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教案设计 >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

时间:2023-04-23 14:36:03 来源:网友投稿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1  (一)通晓文意,正确朗读课文  (二)寻文中之可“伤”之人,悟可“伤”之情,得可“伤”之因  (三)明白“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意义《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2  (一)导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1

  (一)通晓文意,正确朗读课文

  (二)寻文中之可“伤”之人,悟可“伤”之情,得可“伤”之因

  (三)明白“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意义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2

  (一)导入  一石激浪:你想成才吗?你认为成材依靠的是什么?

  关于“成才”,同学们是众说纷纭,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是如何看待“成才”的呢?他的作品《伤仲永》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通晓文意,朗读课文 1 看注解,读课文,通文意 2 致疑点,释疑点,读课文

  (三)解读

  1 读叙事部分  (1)读——知仲永之可“奇”

  问题呈现:仲永之“奇”,何处可见?

  (2)读——悟仲永之可“伤”

  问题呈现:如此奇人,“伤”从何来?

  (3)读——悟王子之“伤”情

  问题呈现:仲永之变,令王安石伤心吗?

  (读好这两句话,活现作者当时失望伤心之情。1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 泯然众人矣)

  (4)读——寻可“伤”之人

  问题呈现:仅仲永是可“伤”之人吗?其他人可“伤”吗?

  ① 父亲之可“伤”——见利而忘子之学

  ② 邑人之可“伤”——猎奇而废永之才

  2 读议论部分

  (1)读——悟王子之观点

  问题呈现:对于仲永之事,王安石白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仲永:受 之 天——贤人——不受之人——惟为众人

  今人:不受之天——众人——不受之人——难为众人

  (后天教育之重要)

  (2)读——说自己之感想

  问题呈现:你觉得你是“众人”吗?如果你认为是,那么王安石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四)拓展

  “成才”是无数人的理想,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能否赠渴望“成才”之人于一言呢?可以引名人名言,也可以创凡人凡语。

  (五)结束

  也许上天垂青于你,让你天资聪慧,可你要记住学习哦,不然你就会成为“仲永”第二;也许上天从不偏爱于你,你就是个*常之人,那又怎么样呢?只要你后天努力了,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的!希望大家都能有正确的“成才”观,祝愿大家人人“成才”!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阅读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1)

——《伤仲永》教学设计10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扳pān谒yè

  邑yì矣yǐ泯mǐn

  称chēn卒zú焉yān

  耶yé为wéi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划出生字词。

  ⑵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即书诗四句(写)

  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伤仲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学设计6》。

  ③青年时期。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伤仲永》教学设计8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 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伤仲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⑵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⑶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能力目标:

  ⑴ 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⑶ 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设计1: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设计2: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话导入(例如:《王安石撕毁文稿》《春风又绿江南岸》)。

  3、设计3: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伤仲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 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 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 (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2)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3篇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2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3)

——《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4)

——《伤仲永》读书心得10篇

《伤仲永》读书心得1

  我读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后,不禁为文中的伤仲永感到悲哀。文章的资料是这样的: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在五岁时突然哭着向父母要书写工具,并立马提笔作了一首诗,题上了大名。这首诗的"文采、含义都不错。这件事后,他的父亲天天带他去拜访村中的了,从中获得利益,但始终不让仲永理解后天的教育。最终,在若干年后,方仲永的才能消失了,变成了一个*庸的人。

  方仲永如此好的天赋,竟然被他父亲这个目光短浅而又怎样愚昧的人给毁了。王安石在他的文章里也说了,方仲永天赋过来,但因为没有理解良好的教育,最终却连普通人也不如。我想这就是杀鸡取卵的后果,这个父亲自寻短见地“剖开”了方仲永,这带给他父亲的只是短期的利益,却将儿子的一辈子给毁了。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使有再好的天赋,也必须要努力,天才的构成,与后天的努力密不可分。

《伤仲永》读书心得2

  《伤仲永》是我前几天学的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伤仲永》是北宋时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方仲永的神童,5岁时就能随口作诗,后来因为不学习,最后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读了这篇课文,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网上广为传播的一些十几岁就考上大学的神童,现在已经默默无闻了。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学习了。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天资再好的人,不努力学习,那还是不能成才;天资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学习,也能成才。天资的好坏只是一个次要的条件,学习的努力程度才是主要的。先天条件的好坏,不能阻止你成为一个伟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后天努力学习,你就能成功。

  如果伤仲永努力学习了的`话,那么北宋的史书上一定会有一个叫伤仲永的贤臣,或文学家,或科学家。而他却被父亲拉来拉去四周拜访邻居,荒废了学业,成了个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啊!让你孩子学习吧!这样他们才能成大器呀!

