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传统论文14篇

传统论文14篇

时间:2023-07-15 14: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的论文第1篇在宫殿、寺庙等比较重要的建筑上,裙板上也用雕刻作装饰,以追求华丽的效果,不过其花饰仍比格心部分简单得多。在很高的格扇上,往往有上、中、下三块环板,上下两块绦环板距离人的视线比较远,它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论文14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论文14篇

传统的论文 第1篇

在宫殿、寺庙等比较重要的建筑上,裙板上也用雕刻作装饰,以追求华丽的效果,不过其花饰仍比格心部分简单得多。在很高的格扇上,往往有上、中、下三块环板,上下两块绦环板距离人的视线比较远,它们即使有装饰,也比中间那块绦环板简单。

门窗装饰的内容

建筑门窗装饰艺术和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不能脱离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总是要带有那个地域、民族的物质生活与意识形态的印迹。在中国古代社会,皇权高于一切,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始终贯彻以礼治国,这种皇权至上、等级严明的思想与法制就充分反映在古代传统建筑的造型方面,同时还表现在建筑的装饰上。比如门钉用在宫殿大门的板门上,本不具有实际的含义,但九九八十一枚金色门钉的有序排列,极富装饰美,附于了帝王象征的意义。九九至尊至贵,是帝王的专用权,象征着帝王的威势。因此可以发现在皇宫大门上的门钉是以横竖各为九排九列装饰,共81枚。这些门钉都被漆成金色,在大红色的门板上十分醒目。

儒家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建筑装饰上。比如,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喜庆吉祥成了人们的理想追求,会经常出现在建筑门窗上。但是建筑装饰所处的部位必然受到建筑形态的限制,他的形体与大小也得服从建筑构件的结构要求,这就使得通过建筑装饰在表达某一种意识与理念时,大都只能应用象征与比拟的手段。在具体的装饰中无论应用动物、植物或其他的器物,尽量多选择那些有特定代表意义的形象。如龙与凤象征封建帝王和皇后,象征着高贵;
狮子为兽中之王,性凶猛,象征着威武与力量,所以雕成石狮放在大门前以作为守门之兽;
鹿与禄同音,象征升官发财;
鱼,多仔,繁殖力强,象征多子多福,蝙蝠与福谐音,象征福气多多,所以它与鹿、鱼等动物都常出现在建筑装饰中。

门窗装饰在建筑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连续性。一座殿堂立面上的格扇门窗不是一扇、两扇,而是大面积的左右相连,充满了柱间。为取得视觉上的统一与制作方便,一般情况每一扇格扇上的装饰花纹都是相同或者近似的,装饰中所采用的动植物或器物形象也多被简化与程式化了。如龙被简化,仅龙头保持原形,龙首龙尾都变为植物草叶纹;
荷的形象被程式化为简单的和花瓣;
象征文人生活追求的琴、棋、书、画也在写实的基础上被规范为固定的形式了。可以说,在大量传统门窗格扇的板面装饰,往往都是这些既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又被简化或程式化了的各种动植物以及器物的形象。但有一些的格扇的绦环板和一些单座木窗的下段装饰中,也出现了相当写实的形象与内容。这是因为这些部分最接近人的视点,同时又不需要有采光与通气功能,所以在这些并不很大的木板上,可以用完整的雕刻或绘画进行装饰。一块绦环板可以雕刻成一幅戏曲的场面,有人物、建筑、背景环境,有情节内容。有时在整开间的多扇格扇上,左右并列的环板,可以表现出系列的传统故事与戏曲场面。

宗教的思想对门窗的装饰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门窗的装饰中看到八仙和暗八仙的出现,这明显是受了道教的影响。还有佛教八吉祥的出现,就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门窗装饰的表现手法

门窗大都是木制的,所以依附在门窗上的装饰也是以木雕为主要手段。木雕的手法有透雕、深雕,又有浅雕、线雕,也有贴雕,当然还有不是几种雕刻手法混用的。如在绦环板上要表现一组有人物有情节的画面,往往同时用透雕、深浅浮雕几种手法,以便于表现人物主次关系、建筑、背景的相互关系,是画面更富有层次,更具有真实感。门窗的装饰也是有等级的。如皇家宫殿的门窗在形式上需要保持相似和规范,以取得严整、规范的视觉上的统一,所以故宫内几座主要宫殿的格扇,其格心部分都是由一种称为“菱花”的格纹组成的,菱花是由三条木条交叉,在木条上雕出花叶,组成为由六条花叶梗组成的菱花,所以称为“三交六梳菱花窗”,凡用三交六梳菱花的窗属最高等级,次者为双交四梳菱花,往下依次为斜方格、正方格、长条形等,即便在窗格装饰上也是等级分明的。而设立在殿堂室内的门窗格扇,上面的装饰就更讲究了。有的用金色银色的嵌丝,有的用景泰蓝、玉雕镶嵌在局部花饰节点上,有的用铜片压花,还有些把绣有花饰的透纱、绢画用在格心的局部,形成华丽的效果。

在民居建筑的门窗装饰中既保持传统定制,又有各个地方的多样性、地域性特征。由于各地民居建筑远离都城,使得官式建筑的一些制约相对影响不大。宅主人在他的房屋上正是要通过丰富的装饰内容与形态显示出他们的财势,表现出他们的人生理念,从而使民居建筑从总体到装饰都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比如,在格扇上,把雕刻装饰部分按主题施以不同色彩,红花、绿叶、棕色树干、白色的鸟:在有情节内容的整幅雕刻中,人物衣冠都细描出相异色彩,五彩缤纷,热闹异常。在宫殿、民居等建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门窗装饰的优美之处,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门窗中的风采。(本文作者:谭超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传统的论文 第2篇

论文摘要: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建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丁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

建筑;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
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从文化和物质的结合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变化更大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变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它形式功能实用性功能受到忽视,城市建筑中的广场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随社会世俗化而进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杀着建筑的本质,当然也在侵蚀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面队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够支撑多久的浸蚀。城市建设的同时形式性功能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牵扯到城市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使用性因为使用才是建筑最本质的功能。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最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建筑事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也会愈加丰富多彩。

传统的论文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关学特征。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关、神韵之美、虚实之关、劲力之美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论文关键词:太极拳;
传统美学观点;
特征

1太极拳的思想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底蕴,太极拳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产生、发展、壮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太极拳美学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易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1.1易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著作,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太极拳的“太极”二字出自于《易经》。它将自然规律归纳为“太极八卦”,即“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周易·系辞上》中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都是阴阳对立的,因此,阴阳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有所改变,它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法和拳术理论等方面。

在太极拳中,阴阳以相融的方式表现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与阳相互包含,这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动作中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运动中,柔并非软弱无力,刚并非僵硬,即“刚柔相济”。运动中的动作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虚则必然轻浮,容易失去平衡;太实就会使动作呆滞。不仅刚柔如此,动静、疾徐等对立因素也都是以阴阳相融的方式而存在。在太极拳的攻防技术方面中阴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如:“以退为进”,“顺势而攻”都是对此形象的说明。表现在太极拳动作多变,微妙莫测,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从而柔弱胜刚强,用智来取胜,形成智能型的竞技攻击特征。因而有人说,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已掌握了攻防技击的根本方法。如王宗岳所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的变化使简单的运动速度升华为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运动中的虚实、刚柔、动静、疾徐、轻重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太极拳的不同于其他运动的美学特征。

1.2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大致分为下列两种类型:一种是儒家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的思想。第二种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思想。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察受天道,因此人性乃是有道德意义的。人之性善有天为根据,庄子也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人便以道为本。庄子明显通过“坐忘”、“心斋”即一种忘我的经验、意识取消一切区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是最高审美原则。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讲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审美主体与周围的事物融合为一体的感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太极拳的拳法和拳术理论中发展并逐步得到完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天人整体观,天人统一的基础是人对天道的追求,不是向外的探索,仅仅是对内在的超越,从而形成了重视审美主体自身意义的意向性思维方式,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对动作本身认知的事实真相,而偏向于主体对动作的心理感受的真实,形成了对动作的情感审美体验。对攻防格斗的超越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超越一切事物的有限性,物我一体,使太极拳练习者忘记自我在演练,欣赏者的忘我境界就是完全把自我融入到太极拳运动之中,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还有一方面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拳术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精神与气势作象征性的比喻,其目的是体现动作的精神、节奏、气势和风格,例如太极拳的白鹤亮翅就表现出了动作舒展大气的风格和气势。这种与动作原形为主体的情感导向,以外界事物为内容的联想与类推,不仅激活了客体,使它增添了动作概念以外的某种内在的气势和风韵,同时也是对太极拳中“内外兼修”淋漓尽致的具体表现。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和精髓,它们能净化人的心灵,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对于中国传统太极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阎。传统的美学思想更是亘古绵长,其中虚实互生、计白当黑、天人合一、意境和谐统一以及师法自然等美学观念在太极拳中得到广泛运用。

