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2-12-17 14: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习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 “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微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诗中的第一句写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水,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望”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全班40个学生,能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有15个左右,而有三四个学生的认识水*还相当于一年级,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有教学中帮扶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5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试默写《望天门山》。

  第一个环节导入,我以李白的《静夜思》为切入点,为学生再次了解李白做好铺垫。学生很快就背出了这首诗,但对李白不是很了解。

  第二个环节初读,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古诗,这样为下边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并在检查时为学生扫除不懂读的字的障碍。

  第三环节是读练相结合。我设计了师生互对诗句;口答填空题,并试写;找出错的地方,改过来;背诵古诗四道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达到熟读、达到背诵和识记古诗句中的字。这环节学生学得非常好,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第四个环节是要求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很难说出,即使说了也不是很完整,所以在这花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导致后边的内容无法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是很全面。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把第三个环节的“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改为“根据诗意说诗句”,这样学习的.难度就会低些,也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说诗意。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本课教学,虽然有遗憾,但是收获也不小。这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中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取得预期的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习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习已学习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习用学前两句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习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7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习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8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9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 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习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习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望天门山》是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全诗从“望”字着眼,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解诗题,知作者入手,让学生看注释、观察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堂紧密结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难点。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注入“视频”和图片、音乐渲染,我又通过视频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诗句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习古诗。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经典的诗句诗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积累古诗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

  教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收集积累去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效果会更好。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微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诗中的第一句写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水,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望”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全班40个学生,能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有15个左右,而有三四个学生的认识水*还相当于一年级,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有教学中帮扶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5

  *日教学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古诗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诗时,很容易出现不是一问一答的场面,要不就出现老师包揽课堂的现象。所以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及参考书,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自己包揽全部的现象。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出名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等等,我不失时机地创设一段与李白同游天门山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课件的再现,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独特的景色。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自己学习古诗,为他们积累古诗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学完这首诗后,天门山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景色非常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看来,创设情景学习古诗,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好的古诗教学方法。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7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习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习已学习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习用学前两句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习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8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 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9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3

  《望天门山》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25岁时,独自一个人在乘船到天门山后的所见所闻,诗人有感而发,写了感人肺腑的《望天门山》,其气势非常打动人。古诗的教学必须积极地创设情景,使得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在整个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多媒体简单地再现了天门山的大概位置和风景,给学生以“天门山”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再通过资料,简介了李白的生*情况,更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特点,李白的诗歌就是“豪放”型的。那么《望天门山》也是如此,所以在基本的朗读基调上,我叫学生依然用充满豪情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萌发了对诗歌了解的欲望。如何理解?如何知道诗中的意思?我教会了他们通过看注释,通过上下词语的设想,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学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有利于推动学生对诗歌迫切理解的愿望。

  读好古诗,依然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习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4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习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5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而两位老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堂。李老师是一堂课只讲了《望天门山》一首古诗,而吴老师是将《望天门山》与《望洞庭》对比教学。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也有了基本认识。古诗在语文教学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两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们深厚的功底。无论是简笔画还是粉笔字,都是我今后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将作者简介放在了课堂的尾声才开始讲,从作者的自身经历出发去把握诗歌感情,进而讲出借景抒情,这一切都很自然,流畅。打破了我之前对古诗讲解时先题目再作者简介的传统观念,真的是受益匪浅。吴老师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讲解,难度拔高后,依然能够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吴老师语文素养深厚,在课堂上展示了教育机智,为学生耐心解答。这也反映出吴老师在*时的课堂中就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研员的讲解让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回”字可以采用猜字的方法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再带回诗中。而“断”字可以和天门山的山势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整体教学观,还有与单元主题的联系。要结合古诗特点,遵循学生古诗认知结构。在学生诵读时要有层次,理解,想象,感受。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习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习已学习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习用学前两句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习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习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望天门山》是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全诗从“望”字着眼,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解诗题,知作者入手,让学生看注释、观察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堂紧密结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难点。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注入“视频”和图片、音乐渲染,我又通过视频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诗句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习古诗。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经典的诗句诗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积累古诗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