  有天资的人啊,努力学习吧!否则你也会成了个普通人,毫无踪迹。没天资的人啊,更努力的学习吧!竟然你已经是个普通人,跟有天资的人相比落下一大块了,如果你不学习,不仅追不上他们,你自己不就比普通人更差了吗?

《伤仲永》读书心得3

  <伤仲永>讲的是一个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告诫我们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学习。

  小的时候我的脑袋就被灌输了诸如“天才来自勤奋”、“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仲永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学”,被选择人生?仅仅是因为年幼不懂事?还是说惧怕父亲的权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岁时被发现的,随后这天分便被其父亲当作摇钱树,一摇就是十几年。这么多个无趣的年头里,仲永是怎么想的,是否反抗过,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最后仲永变成庸才这一事实中,我大致可以推测:仲永已经麻木了,对人生已经没有追求,认为自己就是给父亲谋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这不公的命运,最终才会“泯然众人矣”。

  仲永父亲固然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仲永就没有可指责之处了。虽然,仲永并不热爱吟诗作赋,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的诗被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怎么会在四处访客的无趣生活里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会去找一千个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会去想一千个办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沦为赚钱的傀儡,不可能让父亲的“阴谋”得逞。

  人只会做梦是可怕的事;人不会做梦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个不会做梦的人,他仅仅是空有天分罢了,所以他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众人”而已。

  现在的我们并不需要背负太多太过于沉重的东西,为何不趁现在好好做一美梦,然后明晨迎着朝阳去追寻它,这样活着不是很浪漫吗?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伤仲永》读书心得4

  何谓天才?我认为,天才分两种,一是付出极大的努力的人,二是智力超凡鹤立鸡群的人,主要为是第一种。王安石所写的《伤仲永》,明确的告诉我们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是讲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便立刻作一首诗,父亲便带着他四处拜访,错过学习的机会。到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作的诗跟以前一样,毫无进展。等到十九二十岁时,他完全跟普通人一样。

  他的才能比一般人高得多,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最终成为*凡人。想他那样有天赋的人没有受到后天教育,只能是*凡人。有些人既没有天赋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凡人都不如吧?

  由此可见,后天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谁说他是神童?他大学考了两次在能通过,很普通。但是,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所以,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研究,最终成为伟大科学家。大家应该看过日本漫画《火影》吧?李洛克是我印象最深人物。他曾说过:“就算我不会使用忍术或幻术,我也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忍者。”他靠得是很*凡的体术!他每天训练自己到达到最高极限,他坚信自己是努力型的天才!小李每天都用天用汗水灌溉着木叶的莲华。我相信,没有天赋的人,后天也能补救!所以后天学习是很重要的.。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要把握好现有的良好条件,努力学习,为社会做奉,要戒骄戒躁。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跟得上社会的步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果实。

《伤仲永》读书心得5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文章,阅读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后,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伤仲永》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字叫做方仲永的小男孩。他是一个神通,方仲永到了五岁还没有进学就能够写出好诗。然而,他的父亲却利用方仲永的这种天赋去获取利益,而不是让他读书深造。王安石几年之后回到家乡再见到方仲永,就发现方仲永所写出来的诗已经无法与从前的名声相提并论了。七年之后,王安石再见到他,发现方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了。

  从《伤仲永》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具有先天天赋聪明的人虽然比普通人比起来才能要优秀得多,但是若是没有经过后天的继续学习,进行受教育,即使天赋再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凡的人。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其实也存在很多像“方仲永”一样的人,小的时候表现得十分聪慧,但若是因此而骄傲自满,不努力学习的话,即使多么聪明也最终会“泯然众人矣”。

  走进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伟人无一不是热爱读书、勤奋刻苦的典范。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由此可见,一个天资聪慧的人需要勤奋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才不会落得跟方仲永一样的结局。