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人的精神与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这种审美思想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情与景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从而产生出“和为美”的思想。在太极拳中,追求人、物、空间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的身体与环境的和谐,以及追求人的心理与空间的和谐,是创造和谐的意境美的前提。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谈到“意境”是“意”与“情”、“理”与“境”、“形”与“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太极拳应强调意境的营造,给人一个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动作的含蓄与明朗、动作的视觉冲击、人们对优美动作的凝视、人与动作的精神交流,都将张扬与含蓄之美融人意境中,这种意境正是具备了情与景、形与神相统一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美在感悟”。是一种“物我两忘”和“天人合一”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的外在体现,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和谐为之美”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殊内容,如气、韵、表、阳刚、阴柔等均被太极拳吸收,形成了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即强调矛盾的统一,追求内在含蓄的表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使太极之美表现为阳阴之间的结合,虚实之间的变化,刚柔之间的相济,动静之间的相间。

3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

3.1身法之美

身法之美,即身体变化方法美。拳论言:“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安舒即百骸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者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项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档、护腌、提顶、吊档、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使太极拳具有与其他运动不相同的美。

3.2姿态之美

姿态之美,即姿势、架势美,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姿势的。太极拳讲“五弓”,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档松胯,尾间中正,动静有常,姿势均匀,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富有阴柔之美。

3.3意境之美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太极拳倾注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和民族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意境”通常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也就是主体和客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讲,是“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对象来讲,是“形”与“神”的统一;正是“情”与“理”、“形”与“神”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渗透与配合,才构成了审美和艺术的不同境界。太极拳演练者在达到“形”与“神”和谐统一的同时,同时又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艺术风格,使观赏者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具体的表现在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让我们欣赏太极拳的演练就像品味着一首抒情诗,优美、高雅、从容而又充满神韵。从而使两种角色的人物“忘情”,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的最高审美理想境地,品味醇厚的太极拳文化。

3.4和谐之美

中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法国作家雨果也认为美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而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运动给人的自然轻松、舒畅愉悦的感觉正体现了它的和谐完整之美,从而使太极拳成为真正的充满丰富创造力的审美活动,使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谐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理念,在太极拳中具体表现在动静和、刚柔和、阴阳和、虚实和、形神和,这种协调统一的关系成为太极拳中优美的旋律。以“白鹤亮翅”为例,从动作方法上看,它的虚实、动静、刚柔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而又融为一体,使动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体现出圆滑连贯自如的动作特征以及动作的和谐之美。太极拳是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的,每一个动作运行都几乎是圆形。在演练时,要求以内气来催动外形,一招一势都要贯穿一气,劲变则意连,意到则气到,一动全动,一腰为中心轴,节节贯穿,不丢不顶,周转自如,其攻防含义大多数都隐藏在内而不显露与外。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讲究“神与气合,气与身合“、内外兼修,这就体现了其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正如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中所说的“形如搏兔之鹊,神如捕兔之猫”,这就要求演练者要有像鹊一样矫健的身形和像猫一样随时出击的形态,这就是体现了形与神的高度和谐统一。似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神似是太极拳比较高的境界。只有当外部的形与内部的神在太极拳中趋于和谐,才能使拳势与意念达成契合,从而使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运动,最终达到淳厚而优雅的意境,使太极拳的演练者和观赏者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3.5神韵之美

神韵是表现太极拳演练者的情趣与意向的一个较高的层次。一招一势,一拳一腿,都与“神”相配合。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灵魂,形现则神生。任何缺乏神韵的运动只能让人看成是一个躯体在扭动,却看不到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当演练者把韵律、姿态与神韵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后,使之揉合成为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后,太极拳才具有观赏价值。太极拳中韵味和美感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古言道:“韵者,美之极。”“神韵”从何而来?神韵从超然于世俗之外的节操、气概,从而表现出神态、气度。比如,快如风,缓如风、重如铁、轻如叶、动如涛、静如月等正是对韵的展现。太极拳中对神韵美更好的展现,从而提高太极拳的审美情趣。

3.6劲力之美

劲力即太极拳中的劲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把劲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决条件。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刚与柔。刚与柔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柔是形体动作的连贯、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气势宏大、意趣沉稳的气态和神色。太极拳表现以柔劲为主,有“四两含蓄拔千斤”之妙。太极拳的柔和却并非松懈,给人一种含蓄且生动的武术技艺的美感,表现出超现实的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

3.7虚实之美

“虚实”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太极拳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虚实这一范畴是老子提出的。老子的观点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道”,《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太极拳谱对虚实也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变转虚实要留意也;虚实亦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在太极拳中,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其落点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此处处有一虚一实,内劲中正不偏不倚,来达到内含虚实而不露的境界。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何处是虚,何处是实的共同的目标是虚灵,因此富于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虚实是一种独特的美。

4结语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后在传统审美的具体的外在的显现,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劲力之美、虚实之美等传统美学特征。太极拳运动有着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文化国粹。太极拳以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著称于世,也是一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性情、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能揭示传统太极拳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从而引导人们对其认识更加深人,对太极拳这个审美对象更加关注;掌握太极拳审美规律能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传统太极拳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文化的交流,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之国粹,在新世纪需要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走向世界,从而能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论文 第4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太极图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风格独特,气质非凡,富有内涵,这些特点正好与太极图中阴阳学说的联系较为紧密,太极图中由于阴阳交合产生的动律及形成的审美原则完全融于古典舞中,它是古典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并且所有的精华都集中于此。为了找到两者之问的“圆”文化,本文就尝试将古典舞的云手作为出发点,把两者中对“云手”的理解、认知,动态规律及审美范畴进行分析。

一、中国古典舞的身法、韵律及云手

将中国古典舞的“身法”与“韵律”合起来就称之为“身韵”。而其中的“身法”则是指外部的舞蹈技术范围,“韵律”则是指内在散发出来的精神韵味,真正能够展现中国古典舞风貌及审美的关键在于将“身法”与“韵律”巧妙融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将身体感官及心理结合起来,达到形神俱备的状态即为“身韵”,中国古典舞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便是达到“内外统一”的境界,而这样的一种艺术境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主要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五大动作之一的云手,它分为以卜几类:

第一类,基本云手,动作关键在于要将两只手交叉放到胸前,手臂弧度呈圆形,在双手配合挺胸提气时,感觉仿佛是在胸前放了一个圆球在抚摸把玩一样,而在完成这一过程时身体也要配合做提、仰、沉、含的动作,散发出来的气质也要是浑厚且有内涵的,动作要连绵小断且开始时慢速,渐渐地在慢中找恰到好处的点,动作变化要有轻重缓急。

第二类,冲靠云手,在基本云手作为基础的前提卜,再通过上身冲靠带来的动律将云手带动,加之借助脚的前后移动转换重心,在完成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两次上身的冲靠,两次脚的前后移动变换重心,而这一过程中,手腕要通过做揉球动作小断地进行盘腕。

第三类,大开大合云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横拧开合”。在横拧时上身小能弯曲,要挺拔,两只手臂呈向后略微打开姿势,上身与卜身岔开劲呈拧麻花姿势,注意右手臂略向后使劲册。然后两只手从头前绕过来,紧接着上身动起来,卜身小动的趋势进行转体。

第四类,波浪云手,也称之为“云手大揉球”。相较于基本云手,波浪云手刚开始的动作及伸展幅度要更大一些,整个过程是上身在经过右手旁时略向上提,向后仰身之后左手向上提,动作幅度很大,双手之问的距离要大一些,且腿部要适当向卜弯曲然后转移重心。与此同时左手要从正面穿过,左手后面向前穿,带动腰身挺直,腿勿弯曲,而这一系列动作适合的伴奏音乐可以是舒展的、或者变化多端的。曾有一位教授在对云手动作进行总结时说道:云手动作的亮点在于这个“云”字,就是通过交叉双手而产生的立体式运动,并且呈圆线,在戏曲中对云手的理解就是要像揉球一样,也就是说所有的动作呈现出来的大都是圆线型的。小管从哪个角度看,运动轨迹都是圆形。云手对动作的要求就是圆,而且要将身法、舞姿、步法相互融合在一起,然后体现在所有的运动中,在形成圆形轨迹时动作要连贯,特别是在做正云手及反云手的动作时,在开始交替转换各个动作时,要像行云流水一样产生流动感。云手的动作特点就是大圆套小圆,且在律动时要时刚时柔,内在节奏明显受到外在动作的制约,在对比观察其速度及力道变化时,外部动作在运动时做到动静结合、轻重缓急,虚实交错。其运动轨迹也有点有线。