  教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收集积累去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效果会更好。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5

  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读通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诗中蕴含的情谊的基础。在教学本首诗时,我始终坚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互,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我们开一个祖国山水古诗交流会。”以此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7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8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9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 “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1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长江水从中间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回旋;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李白乘船迎着阳光缓缓向前,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

  *日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我的短板,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在教《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习诗歌。

  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以及专家的指导点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本节课的课后习题所设定的,但是在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没有做透,教学效果不佳。

  2.朗读训练不够扎实

  (1)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精读,理解诗意。这是我本节课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课堂上却出现了初读并未全部读准的情况,马燕在读诗句:*青山相对出这一句时,读错了出字,这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未预设到的结果,初读不过关,再读就有了困难。

  (2)学生读的时候,强调自己读,自由读,却出现了齐读的现象,整堂课都是如此,表明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发出的指令并未遵守。

  (3)师示范读不到位。我的朗读是短板,在这首诗中我的范读并未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比较*淡,没有感情,没有抑扬顿挫。

  3.依赖网络资源是我这节课的一大失误策略,被课件绑架,导致课堂上被课件推着走,环节套环节,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4.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节课虽然清楚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原因而取消,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落实。

  5.教师没有融入到教学中,置身于诗外。

  教师在教学中被学生牵着走,如:讨论从这首诗的景物中你感受到了哪些颜色时,学生对青山,碧水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谈到了江水、海水的颜色,教师没有将这一环节收起来,没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6.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课堂用语较古板,不变通,没有深挖语言。导致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淡淡的状态,毫无生气和活力。

  7.默写古诗并配上图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8.回字的讲解。

  9.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2

  *日教学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古诗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诗时,很容易出现不是一问一答的场面,要不就出现老师包揽课堂的现象。所以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及参考书,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自己包揽全部的现象。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出名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等等,我不失时机地创设一段与李白同游天门山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课件的再现,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独特的景色。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自己学习古诗,为他们积累古诗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学完这首诗后,天门山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景色非常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看来,创设情景学习古诗,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好的古诗教学方法。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3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而的温暖昂扬一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的拙见,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4

  《望天门山》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25岁时,独自一个人在乘船到天门山后的所见所闻,诗人有感而发,写了感人肺腑的《望天门山》,其气势非常打动人。古诗的教学必须积极地创设情景,使得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在整个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多媒体简单地再现了天门山的大概位置和风景,给学生以“天门山”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再通过资料,简介了李白的生*情况,更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特点,李白的诗歌就是“豪放”型的。那么《望天门山》也是如此,所以在基本的朗读基调上,我叫学生依然用充满豪情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萌发了对诗歌了解的欲望。如何理解?如何知道诗中的意思?我教会了他们通过看注释,通过上下词语的设想,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学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有利于推动学生对诗歌迫切理解的愿望。

