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社会学邀请》读书笔记3篇(2023年)

2023年《社会学邀请》读书笔记3篇(2023年)

时间:2023-01-02 14:24:01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1  这本书的作者JonWitt认为:社会学旨在对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尽管其他学科也试图做出回答,但社会学提供的分析视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  这本《社会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社会学邀请》读书笔记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社会学邀请》读书笔记3篇(2023年)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1

  这本书的作者JonWitt认为:社会学旨在对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尽管其他学科也试图做出回答,但社会学提供的分析视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

  这本《社会学的邀请》面向普罗大众,提供了全景看社会和聚焦于社会上的人的视角,进而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差异化的后果进行细致的分析,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行为如何塑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我们又是如何被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所塑造的。

  他期望我们接触过社会学之后,不再以以前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并期望它能改变我们关于我是谁及应如何去做的认识。进一步说,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工具,让我们走出原来的生活世界,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而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三点:

  1、现代社会里,相互依赖性比个人主义更重要,仅有个人是不够的,我们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彼此互相需要。

  电影《美国丽人》中,郊区后现代中产阶级家庭中,母亲对女儿说:“你已经长大了,你应该学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你不能指望人和人,除了你自己。”我们想要相信我们是自己的救世主,这会赋予我们所渴望的控制力,会让我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但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很脆弱,都需要依赖他人,都很贫困。每个人除了依靠他人别无选择。想一想,我们真的仅仅是我吗?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朋友,我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

  在社会学意义上,“自我”这一概念超出了人的身体所包含的东西。它包括社会纽带关系。我们的性别、出身地、毕业的学校,认识的人,拥有的技能,性情,等等,把我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分离出来,是很困难的。我们的行动不仅仅受自我意愿的影响,还受“我们假想的他人的一组态度”的影响。甚至我们从孩童发展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就是用社会规则来限制我们的行为。我们身处的阶级(即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的分配情况)决定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2、文化和结构对机会和选择有重要影响。

  这本书从家庭、教育、宗教三个维度来阐述文化和结构对我们的影响。

  对于家庭而言,现代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工作已经脱离家庭转入公共经济领域,学校取代了家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化角色作用。现在,家庭正在变得日益私人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更关注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是什么来定义家庭。建立在爱情和情感基础上的后现代家庭,有别于历史上的制度家庭、伙伴家庭,承载着两个主要的功能:社会联络功能和个人需要功能。社会联络功能涉及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家庭传承社会地位,和谁组建新的家庭,在家庭中学会语言、与人交往甚至基础的生活技能。例如,不同家庭类型的人,对于“长大后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而不同。非洲酋长家的孩子也许是做个好的酋长,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更大概率去考虑如何运营企业,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是在思考“如何找个好工作”。

  而个人需要功能包括家庭成员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历史上,存在过通过多生孩子来提高家庭生产力,从而得到更多的生活用品。而现代,家庭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基础需要,并且生孩子在时间和金钱上的花费,越来越高昂,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越来越低。

  像我们父母一辈的,很少将家庭事务如带孩子、清洁卫生、收拾屋子外包,家庭甚至通过像一起聚餐、一起打扫卫生来实现家庭情感的沟通。而后现代社会,由于工作日益影响家庭生活的投入,我们不得不面临很多的问题: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因此,我们看到组织家庭的方式都在发生剧变,而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

  教育更是影响我们的机会和选择。作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直言不讳的指出:教育能力可以克制资源获取上的差异,同时也掩盖了我们丧失机会的程度,并由此帮助维持了现状。简单的说,从小沉浸在大学教授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认知策略中的概率论。

  3、我们有改变文化和结构的责任。

  作者认为,社会学要求我们放眼全世界的同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动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主张用实践智慧的视角,从社会方面去阐释价值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旦我们对差异性的后果,不*等的模式和原则与实践有所了解,我们有责任有所作为。

  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和我们身处的世界展开对话,求同存异,看到我们的盲点。虽然在这里包含了很多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例如由物资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分配而形成的社会阶级将影响我们的行动、机会和选择。但是,拒不承认生活的.污点,就是一种掩耳盗铃,将我们的社会现实隐藏在虚伪的共性之下。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2

  今天把社会学的邀请看完了,200多页的书,深受启发。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差异性结果的系统性研究。针对我们个人能够解释我为什么按照我做的这样做,我为什么按照我想的这样想的问题。

  作者第一章抛出了对于社会地位的讨论,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能够取得的成就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地位能够决定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持有的信念、我们所获得的资源。处于相似社会地位的人,倾向于做出相似的选择。

  社会地位决定了我们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包括物质和经济资源、社会关系资源、文化资源。

  通过对于社会地位的讨论,作者对社会学做出了定义,并分别讨论了个人、群体和系统性定义的作用。第一章,描述了社会学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先通过预测,做出假设,再通过采集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归纳法通过实地采集大量数据,在分析获得的数据,得出结论。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分别介绍了社会学三巨头: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的理论并对比三者理论的异同点。这些大理论倾向于从宏大的社会场景中去分析群体和社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最后作者转向分析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通过个人的行为,去分析整个社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很多针对个人行动的建议,通过这些建议去践行社会学,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1)

——学记的读书笔记3篇

学记的读书笔记1

  老师们,我已经读完了《学记》,字数只有一千二百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我试着阅读并背诵,发现这里的内容这是发人深思。

  我觉得从教学基本方法的角度,可有七种,

  1、“道而弗牵”法——导引学习法。注重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

  2、“强而弗抑”法——强化优点法。注重发现和增强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势,促进学生的改变发展和完善。

  3、“开而弗达”法——启发思考法。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着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绝不直接给出答案。

  4、“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由浅入深法。在组织学生学习有相应难度地内容,教师要给学会生以知识、能力的铺垫,使学生由易到难,轻松过渡。

  5、“始驾马者,车在前”——耳濡目染法,潜移默化。教师要注重创设氛围,提供正确的示范和模仿的条件,让学生能寓教于乐。

  6、“不陵节而施之”——循序善诱法。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

  7、“长善而救其失”——因材施教法。一个善于教学的老师,在不断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特长,纠正学生的失误,弥补学生的不足。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2)

——社会学求职简历

社会学求职简历1

  yjbys

  男 26岁 广东人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1-2年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广州 - 不限

  求职意向:培训策划 | 教育

  产品开发

  工作经验(工作了10个月,做了2份工作)

  广州市开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工作时间:2014年7月 至 2015年3月[8个月]

  职位名称:一线社工

  工作内容:1.负责联系和帮助社区的居民。

  2.制定各种项目和组织各种小组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

  3.协助街道办,居委的`工作。

  英皇集团

  工作时间:2016年7月 至 2016年9月[2个月]