二、太极拳与圆文化

练习者把自身能量调动起来,并且调节自身健康及防身的功法为太极拳,练习太极,小仅有有助于对阴阳的认知,更有助于对事物、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中国的太极思想比较完整、理性、自然,而这些特点本身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统一,把太极文化融于太极拳中,由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而转化为拳道合一的思想高度,练习太极拳小是停留在拳本身,而是把太极哲理融入到人的身心中,形成“太极文化”。表现出来的身心行为也小是由外部强行施加的,完全是一种自然流露,在动与静之问散发出来的神气向天地问吸取精华的过程,而在打太极的每个过程都形成一个圆,动作小管是起落还是打开合并,都要以圆为轨迹。在画圆的过程中,两只手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力量,刚柔并进,虚实结合。而其中这个圆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云手运动中,两只手的运动轨迹为圆或者圆弧,且在每次运动中都是大圆套小圆。另一方面,人体内的内劲与内气在进行转动时,仿佛是由内气和内劲形成的一个球体一样,而这个球体总是在人的身体上卜、左右、前后小断变化着进行圆的轨迹运动。进而人的身体中心和重心也在小断变换着。

三、结语

作为中国古典舞“云手”和太极图,他们之问存在着或相互对立、或相互统一、或此消彼长的内在要素,最主要的追求目标就是达到“和”与“合”的精神境界。中国儒家思想的“圆”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图之问的意识形态、审美方式及运动规律。而他们之问的运动模式直接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体现出中国人胸怀大志、包罗万象的精神状态。.

传统的论文 第5篇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它的外观、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它的用途等,都可以在它的使用效果中体现出来,从而使建筑学得文化层面获得升华。建筑物通过文化符号的意义进行组合,通过外观向人们表达一种文化意义。建筑文化符号的指的是友多种建筑物所组成的群集和建筑物所组成的形式。建筑物通过符号来表达建筑思想,符号文化通过建筑物得以延续。

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的从‘源’、‘流’的角度进行认识与分析。西方则不同,符号学理论诸流派更多关注于‘术’、‘用’的研究。”我国所流传下来的传统建筑文化富有内涵,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是我国当今建筑行业的根源。在我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传承方式,是我们在研究建筑当中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宝贵的资源。我国的传统建筑符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传承过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则更为深厚。作为世界文明四大古国之一,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铸造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建筑奇迹,如横跨半个中国的万里长城、充满佛教文化意义的布达拉宫、还有俗称千佛洞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些都为我国的建筑史建立灿烂的文化符号和物质文明。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当前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文化符号包括文字、文学、历史文化等等。隐性的则有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文化。但这这些文化的传承,经过漫长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些已经变成了断壁残垣,以一种不完整的状态进行传承。每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都不可以将传统的文化符号抛弃,将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加入到现代的建筑当中,是我国建筑行业都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所以,要怎样在现代建筑中更加完美的插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设计师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在借鉴西方建筑文化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文化展现形式,它不仅传承着历史意义,最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理解,决定并发展了两种差异甚大的城市发展哲学系统,一种是放弃原有的文化特征,对城市予以纯粹意义上的开发;
另一种是在保护原有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城市予以现代化。从中国现在主要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显然我们采用的是第一种的城市发展哲学,中国城市“泛美化”的严重程度,事实上已经将城市结构性地固化在了模仿美国生活方式的系统平台之上,很难挣脱。这种情况下,能耗严重,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建设成本飞涨等诸多城市病的形成,自是无可避免之事。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符号学的研究对于当今建筑学以及建筑创作设计来说无疑打来了巨大的影响,将建筑视为一个地位文化的代表去进行创作,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总的来说,传统建筑符号是文化意义的传承介质。意义符号是通过建筑物的传达展现出来,它代表着建筑的意象,表现为体块的感知,或是结构的突显,或是面貌表情,或是氛围意境。也可说,人类所创造的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一种文化,都是不一样的文化符号展现的方式。实现我传统建筑的思想往往都是在旅游景点当中,很少在现实当中得到展现。偶尔出现的古代式建筑物,也是离生活很远的。就像中国的传统戏剧、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存在作用往往是为了展现古代文化的存在,并不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一说起中国古代建筑人们往往会想起大屋顶,难道这是中国建筑的惟一形式吗?从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就可以看到,当今实际我们是生活在西式的建筑风格当中,渐渐的丢失了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最为建筑设计师,怎样才可以将古代和现代进行完美结合,将古代的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当中,实现传统文化主义和现代实用主义的结合,从而建立新的中国式建筑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比于国外,中国对于建筑符号学的研究起步比较迟。现代建筑符号学在我国还是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符号文化国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符号资源。这使得符号学研究一起步就显示出勃勃生机。可以这样讲,中国符号学研究必然成为世界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美符号学家李幼蒸曾经说过,“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并且,他在第九届芬兰国际符号学大会上提出了符号学第三个理论来源:历史理论。传统上,符号学有两大来源: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文学。这为中国的符号学研究走向世界迈出了相当重要的一步。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可见,符号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涵盖着丰富的符号内涵。例如非常具有中国式建筑代表性的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吴良镛先生是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曾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被称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先驱。其作品体现了他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力和对古代建筑及文化符号的成功运用。他主持设计的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该建筑的业主要求建筑除了满足具体使用功能的建筑要求外,在形式上还要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要具有地区特性这样一个文化内涵,与场所达到一种和谐。孔子研究院的建筑用地位于曲阜旧城,建筑所处的环境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如何将新建筑融入这个历史文化环境中,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建筑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创作小组在设计中提取和引借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洛书”、“河图”、“九宫格”的理念,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上。于是,在建筑平面布局上便采用了这一传统的图式作为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结束语:以符号学的视角来看,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的文化进行结合,衍生出新的建筑文化符号,使其具有全新的文化价值。于此同时,提出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的展现方式,为我国全新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中国不仅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还要有用自己的思想理念,从而影响世界建筑的意义。

传统的论文 第6篇

古老的中华大地有着风格迥异却又一脉相承的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构建了风格独特、相对完整的建筑文化体系。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出“中华民族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2]。通过文献分析得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从实用和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下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化形态,即具体的建筑形式;
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即传统建筑的哲学观、伦理思维、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其中,前者更多的是反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理解,而后者侧重于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让学者意识到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理念,以期对现代绿色建筑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成了建筑美学、史学、伦理学等学科。时代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让人们开始反省并意识到要从中国传统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寻求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是指人、建筑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这种观念影响着传统建筑的结构、构造以及形式等各方面。李约瑟曾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这准确地道出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顺应自然而建,与自然整体融合,讲究依山傍水,以自然风水为本,结合浓郁的地方性特色,空间布局显得统一协调而又富有气韵。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如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给人以灵动的观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象天法地”,即都城建筑布局模拟天上的星宿分布和各种自然现象,这是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它蕴涵着古人敬畏自然、效法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环境的意识。传统建筑将天文、地理、人文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效法自然的态度,对当今的绿色建筑有借鉴意义。

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特点,即对人性、人伦、人的文化、历史及存在的价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关怀,这也正是绿色建筑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城郭形式都体现着为人服务,它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展开,而“以人为本”贯穿其中。例如,北方的传统建筑四合院,是我国古老、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象征。我国古老风水理论的核心就是使建筑更加人性化,让人们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时充分考虑环境、朝向、开间等因素,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既能生活在舒适、方便安全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又能关注到人们的各种需求,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中正秩序。中国建筑在具体布局上,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通常是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另外,建筑布局与尊卑贵贱、森严的等级制度密切相关。按照不同的等级,所建房屋都是有限定的。这种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秩序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明确和固化。另一方面,群体建筑包含了儒家所提倡的伦理、等级、礼仪等精神意味,而每个单体建筑又因地制宜,巧妙设计,与中国人尚自然,以养天地之灵气都有关系。体现在建筑上就是群体性与内向性于一体的庭院式建筑,儒与道的巧妙融合。

崇尚节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就是简朴,这正异于欧洲建筑的豪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就提出了建筑目的论和建筑标准说,他认为建造房屋的目的是“便于生,不以为观乐”,并且基于人类生存需要提出了建筑标准,反对“费财劳力”。从建筑材料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取于自然还可以重复使用。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借景,无需增加更多的人工布置,如江南的园林就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在比较小的空间里,平添了许多自然情趣,给人以自然、清新、简朴的美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崇尚节简”的思想对现代建筑、社会生活和人的价值观都是一种导向作用,也为“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供了借鉴。