  读好古诗,依然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习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5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而两位老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堂。李老师是一堂课只讲了《望天门山》一首古诗,而吴老师是将《望天门山》与《望洞庭》对比教学。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也有了基本认识。古诗在语文教学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两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们深厚的功底。无论是简笔画还是粉笔字,都是我今后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将作者简介放在了课堂的尾声才开始讲,从作者的自身经历出发去把握诗歌感情,进而讲出借景抒情,这一切都很自然,流畅。打破了我之前对古诗讲解时先题目再作者简介的传统观念,真的是受益匪浅。吴老师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讲解,难度拔高后,依然能够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吴老师语文素养深厚,在课堂上展示了教育机智,为学生耐心解答。这也反映出吴老师在*时的课堂中就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研员的讲解让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回”字可以采用猜字的方法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再带回诗中。而“断”字可以和天门山的山势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整体教学观,还有与单元主题的联系。要结合古诗特点,遵循学生古诗认知结构。在学生诵读时要有层次,理解,想象,感受。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读通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诗中蕴含的情谊的基础。在教学本首诗时,我始终坚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互,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我们开一个祖国山水古诗交流会。”以此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习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5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7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而的温暖昂扬一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的拙见,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8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 “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9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习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习已学习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习用学前两句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习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1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2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习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3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4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而两位老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堂。李老师是一堂课只讲了《望天门山》一首古诗,而吴老师是将《望天门山》与《望洞庭》对比教学。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也有了基本认识。古诗在语文教学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两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们深厚的功底。无论是简笔画还是粉笔字,都是我今后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将作者简介放在了课堂的尾声才开始讲,从作者的自身经历出发去把握诗歌感情,进而讲出借景抒情,这一切都很自然,流畅。打破了我之前对古诗讲解时先题目再作者简介的传统观念,真的是受益匪浅。吴老师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讲解,难度拔高后,依然能够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吴老师语文素养深厚,在课堂上展示了教育机智,为学生耐心解答。这也反映出吴老师在*时的课堂中就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研员的讲解让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回”字可以采用猜字的方法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再带回诗中。而“断”字可以和天门山的山势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整体教学观,还有与单元主题的联系。要结合古诗特点,遵循学生古诗认知结构。在学生诵读时要有层次,理解,想象,感受。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5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 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望天门山》教案10篇

《望天门山》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板书)

  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教师板书:望)

  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

  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

  3.学习第一、二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

  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5.一边想象画面再读。并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红日、 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诗人扬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诵……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大诗人李白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师总结:(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还是那样的险峻雄伟,长江水还是那样碧绿多情,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旅游,你也会像李白一样,深情吟诵……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

  四.巩固拓展

  1.总结学法。师:孩子们,善于总结与反思的人才能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运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举一反三。学生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的学法。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读出节奏)3.想象。(想象画面)4.悟情。(体会表达情感)我们刚才说过,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也写过一首山水诗。现在,请用你们刚才总结的学法自学《望庐山瀑布》。

  2.学生总结方法,自学《望庐山瀑布》《终南山望余雪》。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2.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诗歌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诗歌是灵动的文字与涌动的情愫美妙结合,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课外也去搜集一些,运用在这堂课里你所学到读诗方法,让诗歌浸润你们充满童真的心灵吧!

《望天门山》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3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青山相对出:*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用心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评价:(一起来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汹涌奔腾,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气势.问: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

  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C:我从“*青山相对出”感受到了雄山对峙的气势。师:天门山夹江对峙,高大雄伟。去匆匆这山的形势又是多么险要啊。能读出来吗?

  D: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感到了江水天来的气势.师:浩浩荡荡的江水载着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赶来,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动,多么地愉悦。怎样能读出来?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孩子们,正因为天门山的美景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谁来读,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门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板书: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断

  开

  回

  出

《望天门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习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近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师:“晴方好”的意思是?生: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请你读,读出晴天西湖的美好。个别生读,齐读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1)师:说一说你眼前的画面。生1:像披上了一层轻纱。生2:感觉朦朦胧胧的。师:所以,这就是——山色空蒙。师: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画面?(出示课文“雨中日月潭”句子)。一生读现在,换个地方,让我们来到西湖。你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多种方式读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五、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无论何时,西湖总是美的。刚才我们为西湖即画浓妆,又画淡妆。下面我们带上音乐,把西湖的这种美读出来。学生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走进诗人,情系西湖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八、布置作业

  师:西湖风景美不胜收。赞美西湖的诗歌吟唱不休。还有很多的名家为西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课下请你搜集一些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这浓浓的一湖诗意。

《望天门山》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古诗文,初悟古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古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四、诵吟古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古诗人,背后人誉为“古诗仙”,现存古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古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话:

  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

  2、课件出示: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及古诗范读。

  师:你们观看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天门山真险峻啊!

