那么多工作真疲倦,你能给疲倦换个词吗?

  第四节:

  (1)那满树盛开的花儿指谁?

  (2)你觉得老师会挂牵你们什么?能不能举一个老师挂牵你的例子,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爱吗?

  第五节:

  夜深了,连星星也困得眨眼,可老师还在工作,你想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呢?你想怎样祝福老师呢?

  5、我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已经感受到了学生对老师的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齐读课文好吗?

  6、老师小结:这一群小朋友在安静的小院里栽下的这一株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绿叶紫花的美丽,也送去了小朋友对老师的感激与关心。

  拓展感悟

  1、如果让你为你们的老师栽下一株紫丁香,你想让绿色的枝叶,沙沙的绿叶声,满树盛开的花儿,让花香为老师带去什么呢?

  2、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读一读。

  (五)自主作业

  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12项。

  齐读课题

  说说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1、看书上插图,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怎么样地干什么?说话。

  2、想象说话。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应的句子。

  2、合作完成口头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是让沙沙的绿叶声;让满树盛开的花儿;让花香。

  3、全班交流。互评互议,以读带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的感受。

  4、做做踮起脚尖儿的动作。

  5、齐读这一节。

  男女生赛读。

  6、给疲倦换个词。(辛苦、劳累、疲劳)

  7、假如你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

  8、可以用当时,老师说话,体会老师对你的关爱。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祝福老师吧!齐读这一节。

  9、齐读全文

  1、说说为老师带去什么。

  2、读诗句:

  (1)老师,您是蓝天,我就是白云,在您宽(kuan)阔(kuo)的胸(xiong)怀(huan)里畅(chang)游。

  (2)老师,您是一首动人的乐(yu)曲,我就是乐谱(p?)上流动的音符(f),在您充满爱的旋(xun)律(lǜ)中跳跃(yu)。

  讲师爱生小故事。

  做贺卡或书签。

  唱赞美老师的歌。

  抄赞美老师的诗句。

  读赞美老师的诗句。

  通过情景渲染,激发兴趣。

  理解课文,体会老师的辛劳,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拓展延伸,激发想象。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2、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是呀,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为了学生的成长,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在成长的时候并没有忘记老师,当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老师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插图)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板书∶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课题,现在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小问号?(学生质疑)

  2、现在请小朋友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注意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字字读准了吗?(开火车认读生、生字)

  4、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让我们把它送回到课文中去(同桌俩互相当小老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教师巡视。

  5、同学们读的都很投入,老师也想听听你们读的效果,可以吗?

  三、细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

  1、读悟第一小节:

  (1)、指名读。

  现在你们知道是谁送的紫丁香了吧,一起回答。(板书:我们)

  (2)、踮起脚尖怎么走路呢?谁给大家表演一下?(指名表演)我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去栽紫丁香呢?

  (3)、那么这一小节应该怎样读呢?(指名读)齐读。

  2、读悟第二到四小节:

  (1)、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呢?请小朋友们先自读课文2——4小节。

  (2)、汇报读第二小节,(板书:夜夜做伴),“夜夜”什么意思?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什么工作?指导读好“夜夜”,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3)、汇报读第三小节,(板书:消除疲倦),“绿叶在风里沙沙”说成了什么?老师一天都要做那些工作?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什么歌帮老师消除疲倦?

  (4)、汇报读第四小节、(板书:感谢挂牵),什么是“挂牵”呢?(老师举例:这几天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我们班有许多小朋友都生病请假了,老师心里就非常着急,挂念着他们,害怕他们拉下功课.所以等他们病好以后,老师就利用中午时间为他们补习,这就叫挂牵。)

  (5)、谁能举一个老师挂牵你的例子?

  过渡:是呀,老师的爱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悄悄的,慢慢的,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课文二、三、四小节。)

  3、读悟第五小节

  同学们读的多有激情呀!教师口述:夜深了,连星星都困的眨眼,可老师还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该用什么语气对老师说呢?(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对老师深深的爱,一起来劝她休息吧!(齐读)

  4、现在谁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5、老师小结:“一株紫丁香”实际上就是同学们的心愿,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那么你们有什么心愿要对老师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情?

