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0篇】(完整)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0篇】(完整)

时间:2023-01-12 12:3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  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0篇】(完整)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

  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弟子规》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当你愤怒或烦恼时,读《弟子规》吧!当你痛苦或无助时,读《弟子规》吧!”都如此的话,你的愤怒、烦恼、痛苦等等就会离你而去。是的,音乐可以使人*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这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人无礼貌,与禽兽无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坏他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古圣先贤说,百善孝为先,说得太对了。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弟子规》里说的“泛爱众”,让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样你的心情才会*静下来,才不至于增加烦恼,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应该在读书和工作的.时候要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要静得下心来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2

  最近,我学习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专家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学校方略》的讲座视频,我很受鼓舞,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

  当今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亲人宠爱,俨然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因而他们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献精神,缺少“谦让”、“友善”等品质,为人很自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教育学生,促其成长,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应走进现代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现代的教育理应具有*古代传统文化的风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学校中的运用

  孔子曾言“有教无类”,并将此言落在实处。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大众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天,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目前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公*现象,如城乡差异,东西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等。

  孔子说:“仁者爱人”。教师应用“仁”去热爱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受到好的启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天的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明白:只有弥漫着儒雅文化气息的校园才能造就温文尔雅的一代君子。教师要从孔子思想等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我国现代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孔子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言论,启示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教师要在*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们今天的师生仍然具有启发、教育意义。教师要研究教法,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学中体会到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总之,学校,教师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学生,使他们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才。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3

  一、*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着*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今天的“*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后,恰恰是因为融入了*元素、变换了*面孔,才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长于*这片沃土,必然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纳、继承和发展,从而被赋予鲜明的*魅力、*风格、*气派。脱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很善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揭示规律。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党的学习任务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将这两个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新认识,*才要求**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比如,“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吸纳了*传统文化中“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贵在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思想,并赋予了它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记述。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样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等*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和谐思想根源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万物一体”本体论基础上,和谐被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伦理,是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生存向往、一种文明形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既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

  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 “黏性” 特质,能够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遵循文化底线构筑起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大于差异性,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就会彰显社会的开放与活力。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小于差异性,就会引起韦伯所说的“价值的争斗”。当代*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主导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主导价值观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大于和合性,从而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此,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重构主导价值观,构建“一主多元”格局,是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发展的必然走向。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进行新的创造性劳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价值理念为主包含多种价值理念的丰富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社会的整体和谐;“和为贵”追求的是人际环境的和谐。博爱并不是西方所特有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博爱的价值理念。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愈的“博爱之为仁”;墨子的“兼爱”,“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这些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各派对爱的理解虽然有差异,但却一致认为,爱不仅涉及家族内部成员,而且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推向天下、万民和世界,即博爱。因此,我国构建主导价值观,必须要立足*历史文化传统,把*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博爱”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充分展现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三、*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和*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的民族,爱好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思想。爱好和*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4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5

  听完王君老师的课,想做一名语文老师。

  听完张丽钧校长的讲座,特想做一名读书人。

  为期两天的学习,只有这两个内容中间没有打盹,说明她们讲的很精彩?还是说明我对他们内容很感兴趣?因为她们的精彩,所以感兴趣。她们身上的那股深深的文化味是不需要包装的,是自然的。

  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课堂,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通过一节精彩的《孙权劝学》展示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学质量能低吗?

  张丽钧校长的讲座《信仰中文》让我从想做一名语文老师转变为想做一名读书人。张校长从自我笃信和引人仰属两大方面阐释了读书的妙处。在自我笃信板块张校长又分别从信其美、捍其洁、亲其芳、味其旨、领其妙五个方面讲了读书的自我陶醉,并给大家开了一味祛病良方:多读一点、多背一点、多思一点、多写一点。而在引人仰属板块,张校长又分别从扣人心、祛人病、牵人魂、励人志、偕人行五个方面讲了读书的作用。张校长的读书不是功利性的,是自觉的行为,但却也带来了丰厚的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6