  生: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生:李白真不愧被人称为“诗仙”呀!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1、大声读古诗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

  3、再读古诗,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4、请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生:“天门”是什么意思?

  ——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吗?

  ——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有磅礴的气势。

  师:你从哪句诗看出来?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2、学习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

  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

  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它很美丽。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感受到。

  2、学习第四句诗。

  ①齐读第四句诗。

  ②指名说出诗意

  生: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

  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

  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3、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①齐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指名回答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回青山相对出”。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 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

  4、学习第二句诗

  ①自读诗句,理解“回”字

  生:“回”是指水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里回旋

  ②小黑板出示:天门山及江水流简画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

  ④指名说诗意。

  生: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这种气势?

  生:*青山相对出。

  5、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这座山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让我们感觉到——(板书:雄山对峙)

  ②一二组与三四组同学互相对看,读出对峙的感觉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6、理解“碧”字的意思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插生领会

  生:因为山是绿的,树也是绿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

  师:正因 为这样,在诗人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叫碧水。

  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7、齐读古诗

  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忧伤的李白。

  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2、体会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齐读

  师:有感伤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

  生:“日”字

  ③理解“日“字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所以感觉“孤帆”不孤了。

  师:对呀,说得真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④指导读出高昂的语气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3、齐读全诗

  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

  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

  2、给诗作画

  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

  板书设计: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吞 吐 江 河

  急 流 回 荡

  雄 山 对 峙

  江 水 天 来

《望天门山》教案8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望天门山》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古诗文,初悟古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古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四、诵吟古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古诗人,背后人誉为“古诗仙”,现存古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古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及作品。

  教师准备:

  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

  (2)小组内轮流背

  课时备课

  古诗两首

  新授课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天门山作文10篇

天门山作文1

  国庆节前夕,妈妈告诉我国庆节去张家界游玩。我听了,乐得一蹦三尺高。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十月一日。

  一大清早,我们做好了出发的准备,直奔火车站。火车经过了四个小时的奔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张家界。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张家界的森林公园。一进公园的大门,一棵古老而高耸入云的大树正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树上的小鸟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声。我们沿着金鞭溪的.小路开始了爬山。金鞭溪的溪水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听导游说:“金鞭溪是用金鞭岩而得名的,每年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干旱,这条溪的溪水都是源源不断的。”

  接着,我们乘着舒适的观光大巴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盘旋而上,直接去山顶,刚到山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座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山,好像一副仙境般的画。张家界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细细的山腰好像驼着粗粗的山顶,像一块一块叠上去似的。

  看完这些美景之后,我们到半山腰走过一座铁索桥,然后去闻名的山——天子山。

  在天子山山顶,我们感觉来到了人间仙境。听导游说:“电影《西游记》《阿凡达》都是在这里取的景色。”

  张家界的山水真美,令人流连忘返。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美丽的张家界。

天门山作文2

  今天,我要去张家界的天门山,可是阿姨要弥补我回常德老家却没有看到雪的遗憾。

  一路高速,驱车来到目的地。因为山上面的路被大雪覆盖,所以我们只能改掉原来登山的计划,改为坐览车上山。就在脚要跨上览车前,我的心就开始狂跳个不停,览车开动,我这个恐高者整个人都不好了,这高度……满目都是悬崖峭壁,风景确实好,不过我不敢细看就快要晕掉了,阿姨不停为我打气,畅弟弟却在得瑟……

  终于下车了,我紧张不已的心才慢慢*静下来。山上的雪真够厚的,可把我们兴奋坏了。二话不说开始雪仗!也不管哪一队哪一组了,雪球一个一个乱飞起来,阿姨大声叫了起来:“投降啊投降啊,别扔我啦!”哈哈,太好玩了,这个冰雪的世界让人好不舍……太美了。

  雪仗结束,去了最有名的玻璃栈道。从玻璃道往下看,我心慌不已,终于不敢走过去,这两步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恐怖的恶梦!而畅弟弟却欢快地一直走向前,回头对我做鬼脸,他居然还说这不够刺激!我真是服了他,这熊孩子!

