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好公文写作必须把握四个“转变”(精选文档)

学好公文写作必须把握四个“转变”(精选文档)

时间:2023-10-11 14: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好公文写作必须把握四个“转变”(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学好公文写作必须把握四个“转变”(精选文档)

学好公文写作必须把握的四个“转变”

 

 

在公文写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即公文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都已知道,但依旧很难写出针对性强且有深度、有价值的公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学习中未能结合已有的写作经验去分析其在写作公文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对症下药。要在传授公文相关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个人的写作能力,学习中不妨从以下几个“转变”入手,引导个人把握住公文写作的独特性。

一、从自主立意到任务主导的转变

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确定了主旨才能把握好写作的着力点。在个人的写作实践中,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其立意均有较大的自主性。而在公文写作中,确定主旨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要坚持任务主导。任务主导下的写作,体现为撰文者处于受命写作状态,写作时首先要考虑文章所涉及的工作事项,然后再考虑谋篇布局、措辞用语。

公文“公”的特性决定了写作主体是代表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的法定作者,包括交办人、执笔人、把关人、签发人等。每一篇公文都是集体意志、集体智慧的体现,而且不能偏离党和国家的政策轨道。因此,学习中不能忽视对个人程序意识、身份意识的培养。既可以通过安排观摩和实践活动,让人了解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的整个处理流程,也可以在学习中结合正反案例让意识到处理每一篇公文都需要考虑政策依据、现实需要,否则会影响公文的实际效果,甚至影响全局工作。

公文写作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文本本身,还要注意以公共事务的办理、公务活动的运转为主导。传统的学习模式往往停留于通过既成的公文去分析某一文种的要素、结构和写作要求,然后再模仿这个静态的文本去完成写作训练。但是,如果不能认识到公文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结构,是无法把握住其写作要领的。因此,在学习中要启发思考每一篇公文与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关系,培养用公文去解决问题、落实工作的能力。囿于公文写作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的特点,在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不同文种写作的站位和写作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讲解各文种的结构要素、写作模式和语言特点,这样才能“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认同、领悟各类公文的写作要求,在写作实践环节,要体会如何用公文谋划和落实工作。

二、从自由写作到规范化写作的转变

在学习公文写作之前,接触比较多的是文学写作。文学写作以自我为基点,追求表达个性化,求新求变、寻求突破。不仅在立意上不拘一格,在写作模式、文章结构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弹性。与文学写作不同,规范化是公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个人在学习公文写作之初,常常感觉受到诸多束缚。

特定的格式是公文规范化特征最表层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确定下来的,体现出公务活动的规范性,同时也呈现出庄重、整饬的审美追求。有一些人会认为公文应以内容为上,形式只是其次,甚至认为过于讲求格式的尽善尽美是迂腐之举。其实,对形式规范的遵守正是对公文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认同和维护。公文规范化体现为公文有比较固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结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各个文种应包含哪些部分,这些部分按照什么样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例如,请示就包含了缘由、事项、结束语三个部分。在公文的写作结构安排上,很多人习惯采用按事理分类的横向结构,根据几种类型、几个特点、几点体会、几条措施、几个意见等分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在写作中特别重视小标题和关键句的推敲。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把握主干、抓住事物本质,避免横生枝节、让读者抓不住要领。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写作结构有利于提高发文和阅文的效率。对于发文机关而言,固定的结构便于在一个框架中去组织材料、谋篇布局;
对于受文机关来说,相对固定的结构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相关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公文具有类型化特点,这是其效率性、规范性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它是千篇一律的。例如,请示的缘由部分怎样简明概括同时又极具说服力地交待清楚请示的背景、原因和依据。按事理的逻辑结构文章时如何对材料进行归纳使其体现出有序、缜密的逻辑性。这些都需要写作者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不少初学公文写作时会觉得受到诸多限制,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是抗拒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中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认识到公文写作遵守规范的必要性;
第二,理清写作规范与写作规律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理解规范进而自觉遵守规范;
第三,学习如何在规范、框架中写出针对性强的实用文章,而不是由套话空话堆砌成的文章。