  职位名称:客户关系主任

  教育经历

  2014年7月毕业 西华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和市场营销

  自我描述

  1.本人获得市场营销和社会工作双学位,并曾经分别从事与这两个专业的相关工作。

  2.普粤语流利,土生土长广州人,熟悉广州文化。

  3.性格开朗,能够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爱好广泛,喜爱运动,尤其是篮球。

  4.善于分析总结,对于市场工作方面有非常高的兴趣。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3)

——社会学通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通论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每小题的括号内)

  1、将西方社会学第一个引入*的是 ( B )

  A、谭嗣同 B、严复 C、孙本文 D、费孝通

  2、孔德在他的那本书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 )

  A、《实证主义哲学》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研究》 D、《社会静力学》

  3、下列著作那一个不是属于迪尔凯姆的:( C )

  A、《社会分工论》 B、《自杀论》 C、《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4、谁提出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想类型”和“价值中立”的主张:( D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思·韦伯

  5、谁提出了人类成长八阶段理论( D )

  A、弗洛伊德 B、库利 C、米德 D、艾利克森

  6、基本社会化指的是以下哪个阶段的社会化:( B )

  A、婴幼儿的社会化 B、婴儿时期至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C、成年人的社会化 D、老年人的社会化

  7、从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称为( B )。

  A、物质文化 B、主文化

  C、精神文化 D、亚文化

  8、提出社会互动的常人方法论的是:( D )

  A、霍曼斯 B、托马斯 C、戈夫曼 D、加芬克尔

  9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称为:( A  )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规定角色   D、理想角色

  10、*文化中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指的是;( C  )

  A、角色混淆   B、角色失败   C、角色冲突   D、角色紧张

  11、初级群体的概念最先是谁提出来的:( D )

  A、勒温 B、萨姆纳 C、齐美尔 D、库利

  12、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朝着哪种家庭结构发展:( A )

  A、核心家庭 B、单亲家庭 C、扩展家庭 D、空巢家庭

  13、科层制建立的基础是( C )

  A、魅力型统治 B、传统型统治

  C、法理型统治 D、世袭制统治

  14、马克思的阶级划分理论将( B )作为阶级划分的依据。

  A、 权力、财富和声望

  B、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的多少识

  C、 组织资源

  D、 利益

  15、古代贵族中公、候、伯、子、男爵位的划分,属于历史上的那种分层制度:( C )

  A、身份制度 B、种姓制度 C、等级制度 D、世袭制度

  16、传统社会的分层结构模型是哪种:( B )

  A、洋葱头型 B、金字塔型 C、橄榄型 D、梨型

  17、农村地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 D )

  A、地域关系 B、业缘关系 C、趣缘关系 D、血缘关系

  18、在社会学历史上,社区研究的两种典型类型是:( A  )

  A、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B、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C、经济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   D、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19、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芝加哥学派的( B )对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A、社会组织研究 B、城市社区研究

  C、社会结构研究 D、社会体制研究

  20、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

  C、城乡差别 D、城市的中心作用

  21、在现代社会,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控制手段是( D )

  A、宗教  B、道德   C、习俗   D、法律

  22、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老龄化社会指的是 :( D )

  A、5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

  B、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

  C、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3%

  D、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

  23、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事业叫做 ( B )

  A、季节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正常性失业 D、技术性失业

  24、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的指的是 :( A )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个体贫困 D、群体贫困

  25、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属于社会中的( C )

  A、正式制度 B、政治制度 C、非正式制度 D、宗教制度

  26、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是 ( B )

  A、非正式的控制 B、消极的控制 C、内在的控制 D、积极的控制

  27、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A、有信度就一定有效度

  B、有效度就有信度

  C、有信度就不一定有效度

  D、信度和效度可以一致

  28、一个人的体重实际为50公斤,在同一磅秤上反复测量都是60公斤,这说明:( A )

  A、测量工具和结果有信度,但无效度。

  B、测量工具和结果有效度,但无信度。

  C、测量工具和结果既有信度,又有效度。

  D、测量工具和结果既无信度,又无效度。

  28、先把总体单位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然后再做各类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这种于抽样方法叫做 ( B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整群抽样 D、等距抽样

  29、调查者亲自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叫做 ( A )

  A、非参与观察 B、非参与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非机构式观察

  30、从社会变迁的速度和激烈程度的角度看,社会变迁可分为 (B )

  A、整体性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B、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

  C、社会进步与倒退

  D、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二、多选题(从备选的五个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填入每小题的括号内)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一般包括:(ABCD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或爱的需要 D、自尊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E)

  A、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B、学习谋生的手段

  C、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D、明确生活目标

  E、培养社会角色

  3、关于符号互动论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E)

  A、 人是符号的使用者

  B、符号是社会互动的中介

  C、互动时所遵循的规则是互动过程的产物

  D、互动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的修改对事物的意义

  E、角色借用(role taking)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

  4、下列群体,哪些是属于社会群体:(CDE)

  A、在春熙路步行街逛街的群体

  B、为了研究育龄妇女的生育观而进行统计分析育龄妇女群体

  C、住在一个四合院中的群体

  D、 牌桌上打牌的群体

  E、 在草地上野炊的一家大小

  5、当前我国家庭的变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DE)

  A、家庭的离婚率增加

  B、婚恋中的功利成分增加

  C、家庭朝着扩展家庭发展

  D、家庭的隐私性增加

  E、家庭的消费功能增强

  6、下列的观点属于马克思–韦伯的有:(ACDE )

  A、提出“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B、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其撰写的《自杀论》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学实证研究范例。

  C、科层制

  D、提出社会分层标准的三个维度:权力、财富、声望

  E、提出权威就其形成而言,可分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

  7、社区的构成包括:(ABCDE)

  A、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B、共同的社会生活

  C、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D、一定的地域界限

  E、社区文化

  8、*人口问题的成因主要是(BCD)

  A、妇女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B、我国历来的农耕文化鼓励生育,多子多孙多福

  C、 一段时期内*政策失当,没有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反而鼓励生育

  D、 人口惯性

  E、农业人口过多

  9、刑法这一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ACD )

  A、正式控制 B、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消极性控制

  E、法律控制

  10、关于设计问卷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E)

  A、选项之间要有互斥性

  B、一事一问,避免双重含义

  C、提问的语句要简短易懂,一目了然

  D、提问不应带有倾向性,否则容易造成误导

  E、不要直接提敏感问题

  1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

  A、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B、确定的目标 C、规范性的章程

  D、权威的领导体系 E、物质基础

  12、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社会流动可以分为:(BC)

  A、垂直流动 B、群体流动 C、个人流动 D、水*流动 E、代际流动

  13、城市化的四种动力主要包括:(ABCD)

  A、工业化 B、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C、城乡差别

  D、城市的中心作用 E、全球化

  14、社会制度的四大构成要素包括:(BCDE)