现代建筑存在的危机

事实上,现代建筑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受力有限的客观规律。建筑技术的进步不应以损害和泯灭情感为代价,因此须化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误解,把握建筑、社会和人的平衡关系,树立建筑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观念。

目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只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
有的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是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还有的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

现代建筑的高科技化,在某种程度上泯灭了人们美好的情感。人们难以控制技术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运用,导致自然物种的破坏,比如环境及水资源污染,客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不同层次的建筑技术造成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下人与人情感的淡漠,使建筑变成了障碍物。另外,现代建筑本身的多元化发展和机械、单调的建筑空间及建筑造型的批量生产,造成了建筑和城市设计千篇一律,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导致城市的特征和文脉的断裂,使建筑失去了灵性和美感。

建筑必须和谐地融入气候、地形和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外部环境中,它的数量、材质、选址、布局、形制、色彩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周围的环境。20XX年以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全国各地商品房遍地开花,乱批、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忽略了现代建筑对环境的隐性影响。无序的建筑风潮使国家陷入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而且带来次生资源浪费和破坏。比如,大量拆迁带来的建筑垃圾,大量开采建筑材料产生的山体破坏和森林砍伐,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造成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及文化传承的断层,又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从表面上看,现代建筑危机是建筑实物本身造成的,而实质上是由于建筑理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归根结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情感泯灭、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等问题是源于人的建筑理念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启示

中国传统建筑由于受到当时环境、背景和资源、材料的影响,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绿色建筑”的雏形。虽然“绿色建筑”是现代概念名词,传统建筑却与“绿色建筑”在内涵上一致。所以绿色建筑应是继承的、发展的,旨在重塑和谐生态体系的建筑形式。

绿色建筑的内涵。许多房地产商家出于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经济利益需要的考虑,增加住区的景观、智能化条件设施、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投资,打出“绿色”招牌,有的认为要用成本昂贵的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或有大量的绿地面积等,这种做法使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概念产生了偏差。这不是绿色建筑的本意所在,绿色建筑的核心观念就是要杜绝粗放、浪费的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降低的能源、资源成本。目前关于绿色建筑在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本质上绿色建筑都具有可持续的性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3]。另一个概念认为,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4]。以上两个概念是国内相对比较全面的概念,包括了“全寿命周期”的概念,不单纯考虑节约、舒适、和谐,而是给绿色建筑一个生命期,建筑的“绿色”不是仅仅体现建设期,而是向前向后延伸。通过总结学者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本文把“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归纳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及资源;
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
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即它是一种生态建筑,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又是一种情感建筑,即现代生活与文化回归的融合。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启示。现代建筑的“绿色”理念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现代“绿色建筑”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但不应停留在形式的设计层次上,还应在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深层的体现,从而达到建立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绿色建筑”理念,结合时代建筑特色,进行建筑设计和实践。大力弘扬“绿色建筑”思想,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使得人们树立正确的“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如**有一种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混合砌成,保温性很好,再加之非常独特又本地化的房顶,形成富有代表性的乡村“绿色建筑”,造价成本仅700元/m2。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协调能源与“绿色建筑”的矛盾,使两者达到和谐。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分析,把现代建筑中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经济、技术合理的情况下,采用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以减少环境和资源损坏。政府和建筑从业人员应具有“绿色”意识,在节约能源思想的指导下,对已有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重点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保温和照明,注意建筑的外形、遮阳和外墙保温、开窗面积等方面,就可以在避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达到节能效果。现阶段的重点是加强技术开发研究,逐步实现绿色能源的普遍运用,从而实现保持生态平衡前提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提高资源保护意识,合理进行城市布局设计,杜绝片面追求新、奇、特的“面子工程”,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互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建设外墙保温体系、雨水收集系统、垃圾及再利用系统等。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面积小,所以政府和开发商应该在符合健康卫生和节能及采光的标准下,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住宅建设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道路。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用独特的建筑语言告诉我们古老而朴素的“绿色”哲理,毫无疑问,现代的绿色建筑理念是植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沃土中。面对目前现代建筑业存在的危机,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启发,“绿色建筑”逐步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建筑的视野从人所使用的建筑本身扩展到人生存的整个环境,从致力于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扩展到人文、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5]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向,应体现民族特色,吸取传统建筑的优秀成果,发掘传统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探讨在传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相结合的建筑的新模式,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论文 第7篇

近年来,许多大型的建筑项目都推行“节点法”项目管理的模式,从实际的应用成果来看,收效明显。建筑门窗单体项目在整个建筑项目中的施工周期和管理周期较长而复杂,涉及的交叉施工单位及作业面多而宽,无论从门窗招投标前期参与还是门窗方案设计、加工制作、施工过程管理及质保期的售后服务都离不开系统、有效的管理。建筑门窗企业对项目的管理注重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属狭义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指实施阶段的管理[1],本文根据广州中信山语湖五星级酒店建筑幕墙、门窗项目,按照“节点法”项目管理要求对项目前期场地勘察,门窗方案深化,车间制作环节,现场施工过程,竣工移交和售后安排等环节明确“节点法”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节点法”信息传递的纽带作用,较为系统的体现了“节点法”项目管理在建筑门窗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

广州中信山语湖五星级酒店建筑幕墙、门窗项目由中信地产(佛山)有限公司开发,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里水镇,该工程为6栋3层,单体为10000m2建筑面积的超五星级酒店,泰国设计师设计,全装修交付,整体施工周期仅为12个月。建筑外立面需要体现泰式建筑的风格效果,要求外墙西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其他三面采用铝包木门窗,楼顶又有玻璃穹顶结构,大堂入口采用不锈钢感应式旋转门及铜门等结构,相对作为项目的施工方必须考虑在工期很紧张的情况下,确保货物运输的路程对施工进度及产品运输途中损坏的影响,又要重点规划相应工序在各单位交叉施工环节中存在的作业面问题。为此,采用了“节点法”项目管理模式对该工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管理。

2节点法项目管理

“节点法”项目管理是以项目的组织管理为先导,以项目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为基础,以项目各阶段关键节点管控为重点的一种项目管理系统理论和方法[2]。在建筑门窗项目管理中采用节点法项目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管理部门全面、系统的组织资源,制定管理规则和目标,按既定的目标分配资源,指导相应部门和落实相应管理措施,“目标指导行动”“过程控制结果”为模式,实施项目的组织管控[3]。“节点法”项目管理是以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管理实践、创新成果为依托,以简洁、实用、有效为目标的项目管理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3节点法管理思路

在建筑门窗项目中,作为“节点法”管理的总体思路是找出各系统的重要环节和管理节点[4]。重点是把整个项目的系统管理分为若干个单独且联系的管控节点,落实每个管控节点的负责人,通过日常对节点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确定各个环节是否达标,节点负责人对非达标点进行整改,直至合格后填写所属节点达标管控表,确认落实情况并签字流转至下一管控节点。

4建筑门窗项目运用节点法的主要作法

4.1设立专职部门,明确管控内容和责任

在承接项目前期就专门成立了中信山语湖门窗项目管理部,以工程总监为项目总负责人,任系统管理组组长,公司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共同参与编制了中信山语湖酒店建筑门窗项目关键节点管控一览表(见表1),对各重要节点明确实施的具体内容和环节落实的负责人,并明确相应的工作责任。系统管理组组长每月负责组织各环节节点负责人一次会议,对各环节点进行评审,制定改进措施,优化管控方案,负责协调和指导重要节点的落实。副组长每周重点对所负责的节点进行监督、考核和提炼运行数据,为优化方案和下道工序节点的实施提供条件。

4.2通过工序流程设置各个管控细节节点

按照关键节点管控要求落实的前提下,设置具体工序流程,如:工程现场施工中存在交叉作业面时,根据总包及外墙装饰面落脚手架的具体时间节点安排幕墙主龙骨及玻璃板块、接缝胶等施工工序,并作为关键节点上报公司做好材料订购、生产及送货计划的安排,确保现场施工有序进行。其中的材料采购时间、生产加工进度、送货计划安排、现场人员组织等作为工程部门施工管控的细节节点。

4.3制定考核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保障节点环节的顺利实施

为确保各个节点的顺利实施,从项目开始时就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管理制度,通过对每周、月度、季度和年度分别考核,对各个流程按照“节点法”进行控制。对每周或每月的落实情况进行梳理和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责任人进行教育、培训和处罚,保障运用“节点法”掌控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加强管理,不断优化施工质量、进度、成本及安全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明显提高[5]。