三、从文学语体到公文语体的转变

语体是由词汇、句式、结构、修辞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话语特征。写好公文需要把握公文语体的独特性。文学语体不拘一格,可庄重亦可诙谐,可纤丽浓艳亦可俗白浅近,甚至可以突破某些日常语言使用的规范,从而表现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公文代表的是集体的意志,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相关,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准绳,所以公文语体必须具有严肃性和庄重性。写好公文,需要撰文者由生动、自由的文学语体调整为庄重、典雅、严谨的公文语体。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公文语体区别于文学语体最明显的特征。文学语体诉诸于感受,追求表达的丰富性,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具有个性的语言、富于变化的结构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审美空间。而公文语体则需注意表意的准确周密,不含混、无歧义、有分寸感,只有这样才能被正确理解、有效执行。用词准确、句法严谨,才能如实反映公文所要表述的事实和意图。例如,通知中常常用到的“遵照执行”与“参照执行”,两个词仅一字之差,却对落实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相关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文件中的指示执行;
后者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比照着执行。虽然社会语言的日新月异、政务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的推行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公文语体,使之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但是公文语体与文学语体的区别是由其社会活动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决定的,二者的差异始终会存在。在学习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文学写作基础较好的个人,写起公文来也是洋洋洒洒、文采斐然。这样写也许能表达出一些深刻的见解,但是却未能把握住公文语体的特点,违背了公文写作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将公文语体与其他语体特别是文学语体相比较,探索公文语体的规律和话语建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比较表彰性通报与报告文学中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呈现方式,让个人领会语言表达的细微之处。表彰性通报属于公文的范畴,在叙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要求具有概括性,之后还要用抽象性的语言进行定性评价并对阅文者提出要求,如果在叙事时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地勾勒细节,则易渲染情绪,也会导致行文散漫,违背公文理性、务实的原则。而报告文学只述不评,往往会用充满感情的笔触、通过一些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去展现人物精神的闪光之处,从而打动读者。为了更好地把握公文语体的特性,除了“学得细”,还要“读得细”,不仅要多阅读、多接触各种类型的公文以培养语感,还要多学习、多积累一些政策话语,使表达更加精准。

四、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公文“公”的特性决定了公文写作并不是依靠个人的感受与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大量信息材料的基础之上。写作者需要对上情、下情、内情、外情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系统掌握情况、通晓事理并做出决策。这也就意味着公文写作的思维方式不是以联想、想象为主的形象思维,而是具有逻辑性、科学性的抽象思维。

现代哲学、心理学研究都认为,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公文写作中自然也不全然排斥形象思维。但是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在公务活动中体现出越来越强的理性诉求。因此,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也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理性地分析问题,合理地使用材料,准确精炼地陈述事实和表达观点。

为了培养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相对于让我们了解“写什么”,更需重视引导思考“怎么写”。例如,在通报写作的学习过程中,能掌握通报的结构要素,即介绍背景、叙述事实、分析评价、提出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评价才能做到准确到位,提要求的落脚点又应该放在何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是会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去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情况,使其具备写作这篇通报所需的视野,在此基础上一起对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去推动认识的深化,并就如何对相关事实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及如何根据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要求去开展交流、讨论。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继续探讨如何结构这篇公文才能做到事实表述重点突出、分析评价准确到位、希望要求有的放矢。在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归纳提炼观点的过程中,让认识到写公文需从何处入手、在写作时需要考虑到哪些问题,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公文写作的思维方法,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公文写作学习中要把握住以上四方面的转变,意味着要有意识地将公文写作与其他类型的写作区分开来,更加关注公文的写作目的、写作规范、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等问题,并体现于学习目标的设定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在学习和写作训练中帮助个人抓住公文写作的关键问题,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推荐访问: 学好 公文写作 把握 学好公文写作必须把握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