  四、小结全文,提出要求

  读完课文,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觉得它怎么样?(板书:美)这首诗歌写的美不美?想不想让它留在我们的脑子里?课后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练习背诵,然后把它背给老师听一听,今天是教师节,你能把它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老师吗?老师非常希望能得到这份特殊的礼物。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读并会写“香、浓、院、枝、伸、消、除、困、教”等9个生字;会认“株、栽、帮”等8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消除、疲倦、挂牵”等词语的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窗前的紫丁香”代表着学生对老师的情谊。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尊师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揭题

  1、课件出示紫丁香图片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吗?对,它就是紫丁香(板书紫丁香),紫丁香是一种花,开的花儿较小,有白色和紫色两种,春天盛开,有浓厚的香味,是人们庭院中常种的树木。如果在“紫丁香”的前面加一个数量词,你打算加什么?板书“一株”。(学认“株”字,株是个量词,一株就是一棵的意思)

  2、有一群孩子把这么一株美丽的紫丁香栽在了老师的窗前,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

  1、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快点拿起书来读读吧。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要认真听,仔细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师范读)

  2、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提出要求:

  ⑴把带拼音的生字读三遍。

  ⑵课文有几个段落,标上小节号。

  ⑶同桌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互读互听,及时纠正读音(帮助你的同桌把字音读准,读得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3、大家读得可真认真,那老师先来检查一下,词语有没有读正确了。(课件出示生字词):浓绿、小院、枝叶、消除、疲倦、挂牵、休息、伸进、唱歌、花香、栽在、帮助、疲倦、眨眼。

  谁来领着大家把生语读一遍。读得真棒!小组开火车读给大家听听,看哪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准。还有几个儿化音的词,我们要把它读好了:绿叶儿、脚尖儿去掉拼音再读读试一试,看是否还能读正确。同桌互读、领读、齐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难点。(词语的意思可在品读课文时理解)

  4、识记生字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已经掌握的识记生字的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减一减、利用形声字特点等】

  5、读通课文

  过了读准词语关,现在看看大家能不能过读通课文关。课文有几个小节?(五节)我们请五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小朋友也不能闲着,你们可是小评委,看看这五位同学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抽学生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准备正音)

  (学生基本能准确朗读课文的时候,请同桌互相读、听,让每个人都读得正确又流利。)

  6、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学请举手!有这么多!太了不起了!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这一次我们默读,回答一下:孩子们为什么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提醒大家:读2至5节,看一看,孩子们的愿望都是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香、浓、院、枝、伸、消、除、快、教、困。

  学生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浓、院、伸、消、除、快”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

  院、除:左耳旁两笔写成。

  浓:注意右边农字一撇短,一捺长,但不能超过竖提。

  困:四四方方一个框,木字一捺变成点。

  4、学生练习: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于*时的培养,写字的环节要切实做到扎实。)

  四、布置作业

  习字册。

  生字描红。

  临写。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从感受高原环境出发,把体会高原生活环境的残酷作为学习的基点,组织学生的阅读,利于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提高阅读的质量。体会到这株高原柳的高贵。作者对这株柳的感情是“无限崇敬”,感受到高原柳值得崇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形状枝干叶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4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课文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三、深入理解,学习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四、总结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听风雪雷电的声音,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练习说话。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样鼓励自己站起来,撑立下去?学生说话练习。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会这样鼓励自己……(想象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这样鼓励自己……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这样鼓励自己……

  ……

  小结: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范读、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结合图片对比家乡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样的态度?

  语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生自读。

  (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本环节重点放在学生感悟的内化过程。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引读)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高原上)

  再读一读这棵柳树,此时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小结: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然后把得到的体验化成一个词,来丰富柳树的品质,最后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对“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读:

  自古以来,柳树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读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株与诗句中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柳树,它生长在( ),那里有着——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3、这株柳树竟然能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怪作者说: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研读生长历程悟神奇

  1、这株柳生存的环境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必定历经磨难,正如书中所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这两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的历经了很多的磨难,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读出希望很渺茫,它不放弃一线希望并成就了一片绿阴,可见它的顽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

  九十九与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株柳真可谓是九死一生。那么命运给予了它怎样的死亡之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6-7自然段,跟随作者的想象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交流:干旱和寒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绝不宽容任何一条”而这株柳树却是唯一的一条活下来的生命。这株柳树能活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师作介绍

  (出示)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交流感受

  (虐杀生灵,铺天盖地体会高原风雪的厉害与雷轰电击之多,经历过“多少”次感受到它经历困难与磨难的次数之多,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谁能用朗读将这株顽强的柳树带给大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