  A、人口资源 B、价值系统 C、规则体系 D、组织系统 E、设施系统

  15、社会调查的四种基本方式包括:(ABCD)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E、民意调查

  三、判断分析题

  1、“活到老学到老”指的是人的再社会化。

  判断:错误

  说明:

  1)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2) “活到老学到老”指的是继续社会化。

  3)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社会角色变化的过程。

  2、只要是人群的聚集就是社会群体。

  判断:错误

  说明:

  1)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 社会群体须具有如下特征:

  l 直接而持久的关系(频繁互动)

  l 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l 有一定群体边界

  l 共同的期待和规范

  3、同性恋家庭也是一种越轨行为。

  判断:正确

  说明:

  1) 越轨行为指个人或群体违反既定规范的、出格的行为,也称为偏差行为。

  2) 越轨行为的判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一样的判定。

  3) 就大多数的文化来讲,家庭是有男女结合组成,而把同性恋家庭视为一种违背规范的,出格的行为。

  四、简答题

  1、试述阶级与阶层概念的差异?

  答案

  1) 卡尔·马克思——阶级

  2) 阶级:就是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3) 阶级的划分标准: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财富)

  4) 阶级之间是相互对抗和冲突的

  5) 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6) 马克思·韦伯——阶层

  7) 阶层: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或类属的一种模式

  8) 分层标准:财富、权力、声望

  9) 阶层之间可以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协作

  10) 阶层分析是认识社会的基本视角

  2、试述家庭的功能及变迁

  答案

  1) 家庭的生物功能,性满足和生育功能,现代社会婚外的性和生育现象越来越多,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松懈,导致这个功能的弱化。

  2) 家庭的经济功能。传统社会,家庭就是一个经济生产单位,而现代社会的家庭,更多的是一个消费单位,而不是生产单位。

  3) 家庭的赡养功能。传统社会,家庭是主要的养老模式,而现代社会,养老逐渐由社会保障等机构代替,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开始弱化。

  4) 家庭的抚育功能。传统社会,子女的社会化主要在家庭进行,而现在孩子的抚育和教育基本上交给了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机构代替。

  5) 家庭的休息、满足和情感陪伴功能。家庭能够给其成员带来情感的满足和休息,但是现代社会交流的多元化,以及大众媒体在家庭占据的主要位置,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家庭的情感陪伴功能。

  3、试对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

  1) 社会结构的性质。这表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性还是一个封闭性的社会,越是开放性的社会,就越是有利于社会流动。

  2)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方,人们的流动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不利于社会流动,而同时,社会流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3) 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向上流动最为主要的途径,因此,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

  4) 家庭背景。父辈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社会地位的获得。

  5) 社会网络资源。一个人的社会网络资源,将跟他们带来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在社会流动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联系你所学习的社会学知识及实际进行分析论述:

  以下材料来自于一位母亲的叙述:

  2007年,女儿考上省内一所大学,比我们和她自己预期的差很远,但是,女儿对我们的要求却并不低——

  首先要求买手机,想到便于联系,我们就花1400元给她买了一部带摄像和MP3的滑盖手机。接着她又要求打8000元钱到她所在的学校发的银联卡上,我们问:学费不到7000元,为什么要8000元?女儿说多出的钱是9月份的生活费,到校后还想换一副眼镜。可第二天她又软磨硬泡,要在本市换眼镜,我们又给了她300元。最后,她要求每月生活费不少于600元。

  我们在一个县级市,属工薪阶层,年家庭收入约24000元,还要扣除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承担集资建房,还要赡养一个没有退休金的老妈。我们陈述了上述理由,觉得每月400元尚很吃力。她仍坚持600元。最后商定每月600元吃穿用包干,学费另给。

  临近开学,借了一辆车,把女儿和行李送到学校,并给她买齐了一切生活用具。临分别,她的银行卡上有生活费1065元。分别时,她叮嘱每月到武汉看她一次,准备好第二学年给她买电脑。

  临近中秋节,我专程去武汉看她,到学校时刚好中午,我打算和她一起在学校食堂吃午饭,考察一下她*时的伙食。她反对,说:“天天都在学校吃,既然你来了,当然要出去享受享受。”她换下军训装,着上时装,拉着我出了校门。午餐吃麦当劳,花去几十元,肚子没吃饱。接着逛商场,到中山公园坐惊心动魄的过山车,又到武汉广场顶层吃异域小吃。途中遇到一个亲戚,给她200元,以表祝贺。我又教她回家和返校的乘车路线,才在车站分手,她返校,我回家。至此她9月份可支配的生活费用达1265元。此后,她以种种理由每月向我们要钱600至1000元不等。

  春节期间,她要求返校时买电脑。她要买笔记本电脑,说既可上图书馆用,又可在公寓用,夏天还可在蚊帐里头用。我主张买台式机,理由是:1、我们支付能力有限;2、笔记本电脑容易被盗;3、笔记本电脑性价比低;4、笔记本电脑维护成本高。好说歹说,她才同意买台式机,但要求品牌机,而且必需是液晶显示器。各让一步,达成妥协,预算为6000元。

  正月十六,我送她带着两只旅行箱加一袋她喜欢吃的喝的用的,以及为她准备好的网线排插工具返校。9时30分到达武汉吃早点,10时30分到达她学校寝室,放下东西就出发,辗转去武昌电脑城附近,以5800元买得一款标价5999元T160AMD,17英寸液晶显示器电脑。剩下200元,由她买附件用。趁销售员安装操作系统的时间,我们去南极电脑城买附件。她看上一款耳机,砍价,别人不卖。我说买两副,卖主让了10元,花了50元。来到街市,她问:“你买耳机,为什么要我付钱?”我的心咯噔一下,不是滋味。我接着问:“剩下200元是你的吗?”她说:“是我的。”我说:“你既然说送给我,我还是会付钱给你。今后说话得讲究方法!”我掏出25元给了她。

  返回那店,系统已安装好。我搬上主机,她提着显示器,回到她的寝室,时间是13时30分,肚子饿得咕咕叫,口干舌燥,喉咙冒烟,想着当日要赶回家,就忍着,拿出材料和工具,开始走网线,连接电脑。约14时30分,胃开始疼(我有胃病),我开口说:“你拿出带来的饼干,喂给我吃,我边吃边做。”她这才拿出带来的饼干喂给我吃,她自己也吃起来。走好网线,连接好电脑,我又开始安装工具软件。口干得实在受不了,我要女儿开一瓶酸奶给我喝,她犹豫了一下,说:“我找一下,看有开水吗。”她找了一圈,没找着,却找来一罐汽水,我心情复杂地和她共饮了那罐汽水,17时10分,我弄好了我力所能及的,准备回家,她提醒我,还没有给生活费。我给她2月份17天生活费400元,生日礼金200元,然后走出她的寝室,钱包里只剩下212元。回家的路费是40元,余下的162元是我们2月份17天的生活费。而与此同时,女儿至少有770元生活费。

  我没有时间吃晚饭,汉口到我市的最后一趟班车是18时30分,只得空腹赶路。当我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已是20点45分。

  我的心很冷!