4.4重点落实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评价建议

据统计,建筑业有多达2/3的建设工程项目在竣工决算时超过预算,做好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和资源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6]。建筑门窗项目管理也是动态的管理,按照“节点法”项目管理思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根据项目的进展阶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措施,运用动态管理理念优化“节点法”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细小环节。同时,做好过程记录和分析,为后道工序节点和今后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充足的技术参数和实践数据。对已竣工验收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为新项目提供更为可靠的评价建议。在建筑行业大型项目上采用“节点法”项目管理的方法较为普遍,特别是BIM技术的引用,更加丰富了管理的手段和效率,对项目管理节点提前模拟和修改更为科学和直观,为“节点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保障措施。少数建筑门窗企业正在采用“节点法”进行全程管理,在节点环节的设置和管理手段上还需得到进一步细化和发展。

5结语

中信山语湖酒店项目门窗的竣工验收为一次性完成,整体项目已于2016年10月顺利交付,作为中信地产高端超五星酒店项目,开发商对品质的苛刻要求是中信地产的一贯标准。“节点法”项目管理系统在该项目中的成功运用不仅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也优化了项目管理成本和工序,在产品方案设计、施工进度、质量控制和电子文档管理等方面为其他建筑门窗企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建筑门窗企业的不断采用和发展,势必会对今后国内建筑业的项目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佳升.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蔡嘉明,钟文武,安有生.节点法项目管理在超大型工程中的BIM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41(1):32-34.

传统的论文 第8篇

1.前言

传统运动养生是在中,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与哲学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相互影响。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那么,哲学是如何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的呢?其实哲学的根本在于纽、考和总结。动物和人都是劳动的本体,但是人才是哲学的木体,而动物则无法和人类对比。所以人类如果想进步,哲学的逖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永远是不能抛弃的。

太极拳,一个建立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传统运动养生术。太极拳的太极两个字本身就是哲学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对技击以及人际关系的哲学姐考。太极拳过去又称长拳,因其拳势川流不息、延绵不断,故名。后世之所以称为“太极”,源于其拳理采用阴阳辩证学说。阴阳辩证学说是我_古代的朴素哲学忠想,是易经体系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的文化结合了我_传统道家与儒家的逖想。行拳时耍求身体中正自然,尚意不尚力;身备五弓,支撑八面;拳势连接圆转自如,无有间断:势中套势,生生不已。用之于攻防,不主搏人,以静制动;舍己从人,随势而动;外示安逸,谦和柔弱,实则棉里藏针,以柔克刚:正符合了道家淸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宗旨。也深合儒家中庸谦和,不卑不亢的准则。

太极拳跟道家文化有密切关系。道家主张顺其tl然,依道而行:追求内心的虚静,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技击中太极拳习惯于后发制人,做到沉着应对,顺着敌人的来势,放大敌人的破绽轻松取胜。与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中心M!、想有相通之处。太极拳是一个注重思考,而且让人姐、考的运动。并且太极拳不仅仅是愆考技击本身,姐考的还包括史多。哲学是太极拳的基础,所以,我们会首先从哲学基础讲解太极拳。

2.太极拳的整体观

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为基础,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以及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进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求得身心健全,内外和谐,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体生命整体观是太极擎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中华古老文明朴素的系统思想。只有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人体生命整体观,才能科学地把捏太极拳健身的本质特征,了解太极拳健身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健身的方法,促进现代社会生活的完善,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和器官等所组成的,它们结构不同,功能各异,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太极拳在练习时强调“以意导功”、“内外兼修”等是整体观在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2.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人体功能随着畳夜的寒温变化也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些疾病多在淸晨、上午比较轻微,从下午起逐渐加重,特别是夜晚更甚。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些来源与然界并对人体影响的因素为太极拳养生确立了基本原则,即《黄帝内经》中的“顺应自热”。采取积极的运动锻炼,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3.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经络学说

3.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M!、想,是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3.1.1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发生的疾病是因为人体自身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而自身又不能及时恢复平衡所致,就出现了阴阳失调的状态。太极拳运动充分体现了阴阳学说的逖想,“太极”出至《笏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太极阁表示宇宙及万事万物都是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以浑圆为本,讲究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中诚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行于周身,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3.1.2五行学说不仅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且进一步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枣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在太极拳法中棚、捋、挤、按、採、例、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强调要不断地用动作导引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而达到体内环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2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张枝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如太极拳运动进行锻炼,循经导引的意念活动,可以到达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4.练习太极拳的几点建议:

4.1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着人体阴与阳的动态平衡。我们强调“生命在与运动”,同时也强调静养的作用。即在运动时,一切顺其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4.2形体强健,精神必然饱满,生理功能正常。形是机体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识迅维及生命活动的外藏表现,是功能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要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紧密配合。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

4.3顺应自然,人体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运动时间,一般说早上摄好。如果在饭前锻炼,至少要休息半小时后用餐,饭后一小时以上才能锻炼,为了不影响睡眠,在睡前2小时结束锻炼。

4.4在运用太极拳锻炼进行康复时,应注意辩证施功,才能有利于通调经络,协调阴阳。

5.总结

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捤到这一点,才是把扼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传统的论文 第9篇

随着国家节能法规与建筑节能标准的出台,建筑节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节能题材成了商家媒体炒作的焦点。门窗用了中空玻璃就说是节能门窗,建筑就成了节能建筑,节能就达到50%~60%。但什么是建筑节能,建筑节能50%的基准又是什么呢?

建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利用太阳能、地热(水)能源的综合技术工程。目前我国的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档旅馆酒店、高档办公楼等建筑的全年能耗中,大约50%~60%消耗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而在空调采暖能耗中,大约20%~50%由外围护结构传热所消耗。也就是说,建筑耗能中只有20%~50%与门窗及墙体有关,门窗节能解决的问题只占建筑节能面临的所有问题中的一部分,门窗节能了并不等于整栋建筑就达到了节能目标。

广泛提到的节能目标50%,是指按现行标准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或改造,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一般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作了设计,设计的各项数据均达到了规范标准要求(并非单指门窗),都能保证项目达到50%的节能目标。

节能50%的目标是针对建筑总能耗的综合指标,它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对门窗、空调、照明、采暖等的节能控制,需要综合测算与设计。采用了节能型的门窗并不表明建筑就达到了建筑的节能要求,而没有选用节能型的门窗也并不一定表明它没有达到节能的目标要求。

大开窗中看并不等于不节能———建筑窗墙面积比的正确理解问题

近段时间媒体上有“大开窗中看不节能”“飘窗玻璃幕是能源杀手”、“限制使用落地门窗”等标题和字眼,大有将建筑不节能归罪于建筑门窗的势头,这种宣传对建筑门窗来讲是很不公平的,也是有害的。建筑门窗对节能有影响,但不是全部。不能因此而抹杀它提高居住舒适度、美化城市、表现现代建筑艺术的功用。在深圳地区,增大开窗在春秋季节恰好可以增加通风量,是减少建筑能耗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节能的做法。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在标准中都采用了“窗墙比”的概念。仅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产生歧义。

为了避免开窗面积过大影响建筑能耗,在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中,对建筑物的开窗作了要求,即窗墙面积比。其含义为:整栋建筑外墙面上的窗及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总面积与整栋建筑的外墙面的总面积(包括其上的窗及阳台门的透明部分面积)之比。这里窗的面积强调的是透明部分的面积,即具有采光功能部分窗的面积,如果开窗的背面设有墙体或遮挡不应计入窗面积。

目前居住建筑项目的设计大都是能满足规范规定的窗墙面积比要求的,因为楼板即楼板下梁的面积,以及分户墙部位的非透明面积,加上消防要求的一些隔墙等的面积都是计入墙体部分的。正确地理解窗墙面积比的真正含义后,建筑师们在进行建筑设计以及地产商在选择方案时,大可不必为窗墙面积比的问题,而减少对建筑美感的追求。广大的居民们也大可不必因为建筑采用了多一点的玻璃窗就下建筑不节能的结论。

保温不同于隔热———建筑节能的气候环境的差异

保温和隔热都是阻止热量传递的方式,也是门窗节能的关键指标,但两者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保温是指外窗在冬季温差较大(一般为大于10℃)条件下,阻止室内向室外的温差传热;
隔热是指外窗在夏季隔离太阳辐射得热和阻止室外向室内的温差(一般为小于10℃)传热,其中太阳辐射得热远大于因温差而产生的得热。