  方仲永的故事确实令人惋惜与悲叹,而我们更加应该以此为教训,努力学习,汲取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刻画得更加精彩。

《伤仲永》读书心得6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透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伤仲永》读书心得7

  一个天才儿童,因他的父亲贪图蝇头小利,不让他学习,终日带着他四处拜访同乡,题诗赚钱,以至于他到弱冠之年沦为庸人,*庸无奇。王安石所撰《伤仲永》就讲述了这么一个十分令人叹惜的故事。

  学完了《伤仲永》一课,我不禁对方仲永感到惋惜,本来天资聪慧,若后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学习,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学大家,甚至有可能与当时的王安石、苏轼相提并论,却因父亲贪利、短见,“不使学”,而使其成为泛泛之辈,大浪淘沙,被埋没在历史的沙滩上。

  方仲永后天没有学习,从天才变成庸人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从笨蛋变成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三四岁时还不大会说话,有点迟钝,上学后,还笨手笨脚的,经常想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受到嘲笑。接下来爱因斯坦醉心于几何学,忘了游戏,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数学定理并自己证明的世界里。上了大学后,他热衷于物理学。他毕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爱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物理学问题的思考、研究与证明上。他出门时,口袋里总会有几张纸和一支笔,因为他散步时也在思考,这样以便于及时地将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记录下来。爱因斯坦26岁时,他发现了“相对论”,后来又相继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使他成为世界物理学史上一个伟大、重要的人物。

《伤仲永》读书心得8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透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伤仲永》读书心得9

  何谓天才?我认为,天才分两种,一是付出极大的努力的人,二是智力超凡鹤立鸡群的人,主要为是第一种。王安石所写的《伤仲永》,明确的告诉我们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是讲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便立刻作一首诗,父亲便带着他四处拜访,错过学习的机会。到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作的诗跟以前一样,毫无进展。等到十九二十岁时,他完全跟普通人一样。

  他的才能比一般人高得多,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最终成为*凡人。想他那样有天赋的人没有受到后天教育,只能是*凡人。有些人既没有天赋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凡人都不如吧?

  由此可见,后天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谁说他是神童?他大学考了两次在能通过,很普通。但是,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所以,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研究,最终成为伟大科学家。大家应该看过日本漫画《火影》吧?李洛克是我印象最深人物。他曾说过:“就算我不会使用忍术或幻术,我也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忍者。”他靠得是很*凡的体术!他每天训练自己到达到最高极限,他坚信自己是努力型的天才!小李每天都用天用汗水灌溉着木叶的莲华。我相信,没有天赋的人,后天也能补救!所以后天学习是很重要的。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要把握好现有的良好条件,努力学习,为社会做奉,要戒骄戒躁。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跟得上社会的步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果实。

《伤仲永》读书心得10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通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5)

——《伤仲永》语文说课稿3篇

《伤仲永》语文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语文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 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诵读练习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

  四、 字词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六、小组讨论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七、感悟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八、齐读全文,理解主旨

  九、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抄写生字词

《伤仲永》语文说课稿3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6)

——《伤仲永》优秀教案3篇

《伤仲永》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诵读练习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

  四、字词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六、小组讨论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七、感悟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八、齐读全文,理解主旨

  九、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抄写生字词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7)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伤仲永》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1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⑴ 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2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 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 教学设计》。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扩展8)

——《伤仲永》教学设计 (菁选20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

  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2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星椤⒂锲??岣叨晕难晕牡睦识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请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阅了作者王安石的生*。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你的家长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断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文章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文章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

  师: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庸的人。

  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

  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

  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

  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方仲才能永变化————————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凡人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鼓掌)

  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把后天教育这个概念混淆为主观努力这个概念,这样就曲解了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曲解了作者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引导同学对最后一段做了重点分析,应该实现了理解作者意图这样一个目标。

  三.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1.教师导学

  我们今天来学*安石的一篇作品《伤仲永》。我们先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学生A介绍王安石。

  二、朗读课文(8分钟)

  1.教师导学。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师归纳,出示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B朗读全文,其余的学生注意读音。

  3学生C朗读课后题二,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4.学生D朗读最后一段,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5.学生集体颂读全文,教师做简单点评。