  分析说明

  1、 上述材料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青少年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是人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广泛接触社会而面临众多挑战和选择的时期,这个时期容易碰到以下问题:

  1) 心理上的断乳。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时候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2) 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青少年时期正式他们形成自己对于社会价值判断形成其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面对诸多的价值观,很难进行选择,就会以物质利益为取向,盲目攀比。

  3)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是富于理想的人生阶段,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识不清,缺乏对于理想可及性的判断,就会随大流,而忽视对自己实际的考虑。

  4) 社会的迅速变迁。我们的社会变迁的速度非常迅速,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是物质快于精神的发展,经济快于文化的发展,这就形成了青少年的在价值判断中的物资取向。

  2、 另一方面说明家庭在现代社会变迁中对其成员的纽带联系的松懈。

  1)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家庭承担着社会的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是一个人社会化,情感陪伴,教育的重要场所。

  2) 现代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家庭功能发生外移,替代或消失。抚育、赡养、经济功能都主要由社会机构来替代。

  3) 青少年较早开始离开家庭,进入到学校、同龄群体这样一些对他们成长影响很大的社会化机构中。学校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培养,而疏于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而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较多的跟同龄群体在一起,积极在同龄群体中寻求认同,由此形成一种攀比。

  4)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现代社会大众媒体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道德教育很大部分开始由大众媒体代替,导致家庭成员的情感纽带联系弱化,以大众媒体的物质化为导向。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4)

——教育学的读书笔记3篇

教育学的读书笔记1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的读书笔记2

  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经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一、端正态度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方法。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的情感。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爱以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如果教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偏待学生,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无遮掩,或进行体罚,更是对学生的侮辱。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要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根本的道德。

  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日的工作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教育学的读书笔记3

  近日,我看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一书,里面的某些章节对我颇受启发,特别是上当代教育学的第11章中“教师管理”这一部分的论述:“合理安排使用教师的工作,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合理安排使用,首先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就是学校领导者要能够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了解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和专长,了解教师性格爱好和健康状况,从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要充分发挥教师聪明才智,看到每位教师的潜力所在,并积极设法为其创造发展潜力的条件,把老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把中年教师看作是学校承前启后的纽带,把青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这里充分反映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缺少经验,但他们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这使我联想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成为影响我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呢?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下面谈谈对青年教师管理的几点做法。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学校要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培养计划,教师个人也要制定出个人的发展计划。按计划实施,定期检讨计划是否可行,及时修改。

  2.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特别是青年教师。

  (1)抓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观念,解决事业心问题。教师的职业观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们要主动工作、用心工作。

  (2)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一个人道德低下,不可能为人师表,也难以从教。青年教师往往好胜,对学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学生的现象。所以必须抓好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青年教师不能凭想当然去工作,也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凭经验去工作,必须让他们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3.业务上传、帮、带,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以老带新,师徒共进”是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包思想、包业务、包质量的基础上,让新老教师结对成为帮教对子,制定出提高目标,认真扎实地开展传、帮、带活动。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性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以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和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要为青年教师创造能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要信任和大胆使用他们。如让他们上公开课、单独组织安排活动、让他们挑重担,给他们表现自己、锻练自己的机会。并允许他们有缺点,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进步。

  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无比的潜力,只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一定能培养出师德高尚、素质高、有创造精神的优秀的青年教师,从而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5)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3篇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1

  几个月之前,我还连卢梭和罗素都分不清楚。《社会契约论》的名气之盛,虽有所耳闻,仍不知社会契约到底为何?有什么影响以至于经久传诵?对于卢梭的其它著作则是闻所未闻。羞愧!!!

  弃精华,取糟粕。工科出身的我,对于社会科学的了解几乎是零。上学的时候除了专业书籍之外,唯一接触较多的也就是武侠小说。对于社会科学书籍,往往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就全部还给老师了。经历过硕士阶段的挣扎后,方始明白,对于生活来说,技术可能是非常次要的东西。有太多的东西等着我去了解。硕士最后一年,工作的需要让我慢慢开始接触一些逻辑科学、思维科学方面的书籍。到后面越来越痴迷于西方社会科学的著作,有点如饥似渴的感觉。

  一知半解地读完《索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和《什么是哲学》之后,一口气买了十几本西方社会科学专著,大多是政治哲学相关的,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不想去过多的纠结世界的本源和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机缘巧合或由于卢梭的论文都比较薄,最先开始读的就是卢梭了。《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等的起源》、《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走马观花读了几本,总感觉收效甚微,内心开始急躁。便开始思考并向周围朋友们请教读书之道。多读、反复读、看书评、写书评、互相讨论、讲演,最终读透想透。这些都是不错的读书方法,但万事开头难,而无论什么方法,在没有深厚功底的情况下,都要经历一段煎熬期,渡过了瓶颈期,后面也会相对容易一些。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也坦然了许多,少了一些浮躁。

  除了上述几条读书方法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首先是读书的深度或层次问题。读书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是否纠结每一个观点论述的细节?是否搞清楚每一个观点论说的脉络?并非专业学者,读到那个层次算是有所收获? 如果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很有可能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淹没于书籍中丰富的信息而不得要领。读书时这几个问题是必须要思考的。

  其次,不同类型的书籍写作的风格和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关注的重点也应当有所不同。对于理论类书籍,关注的重点是(1)作者及其经历、写作的风格;(2)写作的背景;(3)方法论,写作的手法;(4)主要观点及论述的脉络(5)现实意义;(6)精彩片段。书评,读书笔记,可按此结构来书写。

  此外,为什么要读书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经常听到对读书目的批判的声音,无非是人心浮躁,要么不读书,要么带着很强功利心。书店中最畅销的是成功学书籍… 大有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读书都目的不纯,level较低的感觉。对于这种批判,我是不大认同的。不排除有人读书兴趣使然,但大多数人读大多数书,都有目的。有人为了打发时间,有人为陶冶情操,有人为了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薪水,有人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不能因为目的的不同而对读书分高低,应以读书后的收获和作为定优劣。目的再崇高,读完之后一无所获或胡作非为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为了打发时间,或为了高薪高值读书,读完之后不光有所获,还对自己和家庭,更进一步,对于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目的本身已经无所谓了。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2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先论述个人处于自然的独立个体状态和在社会共同体状态下的情形,阐明人类由自然状态转入公民国家状态的必然性,为了维护自身的财产与自由不受侵害,他们制定社会契约表达公共的意志,形成由所有个体联合的公共法人,并选出执行公意的组织,即*,来委托行政的权利。在这条思路的指引下,他分析了社会契约,自由与*等,*权力,公意与法律,*的本质及属性等。