  接着又去了几个景点,我的心中只剩了一片洁白……

  愉快的时光似乎总是短暂,太阳开始亲吻西山,我们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归程,在览车中再遥望天门山顶,越来越远,我已不像上山时的慌乱,只有对这美景的留恋……

天门山作文3

  上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天门山公园游玩。天门山风景优美,山水如画,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这里作了一首闻名天下的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走进天门山公园,我们首先来到了左边的“天门烟浪”。这里有一座悬空的吊桥,吊桥离地面很高,刚好风也很大,吹得它摇摇晃晃,看着可怕极了。我们小心翼翼地从上面走过,又刺激又好玩。来到对面山上的亭子里,看着江水翻起的浪花拍打着山边的岩石,感觉真是好极了!

  走下亭子,这里有很多烧烤用的石桌石凳,好多人带着工具和食材在这儿自己烧烤,无比惬意。再穿过一座寺庙,我们来到江边的沙滩上,可惜沙滩已经被上涨的江水淹没了,我们只好坐在亭子里的石凳上欣赏风景。突然,我发现不远处有一座李白的大雕像,哦,原来李白作的诗就是写的这个角度的美景,我站在雕像旁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果然和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一模一样,美丽极了!

  最后,我们沿着台阶一步步地登上了天门山的山顶,站在高处俯瞰全景,真是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啊!

天门山作文4

  站在远处,我痴痴地望着天门山。蓝蓝的天空,绿绿的群山,绿绿的池塘,我像是走进了蓝绿色的王国。

  抬头看,天空湛蓝湛蓝的,像画家用蓝色的颜料画上去的一样。天上的白云有的像一只鸭子在水面上嬉戏,有的像一只大黄狗趴在地上睡觉,还有的像一只乌龟在地上慢慢爬行。

  在阳光的照耀下,天门山睁开了眼睛,望着山下的美景和我们,似乎也陶醉在这蓝绿色的天幕下,它那着迷的神情,不禁让我想起飞行员架着飞机穿越天门洞的壮观场景。一座座山峰像骆驼的驼峰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草地长得像骆驼的`皮毛一样厚实,颜色一块儿深,一块儿浅;房子后面的矮山*坦极了,绿色的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的绿意盎然。

  低头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翠绿色的池塘,池塘里有很多的荷叶,远远望去,这些荷叶像是一个个绿色的小床,要是小蜻蛙躺在上面,肯定会很舒服,但有可能翻一个身,就会“扑通”一声掉入水中了哟!

  池塘的这边,农民伯伯正架着小船在捕鱼,他们盼望着在这蓝绿色的王国里捕到更多的惊喜。

天门山作文5

  张家界天门山位于湖南省,是个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近年来天门山尤其出名,我早就向往亲自体验大名鼎鼎的玻璃栈道了。

  乘缆车啦,我激动万分!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山索道,全长7454米,高差1277米。坐上缆车从高空俯瞰,张家界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很快到了几百米的高空,我兴奋地哇哇大叫:“真漂亮、真壮观!”四周是白茫茫的一片云海,透过云海隐隐约约地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峰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下了缆车我们直奔鬼谷栈道,这可是最著名的冒险之道,他建在绝壁之上。穿上鞋套,我就像出生的牛犊一样,直冲了上去。蓝天白云倒映在玻璃桥上,美丽极了!我就像“齐天大圣”一样踏在七彩云朵上,正准备飘过去,低头一看下面果然是万丈深渊,小鸟从脚下飞过。层层叠叠的绿叶相互掩映着,没有一点缝隙,脚下的山、远处的水,真是美丽极了!小腿肚子都有点打颤了,我壮着胆子向前走。同行的游客表情不一,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表情僵硬,我觉得我真是英雄啊,这就是考验胆量的时候!