我国幅员广阔,南北方、东西部地理气候环境差异很大。北方寒冷地区,低温天气时间长,建筑能耗中采暖耗能大,外窗的保温是关键,该地区节能窗的重点是保温性能。南部夏热冬暖地区,制冷时间长,采取遮阳措施减少太阳辐射得热则是该地区节能窗的关键。而中部大多为夏热冬暖地区,采暖期与制冷期相对均衡,节能窗既要考虑冬季的保温,又要兼顾夏季的隔热。因而从气候条件对建筑门窗节能的不同要求来看,节能窗产品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保温型的节能窗产品,一种是隔热型的节能窗产品,还有一种是兼顾保温与隔热的保温隔热型的节能窗产品。

深圳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属于典型的夏热冬暖地区。夏热时间长(一般为4月~10月),每年从5月上旬至10月中旬近半年的时间中温度超过25℃。冬季大部分时间气温在10℃以上,日照率为35%,基本不用采暖。同时,由于受海洋影响,白天风大,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间风速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深圳地区应选用隔热型的节能门窗产品。

K值小不等于节能特性好———隔热型窗的节能特性指标

隔热包含了隔离辐射得热和阻止温差传热两方面的内容,其性能指标也有两个:遮阳系数SD反映其辐射得热;
传热系数K则反映了其温差传热。隔热性能指标以遮阳系数SD和传热系数K进行共同评价。在深圳地区由于辐射得热量较温差传热得热量大得多,隔热性能评价遮阳系数SD显得更重要些。在选用节能窗时,我们不仅要看传热系数K值,更要看其遮阳系数SD值。

玻璃的遮阳系数(Sc):以在一定条件下透过3mm厚普通透明玻璃的太阳辐射总量为基础,将在相同条件下透过其他玻璃的太阳辐射总量与这个基础相比,得到的比值。因外窗的玻璃面积远大于窗框面积,建筑外窗的遮阳系数一般取玻璃的遮阳系数,如果外窗有外遮阳时,其遮阳系数为外遮阳的遮阳系数与玻璃的遮阳系数的乘积。遮阳系数越小,反映其隔热性能越好。

玻璃的遮阳系数,生产厂家一般在产品说明书中给出,如深圳南玻集团给出的数据:6mm单片透明玻璃遮阳系数Sc=0。99;
6+12A+6透明中空玻璃Sc=0。87;
6mm单片热反射CTS240绿色镀膜玻璃Sc=0。45;
6mmCTS240+12+6mm热反射中空玻璃Sc=0。31。外遮阳的遮阳系数则根据其设置形式与方位进行计算可得。

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m2。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保温性能愈好。对于门窗来讲,应是玻璃与窗框等的综合传热系数。传热系数可以通过近似的计算,也可进行实验室试验实测。

节能不一定省钱———建筑节能门窗的经济性分析

建筑节能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采用最小的技术手段和投入,在保证获得适宜的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得到最大的节能降耗效果。显然,节能的投入还要讲究经济性。在深圳的居住建筑中,节能窗产品中双层中空玻璃铝合金窗占了大多数,也有选用PVC塑料窗或塑钢窗产品和断热型材铝合金窗的。但从节能又节钱的角度看,很多选择并不理想。

深圳地区,通常情况下通过建筑外窗的热量,玻璃得热是第一位,其次是窗缝隙空气渗透传热,窗框所传热量占最少。因此,提高窗的节能特性首先应该从玻璃着手,其次是窗的密封性与窗框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选用隔热型(遮阳系数小)的建筑玻璃。如热反射镀膜玻璃(又称阳光控制镀膜玻璃),能透过可见光,而又能将40%~80%的太阳辐射热阻隔在室外。热反射镀膜中空玻璃,遮阳型的LOW—E中空玻璃等都有较好的遮阳效果。所以如果仅选用普通的中空玻璃,仅就隔热来讲其效果还不如单层热反射镀膜玻璃。

提高外窗的密封性能,应选用好的窗型、门窗配件等。如平开窗气密性相对较好,选用推拉窗应注意选用密封效果较好的产品,如选用胶条密封而不选用毛条。

提高窗框的隔热性能。一方面减少窗框的外露面积,另一方面选用合适的材料和浅色的窗框材料。铝合金型材对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有很好的反射能力,其表面的反射能力与表面状态和颜色有关,对热辐射的反射能力最高可达90%,这对于阻隔太阳辐射热是很有利的。PVC塑料窗和塑钢窗,其材质特性有利于隔热,但其强度、耐久性、防火及防雷等都不及铝合金材料,因而并不是深圳地区节能型外窗的理想产品。断热铝合金材料的最大优点是温差传热方面的隔热性能,但在深圳地区窗框温差传热所占比例很小,选用断热铝合金材料做节能窗性价比不太理想。

上面仅从窗本身节能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从减少窗得热的其他节能措施对节能效果与经济性方面也很关键,如遮阳与自然通风。

选择合适的建筑开窗朝向,增加外窗的遮阳是减少开窗得热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根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建筑的南向开窗夏季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得热,冬季可以增加太阳辐射得热,是最有利的建筑朝向。由于深圳夏季的主导风为东南风,东南向建筑有利于自然通风,而太阳辐射得热又不是很强,所以在深圳,东南朝向是推荐朝向。对于无法选择合适朝向的开窗,应进行遮阳考虑,应该优先考虑外遮阳,采用内遮阳时,应选择浅色窗帘。

由于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受海洋影响,白天风大,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间风速低,从陆地吹向海洋。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散热是不应忽视的节能手段。因此在建筑设计时,需做好自然通风设计方面的考虑,开窗的选择也应有利于自然风的实现。

节能不一定舒适———建筑节能与舒适度的关系

建筑节能的主要目的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获得高的舒适度。如果仅为了节能而节能,为了降低能耗而降低舒适度,那么节能就失去了意义。例如炎炎夏日为了省电而不开空调等是不可取的节能措施。

舒适度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周边环境的一种感受,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概念。如眼睛对视野感受,听觉对声音感受,皮肤对热的感受等,都可用是否舒适来描述。

调查表明,人体感觉热舒适的情况是室温27℃左右,这一数值与目前节能宣传中要求空调房温度控制为26℃基本一致。对门窗的节能计算选取这一温度是合适的。

舒适度与门窗有关的另两个方面,一是噪音,另一个是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用外窗时考虑这两方面因素。为了隔热而采取的遮阳措施可能会同时遮挡视线,形成视觉上的不舒适;
选用中空玻璃则有利于降低噪音,增加室内舒适度,这是既节能又舒适的选择。

顾此不能失彼———建筑节能特性与门窗产品性能要兼顾

在强大的节能宣传力度下,对门窗产品提出节能要求的同时,往往容易让人们顾此失彼,忽视门窗的一些基本的技术特性。门窗的节能特性只是其众多特性之一,还有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隔声性能、防雷性能等。尤其是深圳属于沿海台风地区,外窗的抗风压性能与水密性能均有相对较高的要求,这是外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外窗节能特性的最基本保证。如果没有了安全可靠性,再好的节能窗也失去了意义。

细节决定成败———配件选用与施工质量是节能窗成功的关键

节能窗并不仅仅是选择具有节能特性的玻璃和窗框材料,而是组成窗的各个环节细致工作的结果。从窗的选型、构造设计、配件的选择到加工组装、施工安装等都需要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窗配件,如窗支撑、密封胶条、密封胶,高质量的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可以大大提高窗的安全使用寿命与密封性能,对于提高节能窗产品的性价比,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以前称门窗产品的“配件”为“附件”说法并不妥当,因为窗配件并不是窗的附属部件,而是关键部件。

外窗的加工组装精度,施工质量也是节能窗达到预期节能效果的另一重要环节,这也是设计数据与工程实际数据产生差异之关键所在。因此,节能能否落到实处,细节不容忽视。

传统的论文 第10篇

建筑门窗保温性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门窗框的热传导能量损失、采光玻璃辐射和传导损失等,具体的优化设计内容包括:

1门窗框的合理设计

框架作为门窗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支撑的作用,常见的门窗框材料有金属型材、非金属型材和复合型材等,金属型材和非金属型材的热工特性具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材料的导热系数是形成这些材料热传能力差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了解,铝、钢、PVC塑料、木材、玻璃钢的导热系数分别为203W/mK、58W/mK、0.14W/mK、0.20-0.28W/mK、0.4-0.5W/mK,而试验表明导热系数越大,材料的传热能力就越强,因此从保温的角度,门窗框的型材断面,要尽量设计成多腔型材,并让热流方向垂直分布于腔壁,型材的腔壁数量增加之后,阻隔热流的作用就越强,腔内的对流、辐射和导热等就能够降低。金属框架传热的减少,需要用非金属材料作为断热桥,为金属型材作断热处理,或者将非金属型材和带腔金属制成复合型材,同时加大非金属型材的厚度,提高型材的热阻。除此之外,门窗框的材料科选择PVC塑料型材、铝合金断热桥窗框材料、玻璃钢型材等低导热系数材料,从根本上对金属门窗框热传导热量损失进行改善。