  自然状态下,每个人虽然本身都是完整的,但却是孤立无助的,当不利于他们生存的障碍超出个人自我保存的力量时,人们去寻求一种联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维护每个联合者的人身安全与私有财产。同时,由于每个人固有的力量和自由是他自我保存的主要依靠,他又如何能在置身于力量的联合的时候,而不会被其他人侵害到自己的利益,同时又不会令其他人忽略对自己应有的关怀呢?什么是公民应该有的权利与义务?什么是*者的权利范围?这就是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所在,而最终形成的条款可以表述为:“每个联合者及其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的联合体,而他又相应地获得属于他一切的基于法律保障的所有权。”

  于是,这一联合行为就产生出了一个具有道德性的和集体性的共同体,从而代替了每个缔约者的个体。这个由所有个体联合而形成的公共法人,在以前人们称之为“城邦”,现在成为“政治共同体”;在被人称呼的时候,它的成员们就称它为国家,与其他的同类相比较时,它就被称之为*;人们作为*权利的分享者,称为“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称为“臣民”。

  公共的意志就是至高无上的秩序与律令,(即立法的权利在于人民)这种人格化的律令就是*者,即公意的执行就是*者。由于法律是普遍的意志和普遍的对象的结合体,所以任何一个人,自己意志的命令就不可能构成任何法律,而不管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身份,即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可能是行政命令,但绝不会是法律。政治共同体为了保存自己,同样也是保全缔约者的生命与安全,必须具有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暴力作为基础和保障,目的就是要按照最有利于整体发展的方式来推动和处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利益。正像自然赋予了每个人绝对权力,让他来任意支配自己各部分的肢体一样,社会契约也赋予政治体同样的绝对权力,让政治体来支配组成它的各个成员。然而这种绝对权力,也是要受到公意的指引。*作为公意的执行,是神圣的,但是它的范围不应超出公共契约的范围,而且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置契约规定所留给他们的自由和财产。

  通过社会契约,人类所失去的,仅仅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他得到的所有事物的无限权利(尽管很容易失去,因为没有法律来约束其他人来争夺);而人类所获得的,却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占有事物的所有权。自然自由仅以个人的力量为其界限,而社会自由是要受公意的约束和限制的。占有权有可能是由于暴力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作为最先占有者的权利,而所有权是根据正式的权利和资格所获得的权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我们有意识地服从我们共同签订的法律时,才是真正的自由。

  根本的契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不*等——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等,但是,却以人们在道德上和法律上的*等来取而代之了。因而,人们虽然在体力上和才智上是不*等的,但是由于契约和法律权利的存在,他们每一个人之间就已经成为*等的了。每一立法体系的目的都在使公民获得最大的幸福,衡量的标准是:自由与*等。之所以涉及自由,是因为所有人与人之间特殊的从属关系,都会使国家加速分离;之所以涉及*等,是因为没有*等,自由也就无从谈起。然而,所谓*等就不是均贫富,而是说,对于权力而言,它的强大不能发展成为暴力,超出法律的约束;对于财富而言,它的强大不能使人失去人身自由。这意味着,那些拥有财富和地位的人必须适度节制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权势,而那些普通大众也必须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最强大的力量是蕴藏于民众的德行的习惯的力量,即道德品行,风俗习惯和公众的舆论,它们是一切法律的源泉。

  正如每一种自由的行为都需要精神上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才能产生,政治体也需要同样的动力,公共意志可以称为立法权力,公共力量可以称为行*力。立法权属于人民,行*却因其需要执行具体的行为,需要一个代理人来执行,并接受公意的指引。*就是这个代理人,它掌管法律的执行并维持社会和政治的自由。人民服从君主的行为,所根据的不是契约,而是一种委托,即人民将行政管理这项任务委托给*,同时,也有权力任意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这就是*合法性的来源。

  国家的稳定取决于*者,公民和*者三者的*衡,如果*者想要进行直接统治,如果行政官想要制定法律,如果臣民拒绝服从,那么骚乱就会取代稳定,力量和意志就不再协调一致地活动,国家就会解体而沦为专制体制或是陷入*状态。

  *内部的成员具有基于个人利益的特殊意志,也具有作为行政官的共同意志,它仅仅关系到*的利益,同时还具有公共意志。这三种意志的活跃程度和社会要求的正好相反,同时,正如一个人从出生就注定走向衰老与死亡,*权力也具有滥用和*变坏的倾向,这都要求对*的监督。从一个国家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与否可以看出国家是否健康,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正切实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反之,人民已不相信*会表达公意,此时,*已失去合法性。那么*权威如何自我维持呢?定期*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契约,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的一种支持与保护,同时也是对*的一种控制(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会给统治者带来一种恐惧),因为当人民合法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小众人在别有用心地煽动),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已出现,这时行政官和每个公民都*等,他只不过是*的主持者。*的召开总是以采取如下俩个提案的形式,以这样的方式来防止*篡权的行为。

  *者愿意保存现有的*形式吗?人们愿意让那些在目前实际掌管着行政管理的人继续留任吗?

  下午睡觉醒来,外边亮堂堂的,久经雾霾,阳光与晴空的出现就倍觉珍贵,赶紧跑到图书馆把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写完。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卢梭还论述了不同体制的政体,公民宗教等,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整理下去了。

  把导读的一段话抄在这里:“在卢梭看来,生活在公民社会中的现代人,无不陷入自我分裂的困境之中:作为自然人,他受自利的感情驱动;而作为一个公民,他又担当着公共的义务。这种正义与自利的人格分裂,正是现代人之人性异化的本质。卢梭所关注的问题实质是:如何摆脱现实社会中人的自我分裂的困境!他用以解决整个问题的钥匙是自由,不过不是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式的自由,而是一种新型的共同体的自由。卢梭的政治思想的中心课题,是尝试设计一种共同体生活,使人重享他们曾经在自然状态中享有的那种自由。”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3

  卢梭,一个有着浪漫天性与卓越才情的人,是法国18世纪所有启蒙思想家中最独特、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他敢于坦露自己的灵魂,是真诚的象征。对他来说,自然就是真理,真理高于一切。而他的独特的个性思想成就了他后来的命运。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就是很好的见证。

  《社会契约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受到了热情地赞美,许多革命者将其视为人生宝典。“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本书开篇,卢梭就向世人宣告了人类对于自由、*等的永恒追求。这是一本倡导契约自由、确定公共意志之书。《社会契约论》一书的中心论点:人生而自由与*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和立法权在人民,*只是法律的执行者,如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自由是人本性的产物。人性的第一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人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适当的生存方式,并且,人生来就是自由的、*等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人只有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自由转让出去。当人在枷锁之下而丧失自由时,并不是他没有了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由,而是由于外界强势的干扰。总而言之,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的本性的产物。

