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度剑王朝读后感8篇【精选推荐】

2023年度剑王朝读后感8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4-01 11:30:08 来源:网友投稿

剑王朝读后感8篇剑王朝读后感篇1看完了2001年由陈道明和斯琴高娃领衔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总想记下点什么,哪怕只是记下里面的几个熟悉的人名来也好。怕多年以后忘记这些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剑王朝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剑王朝读后感8篇

实用的读后感是要结合故事情节的,随便杜撰是没有意义的,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书上知识的体会,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剑王朝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剑王朝读后感篇1

看完了2001年由陈道明和斯琴高娃领衔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总想记下点什么,哪怕只是记下里面的几个熟悉的人名来也好。怕多年以后忘记这些许感悟,于是写下此文。

不只是喜欢每集结束后的那首歌里唱的“把江山扛在我肩头那一刻,就决定我男儿本色”、“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也不只是喜欢那句“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太多让我难忘的东西莫名地时常萦绕在心头。即使电视剧拍摄的不是太真实,但我宁可相信一切就是那个样子。历史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只要从历史中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真善美,明白了我们之前不明白的道理,这就足够了。

最难以忘怀的是里面的几个人物。

先说里面的中心人物:康熙。康熙这个人物由陈道明饰演真是太合适不过了。陈道明的形象就是我心中康熙的形象,他从八岁不得已登基开始就表现出他天才的帝王才能。古话说人各有志,他的父亲顺治一心向佛,当最爱的妃子死去之后万念俱灰当了和尚这几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暂且不说是非功过,至少他找到了他的归宿,在寺庙里做着水稻的研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贡献,这是后话。

康熙这人聚大气、大智和大勇于一身。除此之外,康熙的独特的用人之道也堪称一绝。康熙一生先后战鳌拜、平三番、攻台湾、亲征葛尔丹,政绩卓著!先后重用了很多原本是布衣平民的人。他隐姓埋名师从伍次友,小小年纪学到了很多治国之道,他赏识了上万言书的李光地;相信了执法严明的吴六一,尤其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地重用了傲气十足的姚启圣;包括在被贬期间还历时多年为康熙绘制了大清地图的周培公——这些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出身贫寒,有的甚至没参加过大的考试就被康熙破格录用,而正是他们为康熙的繁荣昌盛的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正是因为康熙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才使这些人像金子一样的得以发光!康熙的政治才能、用人之道让人拍手叫绝!即使是奸臣,在死之前,康熙也是用尽其才才杀。

另外几个人物,四大辅臣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沙哈。四大辅臣中鳌拜的侵权夺政似乎在预料之中,历史上一切功高盖主的人几乎都会有这样的嫌疑或举动。而在一些重大议事上,面对鳌拜的强权、康熙的年少,苏克沙哈和遏必隆的不知所措,索尼的称病相推、求全自保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然而,之后的索额图、明珠等人却在尽心尽力辅佐康熙了几十年之后因为贪心不足、欲望升级导致最后上百封奏折弹劾他们,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果,他们终究落得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下场,情节安排中戏剧性地让他们在牢里互相埋怨、互相指责,仰天哭笑,无济于事。然而,与此相反的如李光地、姚启圣——他们就能准确定位自己,李光地时常铭记自己的那“三尺黄土”,姚启圣也在功成名就时自动隐退,多么高明的想法和做法!再就是淡泊名利的济世、刚正不阿的康熙的老师魏承谟、冒着生命危险参奏吴三桂的朱国志、为收复台湾立下了不朽功勋的海霹雳施琅、忠臣陈廷敬、良将图海、机灵小太监小毛子等等,因为他们的美好形象,这些人物真是让人记忆犹新!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和皇帝一起玩大的魏东亭,到了耄耋之年的两人依旧亲密无间,撅着胡须笑谈往事,多么美好的友情啊!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里面的几个女人。首先是孝庄皇后,她忍辱负重,不惜下嫁给权臣多尔衮,好不容易盼到顺治当上了皇帝,没想到顺治因为董鄂妃的死而心灰意冷,放弃皇位。孝庄尽了最大努力劝说顺治也没能挽回,只好又含辛茹苦地扶持孙子康熙坐上皇位。这种为了理想而做出巨大牺牲的精神令人震撼和敬佩!绝非常人所能做到!孝庄的个性当中带有浓烈的冷静、坚韧、大气,说起话来忽而漫不经心,忽而自信满满,忽而又掷地有声、敲山震虎!康熙因为裁撤三藩的决策失误准备退位,孝庄教训并鼓励康熙的片段被斯琴高娃演绎得尤为精彩!孝庄说:“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惟吾独尊哪!”这句话说出来真是铿锵有力,彰显出十足的皇家气派!孝庄最过人之处在于很会琢磨别人的心思,宫廷中各个关键人物,只要有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孝庄的眼睛。孝庄到处培养亲信,安插眼线,表面看一付漫不经心的样子,实际上却是下足了工夫。以此为基础,孝庄非常懂得抓住人心,懂得处理关系,分析问题精道准确!孝庄喜欢把问题和局势分析得很清楚了再择机而动,机会不成熟就蛰伏起来。比如孝庄出宫祭祖期间,听闻康熙要提前亲政,准确的判断出康熙必败。康熙亲政后谋划要擒拿鳌拜,孝庄又准确判断出时机成熟,不仅支持,还密掉五万精兵。康熙力排众议执意撤藩,孝庄又准确判断出时机不成熟,吴三桂会反。这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卓越的才能!难怪鳌拜对孝庄的评价是又老又辣,抵得上十万大军。此外孝庄在领导艺术方面还很擅长平衡之术,利用下面人之间的矛盾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在康熙亲征葛尔丹的时候,风烛残年而又卧床不起的孝庄让人隐瞒事实,最终孤独死去,为的是让康熙安心做事,多么伟大的女人!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的辉煌成就,孝庄一手栽培了康熙,她又是康熙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后盾。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世的每个母亲学习吗?另一个女人:容妃。从万人敬仰的容妃娘娘到刷洗马桶的“容老婆子”,这无疑是从天上到地狱的一个过程。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呢?康熙把和容妃生的女儿蓝齐儿嫁给葛尔丹,为的是国家的和平和安宁,容妃怎能理解得了一个男人的心痛!康熙最宠容妃,他对容妃不仅有宠爱,更重要的是,康熙一段时期里视容妃为知己,对容妃无话不谈。然而,从对容妃说“我想和你说说话”的信任和亲近到“我最讨厌女人干政”的斥责和疏远,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男人的“变心”过程。