2改善门窗玻璃保温性能

玻璃相比于金属材料,热传导系数仅有0.8-1.0W/mK,厚度为3-6mm,热传量为65%-75%,在玻璃质量方面提高门窗保温性能,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1)单玻相比于双玻和三玻,后两者的保温性能更高,因此可以从玻璃结构的角度,将单玻改成双玻和三玻,以形成密闭的空气层,提高玻璃的热阻水平,也就是说,保温性能和玻璃的厚度没有直接关系,只有玻璃的空气层厚度改变之后才会改变。(2)玻璃当中加入镀膜,以降低玻璃之间的辐射传热。根据实验显示,中空玻璃加入辐射膜之后,明显改善了热工性能,相比于普通中空玻璃,后者的热传系数为3.0-3.1,而前者降低到1.7-2.3。如果低辐射中空玻璃当中的空气层厚度为12mm,即PVC塑料窗和铝合金断热窗的标准,传热系数基本能够满足北方严寒区域的门窗保温需求。(3)控制中空玻璃铝隔条对传热的影响,这种材料是良导体,会提高中空玻璃的传热强度,据试验,中空玻璃的铝隔条长度和中空玻璃面积的比值P增大之后,铝隔条的传热比重随着增大。因此,中空玻璃的铝隔条要尽量埋设在门窗框的沟槽内部,减少在空气中的暴露面积,同时尽可能选择P值比较小的中空玻璃。

3合理设计门窗框的比例

门窗框的比例是门窗框的表面和门窗面积的比值,该比值和门窗立面设计、表面积、门窗面积有直接关系,一般比例为25%-35%,在门窗框比例改变之后,门窗框的感热面和放热面也随着改变。如果金属型材门窗的框断面尺寸太大,会对门窗保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满足门窗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控制门窗立面的分割,大断面的金属型材不适合作为面积较小的门窗。另外,还要增加玻璃层数和玻璃之间空气层厚度的距离,可以采用镀膜玻璃,提高玻璃热阻。总之,门窗框比例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门窗的保温性能,尽管相关的比例大小与业主的实际需求相关,但在设计的时候,仍然需要尽量趋向于节能环保方向。

综上所述,住宅采暖过程中,门窗的传热热损失和空气渗透热损失,大约占所有能耗的50%左右,建筑门窗保温性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门窗框的热传导能量损失、采光玻璃辐射和传导损失等,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是合理设计门窗框,从根本上对金属门窗框热传导热量损失进行改善,另一方面是改善门窗玻璃保温性能,以及合理设计门窗框的比例,以全面实现门窗的保温节能,减少建筑门窗装修的成本。

传统的论文 第11篇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拳

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现阶段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世代相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大体来说,并没有出现中断的情形。

(2)民族特色。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相同,是独一无二的。

(3)历史悠久。其共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我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其广度与深度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

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武术形式,其主要集合了儒学、道哲学中的太极、中医经络学等一系列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竞赛对抗等多种功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太极拳涉及到我国古典文学、中医学、养生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2)适应性。太极拳由于其自身具有动作柔和、速度适中等一系列特点,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人们的需求。

(3)安全性。太极拳拳术柔顺、圆活畅通,能够在消除练拳者拙力僵硬的基础上,避免对其肌肉、关节、韧带等造成损害。

2、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1 太极拳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一,充分表现了儒家学派为人处世、看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而太极拳就要求相关练习者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闻中正,即是要求其在锻炼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脊椎处于中正状态,不偏不斜。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要求其练习者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

2.2 太极拳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禅定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主要强调进入零状态,与太极拳所强调的空无虚静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在佛教中,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主要是强调人们内心的宁静、安稳。太极拳的拳法行云流水,要求练习者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达到心静如水的境地,使其整个身心处于一种柔和、健康的状态。

2.3 太极拳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

道家中的《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书籍之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被我国相关人员尊称为群经之首,其具有包罗万象、变化多端、阴阳结合等一系列特点。太极拳拳法将《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贯穿其中,使之成为太极拳的主要运动形式与文化内涵。此外,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倡将欲歙之,必先张之柔弱胜刚强与太极拳拳法中侧重的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泥先顺有着极大相似。

3、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

3.1 对太极拳进行详尽讲解

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敷衍,没有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导致其对太极拳的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根本无法真正了解与掌握太极拳的核心思想与内涵。针对这一现象,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应首先查阅关于太极拳的各项资料,对太极拳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并且,当其在对太极拳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太极拳的分解动作进行详尽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太极拳所包含的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向高校学生展示太极拳的真正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其武术攻防招式进行讲解,展现我国传统武术的技巧与招数,使学生了解其一招一式所包含的我国传统兵家思想文化。

3.2 将精气神概念的精髓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

精、气、神是身体三宝,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太极拳相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精气神三者在太极拳中的作用进行详尽讲解与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例如:由于太极拳主要是以意行气的运动,要求心息相依、意气相随。这就要求高校相关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呼吸与动作相结合,用以意行气来代替以力带气;
太极拳教学强调神舒心静,排除杂念,因此,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要求学生以意念为导向,放松肌肉,轻松自在,随心而动。

3.3 将经络学说理论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

据相关调查了解,人的经络遍布人身体的各个部分,具有促使全身血液通畅运行以及沟通人身体上下、内外传到信息系统等作用,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相关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全身经络的运行路线绘制,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将太极拳的教学动作进行分解,对太极拳每一招式分别经过哪些脉络,具有什么作用,发挥怎样的功效等均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有目的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太极拳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包含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佛教文化的禅定思想、道家文化的哲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了我国高校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现阶段,高校太极拳相关教学工作者为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太极拳教学工作中,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对太极拳进行详尽讲解,将精气神概念的精髓以及经络学说理论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以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率,保障我国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传统的论文 第12篇

摘要:

民俗文化和民俗游戏是我国在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文化融入社会中,幼儿所受到的民俗文化教育和民间游戏教育越来越少,对此应当做出一定的改革,从幼师课堂入手进行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的传承创新研究,将对未来的幼儿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幼儿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民间游戏;
幼师课堂;
传承创新

幼师教育中的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儿童、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方面。幼儿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的应用显得格外重要。下面将对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详细分析。

一、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的内涵

文化是课程的母体,文化不断构建课程,课程作为一种文化,也在不断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化的概念,是一种复合体的存在。当中包含知识、信仰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合,同时是人在社会中发展所形成的一种非物质的成果。民俗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域内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当中包含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传承,是当地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质。将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师课堂当中,一方面能够促使幼师在民俗文化上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的民族情感得到提升,这对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多元文化

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通过相互渗透和交融才得以更好地发展。虽然每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之间都有着不同,在民间游戏上也各具特点,但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吸收,能够促使本土文化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将民俗文化内容和民间游戏内容融入幼师的课堂中进行传承和创新,一方面能促使民俗文化得到碰撞和交流,另一方面能促使幼师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开阔视野,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奠定稳定的基础。

(二)促进教育顺利发展

我国有很多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严重缺少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缺失好的条件情况下将难以得到普及。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游戏方式,例如过家家、放风筝和抽陀螺等游戏,都是各族儿童所喜爱的游戏方式。在这些游戏当中,幼儿能够主动进行参与和学习,并体验失败和成功,这对他们的身体发展和心灵健康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将这些内容融入幼师课堂中,幼师将更加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民俗等所起到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2]。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汲取不同的营养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而封闭的文化将逐渐遭到灭亡。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促使民族文化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当中蕴含了大量的和谐因素。因此,继承和创新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技能保持文化多样性,同时能有效促使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

三、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的传承和创新

(一)遵循开放原则

幼师课堂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传承和发展,首先,应当认识到教育的目标,应当明确幼师未来的工作岗位和责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设计,并遵循民族文化的教学开放性。尽量开发一些有利于教学活动发展的民俗资源,将民俗资源融入课程活动中。同时,应当保证对课程资源不断地创新和拓展,从而真正展现出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科学管理资源

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中的应用和创新发展,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教育数据库作为主要的资源库进行管理[3]。将课程资源的类型和所有者等采取动态登记的方式女性分类,一方面便于查找,另一方面能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民俗资源,实现对幼师的知识拓展。

(三)养成好的习惯

在幼师的课堂教育中,应当帮助幼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举止得体和谈吐上的文明是一个人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培养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为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将自身的素养传递到幼儿身上,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社会发展中幼儿的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对于幼师来说,一定要重视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根本的素质提升,将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融入课堂中,从而实现未来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莉.守望民间游戏打造快乐童年[J].江苏教育研究,2016.(11):410-45.