  接着我们来到了天门洞,据说这儿有九百九十级台阶,我不信,边下边数,结果走到了头我们还没有数清楚。回头一望,台阶笔直朝上,气势恢宏,仿佛要伸到天上去了。抬头望向天门洞,如此的狭窄,我真佩服那些飞行员是怎么把飞机飞过去的?终于下山了,坐车沿着盘山公路绕了九十九道弯,就像做过山车一样,转得我头晕脑胀,司机的技术也太好了,这可是国际方程式赛车的标准赛道啊......

  天门山,你是我领略到了山的"奇险,更给我上了一堂挑战自我的课,让我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

天门山作文6

  我去过被誉为“天下第一险”的华山,也去过美丽得像一幅画的庐山,但他们都比不上张家界天门山的美丽。

  清晨的张家界,泛起了一层薄薄的雾,让这片美丽的山峦就像从广阔的“云海”中冒出来。天门山顶上被雾笼罩着,似乎已经高过了云层。从山底下往上看,山顶似乎跟我们遥不可及。那铺在山坡上的.一层层楼梯啊,为我们架起一座通往山顶的天梯。

  早晨,世界变得明亮了。阳光穿过那薄薄的雾,晒到楼梯上。一个大火球从云雾中升起,将无数道金色的光芒洒给大地母亲的怀抱。山顶被阳光晒得金灿灿的,好像在为追寻梦想的人竖起一个指路标。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地面都好像被烤焦了,你若将一个生鸡蛋放到地上,没过多久它就可以变成一个荷包蛋了。长长的天梯加上繁忙的人群,似乎为天门山多添了一种色彩。

  傍晚,太阳一点一点的下去了,人群也慢慢的消失了。天空出现了淡红色,把云彩烧得红彤彤的,照得山峰金灿灿的,好像在告诉人们现在该回家了。

  天门山的风景从早到晚都在变,不就是大自然应有的景色吗?

天门山作文7

  下午,爸爸应我的要求,带我去了天门山。

  到了那里,我兴高采烈地奔向江边,欣赏着美丽的江景。一阵阵江风吹过,让我感受到一丝丝初冬的寒意。那土黄色的江水,此起彼伏的波浪,如千军万马一样奔向天际。

  我眺望远方,夕阳中的西梁山与东梁山遥遥相望,烟雾缭绕,分外神秘。那耸立在山顶的高压电线塔,直冲云霄,仿佛一位威武的将军正守在这险要的关口。

  天边的夕阳,红的像秋天的苹果,又宛如害羞的姑娘,它从山顶跑到山腰,又从山腰跑到树梢。温暖柔和的夕阳照在江面上,折射出金色的粼粼波光,犹如满地的黄金。

  那江面上一只只水鸟一边鸣叫着,一边寻找着晚餐;来来往往的船只匆匆忙忙,似乎要在日落前赶到目的地。眼前的一番美景,不禁让我想起课文中学到的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正是“*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作文8

  今天早晨,一家人准备去张家界著名奇观景点——天门山。

  首先来坐直达天门山的观光缆车,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踏入缆车里。随着车的移动,不知不觉来到了天门山上,远远俯视大地,只见脚下绿树葱茏。一阵风刮过,树摇着身体,远看好似大山在翩翩起舞,十分有趣。看,那儿有一片清澈明亮的湖泊,颜色如果再浅一点,就不会显得那么灵动迷人;如果再深一点,就不会显得那样恬静温柔。从窗外向湖面看,会发现自己的身影反射在波光粼粼的湖心,那感觉让人无法言语……