  然而,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强势与弱势之分。人类想要继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集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充分发挥全部的共同力量,以保护每个成员的人身与财产。这种结合一经实现,就产生了一个共同体。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来实现这种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订立契约,不仅是一种自由加入的约定,而且不应把转让自己作为条款。在共同体中,每个人自然拥有权利和所属的自由。

  *者是由参加共同体的各个人所构成的。它代表着各个成员的公共利益,绝不可能有损害共同体利益的行为,否则则违背了社会公约。当然,各个成员都有义务服从公共利益,这样,社会公约才是合法性的。*是一种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权利,因为它代表着民众的公意,而不是个人意志,既是不能随意转让的,也是不可分离的。*是共同体形成的一项权利,它是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之上的。*者有权利约束每一个成员,但它的权力却是有限的。它不能超出社会契约所规定的界限,不能过分要求、约束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权力行使的公正性,才能保障成员在参与社会契约中所获的收益。

  何谓法律?这在《社会契约论》中得到很好的阐述。法律是由公意产生的各项规定。法律对国家的成员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它的对象普遍的,它所代表的意志亦是普遍的,而不是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想要国家稳定,人民安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指引着社会向正义的方向前进。

  论*。*只不过是*者的执行人,是法律的执行人而已。*的设立,是以*者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共同体,代表着*者的共同意志执行国家事务,它是民众与*者相联系的一个中间纽带,其职能在于实现民众与*者的相互适应,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及政治自由。从一个高的角度来讲,随着国家的扩大,人民给予了*的权力就越多,那么,*受诱惑的可能性就越大,滥用权力的办法也就越多。因此,人民要加强对*的约束。当然,不同国家存在不同*体制,但唯一相同的就是:*只是*者的执行人而已。

  《社会契约论》这一本书,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我无法一一列举,在这里我只是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方面谈谈感受。总之一句话:人生而自由*等;*只不过是法律的执行者,人民也有权利推翻它。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6)

——学记读书笔记3篇

学记读书笔记1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书笔记2

  一直以来,我对三毛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可是当我通过书中的文字走入了三毛的世界后,我无时无刻不为这位女性作家,不,我觉得我更该称她为一位艺术家,一位生活艺术家而影响着。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我很久以前就喜欢她,喜欢她的性格,很开朗活泼,深深影响着我。

  这本书写了三毛出国,再去上英语班的事.三毛经历了许多事情,最后决定回国去.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三毛在美国学习的这段日子的,在那个课堂里,他们用独特的方式上课,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包饺子,讲故事,改编故事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三毛的个性。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一直好喜欢这句话。很真实的反应了我们在学生时期的性格特点。那时年少,还记得在课间使,我们为一道数学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吗?还记得我们因为彼此的误会而伤心落泪吗?还记得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语言而笑的没心没肺吗?还记得······多么幼稚却又美好的日子,现在时常会回想起那段日子,虽然有时过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纯的一段日子。时常在想如果每天都能像初三那年一样美好就好了,但是时间过了就过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振作起来,向前迈进吧,加油。

  书中还写了在三毛的婚姻经历,个人生活细节,这些种种无一不在吸引着我去阅读她的书籍,在她笔下,所有的人物变得活灵活现,我还会阅读更多有关于她的书籍的.

学记读书笔记3

  《学記》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它总结了我国二千年前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虽然由于历史的限制,觅不了有一些糟粕,但从它所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則与教育方法看来,今天还可作为我們重要的借镜。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学记》当中有这么的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

  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

  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7)

——舞蹈学导论读书笔记 (菁选3篇)

舞蹈学导论读书笔记1

  由吕艺升教授编写的《舞蹈学导论》作为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它拓宽了我自己对舞蹈艺术认识的视野穿梭于立体、多维的舞蹈世界中收获颇多。

  翻开此书题目为“一种引动社会震荡的文化现象”的绪论立即吸引了我。从“文化现象”入手揭示舞蹈的存在与发展隐含了舞蹈艺术同其他姐妹兄弟艺术一样共生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根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着社会文化现象;从“引动社会震荡”角度看此书把舞蹈艺术融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中预示着即将为我们带来底蕴丰厚、包罗万象的舞蹈艺术盛宴。

  《导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舞蹈艺术本体以及它在不同时空、系统下的定位和价值并于每章结尾都提出了较有价值的思考题供读者反思、梳理而不断探寻。

  “不同视域的舞蹈”以古今中外学者对舞蹈本质的定义为引导解读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对于舞蹈的重要意义。引言之后分别从人类生命的情调、情感的抒发、舞蹈的动态性以及社交礼仪几方面对舞蹈艺术进行剖析。从中可以看出舞蹈的时空性决定了舞蹈是一种“流动的雕塑”舞蹈姿态虽易辨别其形象属性而“动态”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全世界舞者广泛认同。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提出:“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感的都可称之为舞蹈。”因此“动态”是舞蹈艺术的前提有了“动态”后才能提及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本质的追索”提出舞蹈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弄清它本质属性及本质属性的特征。本章首先否定了“美”为舞蹈的本质特征认为“美的指向含混不清不能作为二级种类的特征与其他艺术构成矛盾关系”。此后文章沿着舞蹈艺术发展历程借各时代艺术家的理论分析了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表现特征将其抽象为“再现”、“表现”及“形式”三个概念道出舞者们在求索舞蹈本质时由最初的模仿性、联想式舞蹈——表现性、抽象式舞蹈——纯粹的、形式化舞蹈的发展历程。当“进入本体的切入口”时吕教授指出“能否进入艺术深层的本质研究关键在于能否发现舞蹈自身的规律”。在此他提出了舞蹈科学家鲁道夫·冯·拉班为代表创建的“人体动律学”列出了“人体动律学”中的重要内容如:“运动四大因素:重力(轻与重)、时间(快与慢)、空间(直接与延伸)、流畅度(限制与自由)”等。通过了列举德国现代舞奠基人玛丽·魏格曼和*现代舞先驱吴晓邦使我们认识到该理论对全世界舞蹈艺术的深远影响。

  “舞蹈作为一个子系统”力图从科学的角度将舞蹈定位于宏观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使它与同等的因子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从舞蹈艺术的微观角度来看将舞蹈置于一个合适的空间地位并明了该系统的目的性、层次性以及它的动态规律。当理解“系统中的舞蹈”时文章提出舞蹈理论系统与社会系统应当是一致而实际中因为王朝跌宕、王室的重视与否等确使舞蹈系统在表面上与社会系统显得不太一致。在“舞蹈中的系统”中书中列出了已经出现的不同视角的艺术分类: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展现特征、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艺术的美学原则。在对舞蹈艺术进行划分时吕教授告诉我们:“舞蹈的系统分类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首先时对现有舞蹈中雷的理论认可是实践的直接总括其次划分要取什么角度这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