  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 相机板书: 造就 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 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9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一株紫丁香》语文教学反思3篇

《一株紫丁香》语文教学反思1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清新的儿童诗,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纯真美好的爱。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句,体会诗中紫丁香一样芳香美丽的情感。

  读第一节时先让学生表演“踮起脚尖”,引导他们体会孩子们恐怕惊动老师的心情和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读第二、三、四节时引导学生回忆、想象:老师为什么会疲倦,老师挂牵什么?学生一边听着《我爱米兰》这首歌,一边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老师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而付出的艰辛劳动。有的学生说:老师讲一节课要准备许多资料,要费很多时间,夜深了,还不休息;有的学生说,那次我感冒了,是老师带我到医院看病拿药,晚上还帮我盖被子;有的说:从刚开学到现在,老师嗓子一直不好,但是仍然精神饱满地给我们讲课……学生将生活与诗文相结合,更好地感悟了诗情诗意。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多读:个人读、合作读、分小组读、比赛读等等。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悟到了师生之间的深情。课上完了,但紫丁香散发出的浓香深情,仍萦绕在我与学生之间。

《一株紫丁香》语文教学反思2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儿童诗,以一株紫丁香为衬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实施这一教案学习,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或句意,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先由教师扶着走一程,再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逐渐学习自学的方法。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如果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词语理解上,那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最后小节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发挥想像:这位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有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再去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觉着有点遗憾。

  诗贵在读品,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株紫丁香》语文教学反思3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将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就好比那芳香四溢的紫丁香,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株,多像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向老师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孩子们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字里行间中都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问候与感激。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意。

  这样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情,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要重视引导自读自悟。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如果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词语理解上,那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每次读这首小诗,我的心里便会觉得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诗贵在读品,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我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课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3篇

课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1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谊,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巩固复习的形式教学本篇文章的生字和朗读。

  在生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集中识字,以和汉字娃娃交朋友的形式将文中的生字集中呈现出来,开展自读,纠正;指名读,纠正;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准确认读;接着以教师说谜语,学生猜字的形式识记生字的模样,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学生方法多多,识记得兴致高涨;而后我出示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认读: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本首儿歌中涵盖了本课所要认识的6个生字。在有趣的朗读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复现与巩固,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最后,让学生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节奏紧凑,而且学生的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语境中识字,加强生字的再现与刺激。在本课教学中,那首儿歌的出示,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一个生字在课文中学生能准确认读,放到另一语境中学生照样能准确认读,我想,这应该就是生字教学的成功之处吧。将生字放到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认读,不仅可以巩固汉字,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引导学生的深情朗读中,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不了学生的热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还是……?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可效果都不是很好,能响应你的永远是那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

课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2

  教完《一株紫丁香》一课,深有体会。

  本节可采用以下方法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1、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识字的方法,然后推荐几个代表在全班交流经验。教师从课文中抽出含生字的词词语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巩固识字,大部分同学对生字掌握得比较好。

  2、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牵”、困“用编顺口溜、猜字谜的方法来识记:“牵”,牛儿躲在屋顶下,抬头看天少一画;“困”,四四方方一间,一根木头放中央。学生很快地记住了生字。

  3、“倦、困、踮”是读音的难点,“困、倦”比较拗口,“踮”要防止学生读成“diàn ”。用下面的顺口溜帮助学生巩固认读的生字:

  踮起脚尖,走进小院,

  放下书包,给树除草。

  牵牵小手,唱唱儿歌,

  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识字。

课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3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反思

  1.准确朗读词语。

  2.用教师出示的词语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并尝试与同桌合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2.个别表演,集体评议。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3.尝试感情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读出轻轻走进校园,不愿吵到老师的感觉。