  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天,夏天的阳光照的我们特别的难受,但是早上我们都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嵩阳办事处,我们有秩序的排队入场,看着义工老师们亲切的说:“老师,您好!”我被他们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所感动。进入会场,我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朗读弟子规,之后白雪老师用亲切的声音对我们说欢迎我们抽空参加本次学习。对于本次学习我有很多的感受,这三位老师解读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中许建国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喜爱,赢来了阵阵掌声,他用自己的事例讲解着对孝道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其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受启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这两句话来督促自己不断的进步。

  本次三天的学习对我有两点感动:一、义工老师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看到义工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我很感动,从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激情、民族的希望。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向他们学习,感恩生活,感恩身边的人。二、三天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有三句话:“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这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同时我也在想我孝顺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从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作为年轻人,千言万语,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语言化作行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7

  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弟子规》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当你愤怒或烦恼时,读《弟子规》吧!当你痛苦或无助时,读《弟子规》吧!”都如此的话,你的愤怒、烦恼、痛苦等等就会离你而去。是的,音乐可以使人*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这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人无礼貌,与禽兽无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坏他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古圣先贤说,百善孝为先,说得太对了。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弟子规》里说的“泛爱众”,让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样你的心情才会*静下来,才不至于增加烦恼,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应该在读书和工作的时候要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要静得下心来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一个人的道德也是一样,也要不断的积累,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厚德,一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8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是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9

  一、*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着*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今天的“*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后,恰恰是因为融入了*元素、变换了*面孔,才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长于*这片沃土,必然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纳、继承和发展,从而被赋予鲜明的*魅力、*风格、*气派。脱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很善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揭示规律。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党的学习任务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将这两个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新认识,*才要求**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比如,“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吸纳了*传统文化中“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贵在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思想,并赋予了它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记述。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样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等*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和谐思想根源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万物一体”本体论基础上,和谐被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伦理,是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生存向往、一种文明形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既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

  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 “黏性” 特质,能够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遵循文化底线构筑起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大于差异性,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就会彰显社会的开放与活力。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小于差异性,就会引起韦伯所说的“价值的争斗”。当代*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主导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主导价值观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大于和合性,从而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此,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重构主导价值观,构建“一主多元”格局,是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发展的必然走向。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进行新的创造性劳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价值理念为主包含多种价值理念的丰富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社会的整体和谐;“和为贵”追求的是人际环境的和谐。博爱并不是西方所特有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博爱的价值理念。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愈的“博爱之为仁”;墨子的“兼爱”,“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这些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各派对爱的"理解虽然有差异,但却一致认为,爱不仅涉及家族内部成员,而且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推向天下、万民和世界,即博爱。因此,我国构建主导价值观,必须要立足*历史文化传统,把*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博爱”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充分展现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三、*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和*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的民族,爱好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思想。爱好和*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0

  一、*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着*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今天的“*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后,恰恰是因为融入了*元素、变换了*面孔,才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长于*这片沃土,必然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纳、继承和发展,从而被赋予鲜明的*魅力、*风格、*气派。脱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很善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揭示规律。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党的学习任务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将这两个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新认识,*才要求**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比如,“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吸纳了*传统文化中“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贵在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思想,并赋予了它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记述。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样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等*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和谐思想根源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万物一体”本体论基础上,和谐被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伦理,是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生存向往、一种文明形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既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

  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 “黏性” 特质,能够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遵循文化底线构筑起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大于差异性,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就会彰显社会的开放与活力。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小于差异性,就会引起韦伯所说的“价值的争斗”。当代*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主导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主导价值观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大于和合性,从而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此,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重构主导价值观,构建“一主多元”格局,是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发展的必然走向。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进行新的创造性劳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价值理念为主包含多种价值理念的丰富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社会的整体和谐;“和为贵”追求的是人际环境的和谐。博爱并不是西方所特有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博爱的价值理念。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愈的“博爱之为仁”;墨子的“兼爱”,“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这些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各派对爱的理解虽然有差异,但却一致认为,爱不仅涉及家族内部成员,而且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推向天下、万民和世界,即博爱。因此,我国构建主导价值观,必须要立足*历史文化传统,把*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博爱”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充分展现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三、*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和*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的民族,爱好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思想。爱好和*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推荐访问: 中华 传统文化 学习心得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0篇】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1 中华传统文化体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