舞蹈学导论读书笔记2

  由吕艺升教授编写的《舞蹈学导论》作为舞蹈蹈理论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它拓宽了我自己对舞蹈蹈艺术认识的视野穿梭于立体、多维的舞蹈蹈世界中收获颇多翻开此书题目为“一种引动社会震荡的文化现象”的绪论立即吸引了我。从“文化现象”入手揭示舞蹈蹈的存在与发展隐含了舞蹈蹈艺术同其他姐妹兄弟艺术一样共生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根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着社会文化现象;从“引动社会震荡”角度看此书把舞蹈蹈艺术融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中预示着即将为我们带来底蕴丰厚、包罗万象的舞蹈蹈艺术盛宴。

  《导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舞蹈蹈艺术本体以及它在不同时空、系统下的定位和价值并于每章结尾都提出了较有价值的思考题供读者反思、梳理而不断探寻。

  引言之后分别从人类生命的情调、情感的抒发、舞蹈蹈的动态性以及社交礼仪几方面对舞蹈蹈艺术进行剖析。从中可以看出舞蹈蹈的时空性决定了舞蹈蹈是一种“流动的雕塑”舞蹈蹈姿态虽易辨别其形象属性而“动态”在舞蹈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全世界舞蹈者广泛认同。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蹈艺术概论》中提出:“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感的都可称之为舞蹈蹈。”因此“动态”是舞蹈蹈艺术的前提有了“动态”后才能提及舞蹈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蹈本质的追索”提出舞蹈蹈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弄清它本质属性及本质属性的特征。本章首先否定了“美”为舞蹈蹈的本质特征认为“美的指向含混不清不能作为二级种类的特征与其他艺术构成矛盾关系”。此后文章沿着舞蹈蹈艺术发展历程借各时代艺术家的理论分析了芭蕾舞蹈和现代舞蹈的表现特征将其抽象为“再现”、“表现”及“形式”三个概念道出舞蹈者们在求索舞蹈蹈本质时由最初的模仿性、联想式舞蹈蹈——表现性、抽象式舞蹈蹈——纯粹的、形式化舞蹈蹈的发展历程。当“进入本体的切入口”时吕教授指出“能否进入艺术深层的本质研究关键在于能否发现舞蹈蹈自身的规律”。在此他提出了舞蹈蹈科学家鲁道夫·冯·拉班为代表创建的“人体动律学”列出了“人体动律学”中的重要内容如:“运动四大因素:重力(轻与重)、时间(快与慢)、空间(直接与延伸)、流畅度(限制与自由)”等。通过了列举德国现代舞蹈奠基人玛丽·魏格曼和中国现代舞蹈先驱吴晓邦使我们认识到该理论对全世界舞蹈蹈艺术的深远影响。

  “舞蹈蹈作为一个子系统”力图从科学的角度将舞蹈蹈定位于宏观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使它与同等的因子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从舞蹈蹈艺术的微观角度来看将舞蹈蹈置于一个合适的空间地位并明了该系统的目的性、层次性以及它的动态规律。当理解“系统中的舞蹈蹈”时文章提出舞蹈蹈理论系统与社会系统应当是一致而实际中因为王朝跌宕、王室的重视与否等确使舞蹈蹈系统在表面上与社会系统显得不太一致。在“舞蹈蹈中的系统”中书中列出了已经出现的不同视角的艺术分类: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展现特征、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艺术的美学原则。在对舞蹈蹈艺术进行划分时吕教授告诉我们:“舞蹈蹈的系统分类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首先时对现有舞蹈蹈中雷的理论认可是实践的直接总括其次划分要取什么角度这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

  “舞蹈蹈邻界的模糊地带”介绍了舞蹈蹈艺术与音乐、杂技、戏剧、美术等相关艺术之间的关系。其中“音乐是否是舞蹈蹈的灵魂”这个为舞蹈蹈业内人士时常讨论的话题在此也纳入了作者关注的视野。书中认为“灵魂”一词最初出现时只是句比喻性词语而并非一个定理。真正的“灵魂”只有通过动作与生命互换的形式时灵魂便得以显现。这就是说舞蹈蹈的真正灵魂时人体动作具有生命意识时也就是它在表现人的情感、思想与与生命情调时舞蹈蹈的灵魂才附体。在谈到舞蹈蹈与音乐的关系时吕教授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解释:1、音乐作为一种时间的因素进入了舞蹈蹈本体它已是舞蹈蹈的一部分而非体外物;2、即两种姐妹艺术的合作。在谈到舞蹈蹈与杂技之间的界限问题时作者通过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找到了舞蹈蹈与杂技的模糊界限即“时、空、力”这个舞蹈蹈的三大要素在杂技中同样存在。而“难、奇、谑”与“情感、美感”成为舞蹈蹈与杂技的本质区别。

  “舞蹈蹈艺术门类与形态”从种类上将舞蹈蹈划分为民间舞蹈、芭蕾舞蹈、古典舞蹈、现代舞蹈、亚舞蹈蹈与新品种。对于人们对“中国古典舞蹈”这一名称含混不清作者认为产生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蹈自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与西方芭蕾舞蹈训练体系的关系及与保留下来的中国戏曲、武术、杂技、民间舞蹈等。但是中国古典舞蹈继承古代的首先仍是典范性。典范性、模式化精神及带有极大传统美学继承性的严禁性。其次而“禅”的精神已深入到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境界并促使中国各种传统艺术的互相借鉴如:舞蹈蹈与书法、舞蹈蹈与绘画等。最后“身韵”的产生是“中国古典舞蹈”摆脱了戏曲的羁绊。作者在本章结尾处谈及舞蹈蹈的综合性时指出舞蹈蹈艺术的边缘性综合是独立性艺术的需求。因为首先舞蹈蹈艺术的本体容(动作思维)量并不为全部人所理解它具备以我为主体的综合必要性和综合可能性。其次随着人类审美逐渐走向高级阶段生活动多样性使人们的审美变得丰富多彩而舞蹈蹈本体的抽象一位使它离人类生活越来越远。

舞蹈学导论读书笔记3

  关于力量性问题在图中可以看到魏格曼将拉班的“重力”与“流畅度”归纳为“力量”;吴晓邦将认为“动作来源与人们高度激动的感情”,而种具有艺术形象感情是通过人体的“力度”、“幅度”和“速度”来表达的。在“舞蹈的情感性”中,作者引用了散文家余秋雨在《上海舞蹈艺术》中的论说:“舞蹈由三种情感方式:1、情节性情感;2、情景性情感;3、哲理性情感。”