  顺着铁索,缆车一起一伏,不免有几分刺激。在微风吹过的瞬间,转眼看见那巍然屹立的青山。在半山腰,就有层层薄雾,青山若隐若现,如系了一根丝绸,分外妖娆。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插云霄,仿佛一把利剑割开了天空,碧绿的宝剑在阳光的映衬下时不时闪闪发光,蔚为壮观。望,重峦叠嶂的山连绵排向远方,这片墨绿,那片鲜绿,这里嫩绿,那里深绿,仅仅绿色,便各不相同,实在让人叹为观止。瞧,那儿的山谷,在幽谷之中除了悦耳的鸟鸣虫鸣与树木的“沙沙沙”作响,宛如一切都静止了。

  缆车带着我们走进天门山上,俯视山下,视野被这崇山峻岭,无边的绿海包围了落阳西斜,鸟鸣重声,深渊万丈,山谷幽静……

天门山作文9

  在春光绚丽的五月,我怀着好奇而又兴奋的心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张家界的著名景点————天门山。

  天门山又叫崇梁山,是张家界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

  我们乘世界最长客运索道————天门山索道上山,(。)我们坐在索道缆车上,有一种凌空飞仙的感觉,在空中看到通天大道就像一条条银白色的带子蜿蜒盘旋,四面山悬崖峭壁,高不可攀,我在缆车上照了许多美丽的山景照片。我们从缆车上下来后,先游览了碧野琼台景区,观赏了奇妙美丽的盆景花园。

  我们又乘坐环保车感受了“天下第一公路奇观”。在通天大道的弯路上,一个弯,又一个弯,总共有99个弯道,我坐在车上差点摇晕了,终于到达天梯下。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开始攀登999级台阶的天梯,我们上了一半台阶,我的两腿开始发软,我有些泄气了,爸爸给我鼓劲拉着我的手,终于抵达天门洞。只觉得凉风习习,一阵阵凉意,遥望四周,薄薄的云笼罩着连绵不断的青山,使人心驰神往。

  这次的天门山之行让我们满载而归,我欣赏到了那如诗如画的美景,还锻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天门山作文10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张家界最有名的天门山游玩。

  到了天门山,抬头向上望去一座座山峰挺拔险峻,郁郁葱葱。我们坐缆车一口气到了点。走出缆车,天门山的景色尽收眼底。层层叠叠的山峦如同彩缎,千姿百态,瑰丽无比。云在脚下飘,人在云中走,像仙人一样能腾云驾雾悠然而去。

  那里的景点可多了,最惊心动魄的是过玻璃栈道。天门山的玻璃栈道是每隔一米左右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搭建而成的,上面的玻璃是用双层钢化夹胶玻璃做的,非常结实、牢固。我叫爸爸陪我走一趟,爸爸连忙用双手挥又挥,好像说:“不要、不要。”我又去找妈妈,妈妈也是一个劲地摇头。我耐心地说服了妈妈陪我一起走玻璃栈道。当我站在玻璃栈道的那一刻双腿直发抖,内心怦怦的狂跳。站在钢化玻璃上往下看,山陡峭、险峻、深不见底。我把双手紧紧握着玻璃栈道的扶手慢慢向前移动。当我走完五六十米的玻璃栈道时,感觉像是用了半个世纪那么长。

  游览了天门洞,天门洞是天门山之魂,好多特技飞行员都到这里表演过特技飞行呢!

  回想今天游玩的景点,意犹未尽。玻璃栈道虽然过程让我胆战心惊,但我还是用勇气克服了心里的障碍走完了它。我是个赢家。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

  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

  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 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古诗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五、欣赏录像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断”、“开”、“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感悟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读通诗歌,初悟诗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三、激发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2、*的青山相对着,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坐车的时候,是不是发现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情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五、赏析拓展,总结全诗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六、指导书写:(依据时间)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 “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七、板书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天门 雄伟

  楚江 汹涌

  孤帆

  日

  八、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断、楚、孤、帆”4个新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感知本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回顾李白,引出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么?(知道,请一两名同学简要介绍)是的,这位有着“诗仙”之称与“诗圣”——谁?(杜甫)齐名并称“李杜”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我们对他应该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呢?(指名2至3个同学回答,择取最后这首全班背诵)(先呈现画面再出示诗歌)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发现了没有,李白的诗歌是不是很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朗朗上口。这里有个字“望”什么意思?(板书望,从远处看)