  四、积累实词(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做好展示准备。

  2.其中四组接力回答字词,余下两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译。

  3.其余的同学进行纠正。

  4.进行抽测:学生翻译全文。

  5.收齐抽测,教师课后批改。

  五、理解内容(1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⑴本文写的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学生纠正。

  3.教师归纳。

  六、小结全课(1分钟)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教师归纳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2、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

  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

《伤仲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伤仲永》教学设计8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学建议】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下划线的字:

  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⑶并自为其名

  ⑷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⑹或以钱币求之

  ⑺环谒于邑人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

  ⑼泯然众人矣

  ⑽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借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建议

  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⑴属于

  ⑵曾经

  ⑶题上

  ⑷完成

  ⑸渐渐

  ⑹有的(人)

  ⑺四处拜访

  ⑻相当

  ⑼完全

  ⑽承受

  ⑾胜过

  ⑿能够

  2、其:⑴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代方仲永写的诗

  ⑶这样

  ⑷他

  ⑸他的

  ⑹他

  之:⑴代“节具”

  ⑵代“仲永”

  ⑶代“仲永写的诗”

  ⑷代“仲永的诗”

  ⑸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⑹结构助词“的”

  ⑺代“通悟”

  于:⑴引出对象

  ⑵在

  ⑶表示比较

  ⑷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建议采用抢答法。

  【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

  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9

   一、课程导入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关于“成才的关键”的辩论很有意义,双方学生都各执一词,言语激烈,滔滔不绝地亮出自己的依据,都想压倒对方,在辩论中明确问题的核心,找出了问题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11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学建议】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下划线的字:

  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⑶并自为其名

  ⑷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⑹或以钱币求之

  ⑺环谒于邑人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

  ⑼泯然众人矣

  ⑽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借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建议

  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⑴属于

  ⑵曾经

  ⑶题上

  ⑷完成

  ⑸渐渐

  ⑹有的(人)

  ⑺四处拜访

  ⑻相当

  ⑼完全

  ⑽承受

  ⑾胜过

  ⑿能够

  2、其:⑴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代方仲永写的诗

  ⑶这样

  ⑷他

  ⑸他的

  ⑹他

  之:⑴代“节具”

  ⑵代“仲永”

  ⑶代“仲永写的诗”

  ⑷代“仲永的诗”

  ⑸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⑹结构助词“的”

  ⑺代“通悟”

  于:⑴引出对象

  ⑵在

  ⑶表示比较

  ⑷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建议采用抢答法。

  【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

  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12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 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才思*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⑵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⑶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能力目标:

  ⑴ 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⑶ 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设计1: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设计2: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话导入(例如:《王安石撕毁文稿》《春风又绿江南岸》)。

  3、设计3: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伤仲永》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六、拓展:

  课堂辩论:成长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在辩论中要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

  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温不火,注意辩论秩序;

  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总结归纳:

  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明确: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补充: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 , 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①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④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浮学》。

《伤仲永》教学设计17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材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目标随堂检测法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出示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焉()

  邑()谒()

  扳()称()泯()矣()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出示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

  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

  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1.自读课文

  2.自知检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凡(发生了什么事情?)

  1.标注注释

  2.自品检测

  ①生字注音:

  隶(lì)焉(yān)

  邑(yì)谒(yè)

  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

  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

  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变化。

  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

  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伤仲永》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归纳整理文言知识。养成文言阅读习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开设辩论赛,激发学生对于仲永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理解文言内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成才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会江郎才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并顺势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同样是和后天学习重要性有关的文言文《伤仲永》。

  二、整体感知

  引出课题,了解作者,顺带理出“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三、深入研读

  1、朗读阶段:采用吟读法,全班小声准备。学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教师加以点评。

  2、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本阶段引出“异、难、同”已知归纳方法,调板学生上台写些自认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而后加以点评、梳理。)

  四、研读课文。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仲永从五岁至二十岁,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原文并概括)

  3、旁人是如何对待仲永的?(找出原文并概括)

  五、讨论拓展。

  1、作者对仲永其父与邑人的态度,你认为是批判的,还是认同的?

  2、你认为谁应该为仲永“泯然众人矣”负主要责任呢?为什么?

  3、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伤仲永》教学设计1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 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 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 (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2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 余闻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⑧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推荐访问: 教学课件 设计 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3篇 《伤仲永》教学课件设计1 伤仲永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