  “舞蹈本体论”主要谈及了舞蹈本体论的研究对象、舞蹈的形式、舞蹈动作的阴阳辨证、舞蹈虚与实的问题。关于舞蹈本论:舞蹈艺术既然是人体运动,而“运动(又)是物质存在方式”(*),那个研究它的运动规律、运动方式也就是研究它存在的本体,它是研究对象终极共性与始基性特征。舞蹈本体论的研究问题是:1、以舞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它自下而上的高层次思考;2、把舞蹈发生体当作研究对象,探求发生体运动中思维与动作的内在关系,把情感与肢体的同一性作为理论指点;3、舞蹈本体论也关注舞蹈发生体与它外部世界的联系。

  “传承与创造”主要脉络为:舞蹈教育——舞蹈教学与教材理论——舞蹈编创——舞蹈欣赏。在舞蹈教育的内容中,作者介绍了教师在舞蹈艺术传承中的重要角色。强调真正的舞蹈艺术家不是仅有某种单一天赋所成造就的,他们更不是纯感性人才,而是感性与理性兼有的具有多方面素养的天。从中国历史孔子创办的教育“礼乐”在“六艺”中核心地位,到西方15世纪舞蹈教师对民间舞和规范、整理等,都说明了舞蹈教师古往今来的重要作用及其编、教、跳“三合一”的时代。

  “历史的告诫”带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追寻舞蹈发展的足迹。从中我们看到,舞蹈艺术的反扎历程说明,一方面舞蹈本体的中心越来越想着独立发展,并且日益强固;一方面,从本体向边缘的扩张也更活跃、更多样,规模也为之更大。它既固守自己独立的中心形式,也能宽容它在边缘地带发生的诸多联姻形式,尽管新的综合十分火热的抢占着审美公众的地盘。同时,通过若干实例,我们也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即舞蹈史中推动历史巨轮转动的艺术家都具有相似的品质:敢于超越的精神;勇于创新的意志;身心并用的智能;科学求实的品格。

  “特殊的载体”分为“表演的中心地位”、“技术与艺术”“舞在‘醉’中”以及“情感定位”几部分。表演的重心地位是由舞蹈艺术这一特性决定的,即它的“现在时”性和它载体的独特性。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使舞蹈不同与现代影视艺术、戏剧艺术,使表演本身成为了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的核心。对于“技与艺”这一对矛盾体而言,相互的溶解在实际中永远是相对的,如果要成为审美对象,就要尽可能化解技术对象的痕迹,将技术溶解到艺术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位舞者一声必须跨越两大关隘:普通人——获取审美对象的技能条件(职业证明);化技术与艺术中,获得通向艺术境界的条件(表演艺术家)。在舞蹈的情感中,它既不是纯感性阶段的“人情”,也不是纯理性阶段的思想、艺术等,它是介于常人感性与哲人理性的中间层次的情感——“艺术情感”。

  《舞蹈学导论》为我们认识舞蹈艺术打开了一扇扇知识之窗。在对舞蹈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解读中让我深感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更使我对舞蹈艺术的认识产生了许多新的观察点和知识面,帮助自己后的学习中不断求索舞蹈艺术之真谛。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3篇(扩展8)

——社会学类分流意向调查报告

社会学类分流意向调查报告1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进入大学以来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大家从一开始的天天聚一起逐渐分散,现在每个宿舍中已经很少有几个人会一整天都呆在一起了。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到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上,想看看大家每天都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比较喜欢哪些活动,比较怎样的生活与学习方式更合理,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从而给那些认为生活无趣无意义、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2.研究意义

  每个大学生每天都有同样的学习生活,却有着各色各样不同的课余生活,了解大家各自的看法和生活方式,寻找各自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探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现今一些普遍存在的校园问题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并且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出发,旨在让大家的大学生活更和谐更丰富更有意义。

  目前研究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调查很多很杂,我们这次调查是针对南京理工大学大一学生,比较有针对性,也更容易得出结论,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增进了互相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有利于南理工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文献回顾

  现在大学生是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群体,关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研究和文献也很多。例如:

  1、20**年04期的《职业圈》中刊登的*矿业大学进行的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他们认为自由地安排课余时间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有许多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虚度了大学的光阴。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上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拾遗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2、20**年03期的《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中刊登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临沂职业学院进行的大学生课余时间使用情况十年研究回顾与反思,他们通过对十年来大学生课余时间使 用研究的回顾,对目前大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的形式、时间分配、态度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梳理。发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使用上形式单一,并且满意度低。 这需要从改变思想观念、提高生活质量、加大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入手,改善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使用状况。

  3、20**年01期《北京农学院学报》北京农学院基础科学系进行的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和身体素质状况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课余时间的支配趋向于静态活动为主 ,身体素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 ,应引起重视 ,培养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发放自填式问卷的方法,这是由我们课题性质所决定的。自填式问卷首先可以使被调查者不用直接面对调查员,也不需要记录姓名,是否填答问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其次,这种方法也避免了由于调查员和被调查者的互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能使被调查者更多地关注问卷本身而不是揣摩调查员的心理,使问卷较好的反应调查者的真实状况。最后,我们考虑到实际情况包括经费和物力,这种方法能最快最省地得到我们想要的资料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现有的人际资源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自填式问卷是对大学生课余生活进行调查的有效方法。

  (二)调查总体

  我们的调查总体是南京理工大学大一学生。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是南京理工大学南区宿舍的大一学生,这是由我们自己所能接触到的范围决定的,我们本身住在南区,在南区分发和收集问卷比较方便和快速,也节省人力物力,并且南区住的是大部分大一学生,与我们的研究群体也相匹配。

  (三)研究的理论假设

  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进行了学习型(也就是几乎没什么课余生活,每天除了上课便是自己预习复习自习,每天只在宿舍、教室、食堂三处转移)、玩乐型(即除了一些必要的上课、学习,都在玩,玩包括在宿舍上网睡觉或者是出行)、劳逸结合型(即除了上课外,把剩余时间合理分配,有玩乐有学习,生活内容较充实丰富,个人发展也较全面)三种分类,我们偏向于认为第三种会占据大多数,所以在问卷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针对这类同学进行研究,重点研究这类学生娱乐活动的具体事项,并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我们假设男生与女生的课余生活是有很大不同的,理科生与文科生的课余生活是有很大不同的。

  (四)抽样方案

  随机抽样、系统抽样

  1、男生宿舍:随机抽样,由于研究小组负责发放问卷的组员都是女生,无法进入男生宿舍,因此选择了在宿舍附近随机给男生分发问卷的方式。

  2、女生宿舍:系统抽样,女生宿舍基本上每三层随机抽取两间宿舍分发问卷,每间12份。

推荐访问: 社会学 读书笔记 邀请 《社会学邀请》读书笔记3篇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1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