[2]杨智慧.民间游戏与自制玩教具园本课程活动探究[J].科技风.2016,(08):66-63.

[3]魏秀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科技视界,2016,(12):55-59.

传统的论文 第13篇

太极拳是我国的一项历史悠久传统体育项目,从出现至今,几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它不受身体条件和年龄的限制,且健身保健功效明显,是目前较为普及的大众健身项目。高职院校开设太极拳选项课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而且也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根据太极拳运动的各项优点,联系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特点,结合终身体育思想,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分析开拓太极拳选项课新的课程设置模式。

一、目前太极拳课程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开设太极拳课的现状

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体育课程开设两年,每周两学时,每学期约18周课,两年共计144学时。体育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特点,一般采取选项课形式。开设武术选项课的比较多,太极拳作为其中内容之一,而单独开设太极拳选项课的比较少。加之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缩短了体育课程设置时间,所以太极拳课程所占课时也较少。

2.学生对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不清

很多学生只是把学习太极拳当成获取成绩的过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追求新事物、喜欢快节奏的年龄阶段,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缓慢,更多的中老年人喜欢这个运动项目。学生喜欢的是具有时尚特点的街舞和健身防卫实用的跆拳道,不喜欢缓慢的、看似动作无力的太极拳,当然也就对太极拳课程没有兴趣。

3.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传授模式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学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太极拳的方法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传授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动作,不明白动作的攻防含义,也就不能理解动作,只能模仿,很难掌握动作的技巧,记忆效果不好,学习效果也就谈不上提高。

二、关于太极拳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1.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学习

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选择适合学生的太极拳教学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的时候,还要注意不仅要教动作的“形”,还要注意科学的练习,将动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将动作的“神”也要传授给学生,做到动作内外协调,形神兼备,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达到提高学习能力、锻炼身体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保健功能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从事的工作都是技能型工作,由于太极拳不受场地器材、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后在工作之余锻炼身体,太极拳是容易进行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2.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体育课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兴的教学方法手段,我们可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进行选择,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教师在太极拳技术的初步教学中,不可忽视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手型、步伐、桩功等的练习,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基础,提高学习太极拳的效率。

教师正确标准的示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示范动作的美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加上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更利于学生理解动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套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先“组合”后“套路”的教学方法,即将有难度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动作以动作组合的形式进行讲解学习,学生将这些组合都学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钻研、摸索,将这些组合动作串联成套路,在学生自主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此种学习防范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骨干,分成小组学习

教师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仅有自身的正确标准示范还不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骨干。在学生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领悟动作能力强的学生,对其进行精心指导,让这样这些学生能够为其他学生示范,甚至能够指导其他学生学习太极拳。同样的学习过程,有学生能做到示范和指导其他学生,这对大家是一种鼓舞,整体的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抓住这些骨干学生,将他们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指导并带领其他学生学练。首先让这些队伍的“领头羊”领做,分散在练习队形的四周,使其他学生在练习时,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到正确动作,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动作,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技能的学习效果。然后让这些学生骨干带领自己小组重复练习,教师集体讲授之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会完整动作,在分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这些学生可以弥补不足,完成学习任务。针对个别模仿能力、协调能力、记忆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进行辅导,还可以安排骨干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定时纠正错误。培养骨干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率。学校可以对这些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加分,对他们的能力给予肯定。

4.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科技信息资源

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太极拳教学中也要灵活运用信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巨大知识资源,可以告诉学生介绍太极拳的专业网站、相关视频网站、精品课程信息,学生课下可以登录网站学习。此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智能手机基本普及,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的功能,播放太极拳音乐进行练习,还可以下载相关太极拳视频业余学习,也可以将自己练习动作录下来,再自己观看视频,分析动作,进而改进提高动作质量。利用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5.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措施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多为一周一次,为了巩固课上的学校效果,教师要给学生留一些课下作业,下次课检查,以便监督学生练习,巩固本次课的练习成果。在每次课开始,教师可以检查学生课下练习的情况,可以采用随机抽查或者小组集体表演的形式,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起到有效监督学生的目的。在学习太极拳课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体练习,在学院运动会开幕式或者大型活动上表演,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真正爱上太极拳,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终身体育中去。

6.明确学习目的,完善考察标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学会太极拳,将其作为以后锻炼身体的方式,要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学期考试只是一种监督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考试评分标准也不能以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要将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课下学习情况、能力的发展等加入到总评分中,要体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重要性,完善考察标准。要让平时学习不认真、仅凭期末考试前突击练习提高成绩的学生,在改革后的考评体制下,得不到高分;
而平时课上认真练习,带领并指导小组学生学习的学生骨干,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考评体制下就能相应地得到高分。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围绕学校体育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层次来开展太极拳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善考察标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要求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运动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把太极拳的练习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最终融入到职业生活中,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传统的论文 第14篇

1何谓建筑文化的重生

建筑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物化形式;其次是外部形式与内在的结合,也可称如各种创作理论、规范和法规等;最后是最本质的内在,如宗教感性、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民族习性,这些本质的东西影响着前面两个层面。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显现出弊端之后逐渐平息下来,而后的后现代建筑试图重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弥补之前的不足,但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效果也并没有如预期一样,止步于建筑文化的表层,在本质上没有摆脱现代主义建筑的弊端。传统建筑文化是在它们所在的时代产生的满足它们那个时代要求的建筑,而我们所在的时代由于需求,背景的不同,同样需要具备我们时代的特点。如果我们回头审视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传统建筑文化整体上是在特定主题下发展的,属于建筑文化的第三个层次。和谐观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出自于我国“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自古以来,中国主流的传统建筑正是沿着这条清晰的路线发展的,这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当代建筑文化重生的主干。建筑文化的重生所指的绝不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形而上学地附着在建筑体中,这样低层次的建筑文化的表达方式最后只能导致建筑文化的面目全非,轻浮而没有内涵。真正重拾建筑文化是指在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背景,资源和要求加以创新,使建筑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是建筑文化活络重生的之道。

2建筑文化在生态建筑中重生

近年来,生态建筑潮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良机。生态建筑是将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利用技术、建筑学、生态学等将建筑内外的生态因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建筑生态系统内的自循环,从而解决建筑低耗环保的要求,这与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是一个填补建筑文化缺失的一个契机。古代中国建筑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在古代中国先贤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基于这样的观念,古代匠师从基地的选择到建筑的功能的布局、结构、造型等方面都考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建筑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或使建筑顺应自然生态,成为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即适应环境,或使建筑整体自成生态,创造自循环的小生态,即创造环境。这样的建筑观念本身就已经契合了生态建筑的生态学的主体。

2.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作品中充斥着传统低技术的运用,如碎砖瓦片拼凑而成的建筑外墙不拘一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古朴而优雅的质感;建筑的水平发展趋势通过披檐的加入而得到加强,同时竖向层次也丰富了;大面积透明玻璃的应用增加了建筑的透光率,也使建筑通透清心,更加古典雅致。由王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建筑细部的单纯的植入较少,而是通过创新来塑造建筑氛围和空间趣味使我们能够感觉到传统中国建筑环境的。正如安藤忠雄所提到的,建筑并非模仿形式,而是继承内涵。

2.2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伦佐皮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温暖中心的灵感来源于当地人的“棚屋”文化。当地人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生死是人生命的历程,但是灵魂永恒存在,躯体只是灵魂的一个载体,终究还要尘归尘,土归土。“棚屋”是由自然界中的材料搭建而成的,当地人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赋予建筑,使之与人一样同样有类似于生命体生老病死的过程,建筑来源自然,并最终归于自然。皮亚诺在理解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后,在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的同时采用新型的钢结构结合计算机的精密计算形成建筑编织结构的主体,并且在建筑中运用百叶窗调节自然通风使建筑更加生态节能,而经过精密计算的主体不仅具有形式美,更具有实用性。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他使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更加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的形式完美地融合于周围环境,营造出符合传统建筑文化的氛围,同时又不失时代感,是一次传统建筑文化与生态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

3结语

生态建筑的潮流兴起,可以说与国际主义建筑一样同样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一股潮流,但不同的是这股潮流是在人们重视环保和节能的情况下促使建筑技术优化创新形成的。国际主义建筑脱离建筑文化的设计使建筑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裸奔”。生态建筑在一开始就得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而建筑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让建筑能够披上独特的皮囊,增加建筑的识别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建筑透露出非凡的内在气质,使人乃至其他生命体都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对于生态建筑来说,建筑文化将助生态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走的更远,更有魅力,更为多样。

推荐访问: 传统 论文 传统论文14篇 传统的论文(精选14篇) 传统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