  好的,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跟着诗仙李白一起去望一座山!一起再来学习他这首也很奔放豪迈,意境奇妙的诗歌——望天门山(接着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望(往远处看)天门山(天高,门对)——展示图片,安徽的天门山。(注意解释天、门)

  4、当时正直年少,满腹雄心抱负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东望见天门山,他望见了天门山的一些什么?望到这些之后他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读读诗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抽生读诗歌,正音,引出这节课新字的学习(重点板书断、楚,组词)

  3、我们认识了这首诗的生字,那么请我们一起再准确的读一读这首诗。(齐读之后指名2个同学反馈读)

  4、再读诗歌,诵读指导。

  我们一起听听老师怎么读。提问:读的好吗?为什么你觉得老师读的好?(有感情,有节奏,有重轻音)

  再听,试着划节奏和注意它的重轻音。接着断句指导。让学生根据节奏划分再像老师一样优美有感情地齐读,小组读,老师学生分开读!各种读。(注意可以配乐把握时间)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反复读诗,借助注释、插图、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不来然后用圆圈圈出来。等待老师来点拨。

  2、天门(天门山,注释)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冒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代指船)

  3、多媒体出示带有插图的诗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诗句。

  (1)指名逐句说意思(一句一个人,同时注意加问,突破断、回、出(同学在班级间隙中感受)、孤)

  (一二句读,男女生分句读)

  (三四句齐读)整体齐读!(根据学生读的状态强调有感情的读)

  (2)指导学生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学生边说边板画简图)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想象说话

  1、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先别急着回答,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结合背景音乐,朗诵背景文字,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写出所想(根据时间可以改为说出所想)。

  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轻的你——李白刚刚25岁。你满腹才华,离开家乡,准备大展宏图,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于是,你顺江而下,遍访名山,寻访名流。不知不觉,你已乘风破浪,来到了安徽当涂,望到了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一出一来之间,你已经完全和天门山融合在一起。此时此刻,你再也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情感。那么请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把你内心的呼唤写下来。

  2、选取2—3个同学的分享(举手或指名)

  3、根据时间情况,小组互相交换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

  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边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六、作业布置

  1、把这首古诗流畅且有感情地背诵给家人听。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画一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5、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巩固延伸

  1、书写生字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

  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相关链接:《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9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 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5篇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望天门山爱国帆来日出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

  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

  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

  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望天门山说课稿5篇

望天门山说课稿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

  (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望天门山说课稿2

  一. 紧扣特点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情,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基础,据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情感目标)

  3、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技能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教学重点,难点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更加爱祖国,以此突破难点。

  2、学法 学生通过读读画画,做尝试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材设计说明

  这首诗有景有情,诗中有画,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拓展阅读”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在本诗教学中,我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本次教学中,我适时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读,背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情感得到升华。

望天门山说课稿3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望天门山说课稿4

  微课名称

  古诗“望天门山”

  视频长度

  5分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知识点描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认识生字词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情背景。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片头

  内容:古诗背景,标题和作者。

  5秒

  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朗读古诗,显现诗中情景。

  23秒

  第二部分内容:古诗背景介绍理解字词,讲解诗句

  128秒

  第三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朗古诗

  22秒

  结尾

  再见

  3秒

  自我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的教学新课标要求: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和诗句及全诗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常年在低年级任教,能有微课进行教学,这不但能减轻老师负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视频上传到资源*台上,学生课后还能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学生掌握情况比传统学习方法好多了。

望天门山说课稿5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

  (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篇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小结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小结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望天门山古诗的经典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经典赏析1

  李白无比热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李白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李白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李白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李白的自我形象。

推荐访问: 反思 教学 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