  4.全班感情朗读。

  1.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思考问题。

  个别读诗歌,其余学生思考,交流紫丁香能给老师带来什么。

  2.明白夜夜的意思,和它表达的情感。并说说老师每天做的工作,体会来时工作的辛苦。

  3.练习感情朗读诗歌的第二小节。

  1.读课文的三、四小节,思考我们希望紫丁香为老师做什么。

  2.交流自己知道的老师每天要做的工作。

  3.说说自己想为老师唱什么歌或说什么话为老师消除疲倦。

  4.尝试朗读诗歌。

  5.全班齐读第三小节。

  6.感受满树盛开小花的美丽。

  个别读诗歌。

  7.想象说话:围绕在自己敬爱的老师身边会说些什么。

  8.说说挂牵的意思。

  9.用当时,老师 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老师对我们的挂牵。

  10.练习说话,感受亲人对自己的牵挂。

  11.练习感情朗读诗歌。

  12.自由练读诗歌,并大胆展示。

  1.观察插图,感受老师的辛勤工作。

  2. 想象说话。

  3.用自己的话或诗歌的语言劝老师休息。

  4.练习感情朗读诗歌的语句。

  1.说说紫丁香为老师带来了什么。

  2.全班齐读课文。

  3.练习背诵。

  4.展示背诵。

  交流想法。

  1. 齐读词语,巩固生字读音。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交流生字书写的注意点。

  4.根据教师的指导识记生字。

  5.描红、仿写。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老师、紫丁香、学生。

  2、谁能用这几个词来说一句连贯的话?说说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过渡:那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感受那浓浓的师生情。

  二、精读感悟:

  (一) 学习第一小节。

  1.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并和同桌合作把第一小节描述的内容表演出来。

  2.教师相机提问:你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走路?来到小院看到什么?

  3.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该怎样读出来呢?(指名学生感情朗读,并相机评价学生的朗读。)

  4.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老师那浓绿的小院。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大家都把小院的美给读出来了,我们希望栽下这株紫丁香,希望这株紫丁香能为老师做什么呢?

  出示句子: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板书:夜夜做伴)

  2.谁知道夜夜是什么意思啊?谁知道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哪些工作啊?

  3.是啊,老师每天晚上都在备课,学习,多辛苦啊!谁再来读读这一节,读好夜夜这个词,把这个意思读出来。)

  (三) 学习第三、四小节

  1.我们一起来试试。现在有紫丁香和老师作伴了,真好,你们希望紫丁香为老师做些什么呀?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

  2.出示句子: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师:老师的一天要做哪些工作呀?

  3.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这不正是紫丁香在代替我们该老师差个吗!如果你是那片绿叶,你要为老师唱些什么呀?(指名说)

  4.那就请你来读读这一节?谁能读得更美?

  4.一起来试试。

  6.唱得多好听啊!树上不止有树叶,还有那满树盛开的小花怎么样?(美)有多美?你能告诉我吗?

  (出示句子: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7.这些盛开的小花不正像我们孩子们那天真的笑脸吗?小朋友,假如你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

  (板书:盛开笑脸)

  8.理解牵挂

  你能给牵挂换个词吗?(牵挂,关心)

  8.是啊,每当我们班有小朋友生病没来上学,老师就很挂念你们,来了就帮你们把拉下的课补上。这就是一种――挂牵。你还能举举这样的例子吗?引导学生用当时,老师进行说话训练。

  10.还有谁也会对我们时时挂牵?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11.师小结:老师的爱虽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慢慢地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2.赛读:

  其他小朋友想读吗?先自己在下面练习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加上动作也可以,你认为坐着读不起劲,你就站着读,同座位比着读都可以,好吗?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大家读得多么有激情呀。夜深了,连那星星困得都眨眼睛,可我们的老师还在那灯下工作着,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工作的?(出示挂图)

  2.大家来想像一下,老师是怎样工作的?

  3你们说老师辛苦不辛苦?你能劝劝老师,让她早点休息吗?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话。出示句子: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板书:飘进梦里)

  4.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劝我们的老师快快休息。

  三、小结课文,指导背诵全文。

  1.课文读完了,现在谁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到老师窗前,会给老师带来什么呢?

  2.是啊!我们小朋友看到老师太辛苦了,就想报答老师,关心老师,所以把紫丁香栽到老师窗前,好让老师累了看看花,还能闻到花的香味,就有好心情备课,就不觉得累了。你们真是一个想象家,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们了!

  2.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连起来读好这篇课文。

  3.你们说这篇散文诗写得好不好?你们想记住它吗?你喜欢哪一节,就记住哪一节,自己先同桌练练背诵。

  4.现在,谁来背给大家听听?你的背诵真让大家觉得是美的享受。

  四 结合练习,课外延伸:

  书上的小朋友用这首美的诗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课后,大家可以把赞美老师的诗句写的自己做的卡片上,送给老师,还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对老师说说,好吗?

  五 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消、除、困、快、教。

  2.你会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

  3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作重点指导。)

  4.教师范写。(相机对生字的字形进行指导。)

  5.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完成《习字册》。

  课外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二、三。

推荐访问: 青海 高原 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