这部电视剧看完了,最让我回味无穷的还有以下四个情节:一个是陪伴康熙长大并一直深爱着康熙的苏麻拉姑最终没能对康熙说出爱这个字,就圆寂了。只因为她对孝庄承诺过只把康熙当弟弟照顾,多么善良的举动,多凄美的结局!再就是伍次友对苏麻拉姑的那份欲言又止的爱情。最终只得在苏麻拉姑含泪的一句:“你怎么不向皇上要我”的痛苦的怨语中抱憾!无论伍次友当时是不是怕被杀头,也无论是不是伍次友生性懦弱,但这一段还没开始就夭折的爱情故事让人久久难以忘却!第三就是被大阿哥爱上的草原女儿却爱上了皇帝,心痛无比的大阿哥胤褆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献身父皇!第四处:当康熙的爱女蓝齐儿在奉父皇命远嫁葛尔丹时,原本极不乐意的蓝齐儿就在高大粗犷的葛尔丹抱在怀里的那一刻,她愿意了。仅仅因为葛尔丹一句:搂着脖子,否则摔下去会摔坏你的。或许这部电视剧对历史做了一些处理,但是这一段多么真实而可信!葛尔丹的那句话难道不是包含着深深的爱吗?像对待瓷器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女人——这表现了这位草原汉子粗犷背后的多少柔情蜜意呢!蓝齐儿最终爱上了葛尔丹,即使到最后一刻也不愿意再回北京了。

回忆这一切,想着这些人,我想:如果电视剧是虚假的,我宁愿相信一切是真实的。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它来源于现实,又去粗取精地高于现实!把现实中最美的和最丑的展示给后人看。

正所谓:做人有苦亦有甜,是非善恶分两边。戏里戏外真也假,忠奸美丑后人辨!

剑王朝读后感篇2

刚刚看完的一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这本书从朱元璋儿时开始,细致描述了明朝开国皇帝的人生起伏和心路历程。开始几页你也许会感觉书中对朱元璋的描述完全是出于作者臆测,没关系,很快作者就罗列出了大量的史料和古文以证明他的描写完全是元末农民的生存常态,让你不得不信服。整本书中穿插大量的古文和史料用以佐证,将一个鲜活的朱元璋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明白了,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上皇位,以及登基之后的执政理念,都是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的。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对于朱元璋有一个比价全面的认识,对于明朝,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对于我们的民族,有一些比较深刻的反省。

下面摘录书中非常有意思的几段和大家分享:

中国文化的贫穷基因

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枷锁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文化的特征我国从古代直到解放前都具备。如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估计寿命,较低的教育水平,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奋斗,典当,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权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这种贫困文化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朱元璋的诗文通脱自然、朴茂雄强,颇有可观之处,请看他是如何在《皇陵碑》中描述自己的三年流浪的: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依,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依碧,听猿啼月夜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二强。

但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又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个民族。也许是因为在这片人口拥挤的土地上生存异常艰难吧,中国人把所以的智慧都用在了“捉摸人”上。“老子”、“论语”、“菜根谭”、“增广贤文”、“厚黑学”,林林总总,无非是讲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中国人的谋略文化特别的发达,中国人防范人和算计人的能力特别发达。马克思说,中国人“在一切世界事务中远胜于其他亚洲人”。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总结出这样多、这样深刻的绕弯弯的生存智慧:“逢人但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为人且学乌龟法,当缩头时便缩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吃小亏占大便宜”;“内要伶俐,外要痴呆,聪明逞尽,惹祸招灾”……

那些智谋大师历来都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而张仲景、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却不为人所知。到现在为止,谋略文化仍然在中国生机勃勃,随便找家书店一看,许多生存谋略类书籍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中国人谋略化的思维方式与军事思维非常接近。中国人不善坦诚合作,也不善公平竞争,而独善于勾心斗角,善于破坏规则。而战场上正需要的是随机应变,不择手段。战场上必须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对方,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对方的弱点,战场上可以光明正大使用阴谋、欺骗对手,创造性的去示假隐真、欲擒故纵、调虎离山、借刀杀人、引蛇出洞、金蝉脱壳、围魏救赵、暗度陈仓……

可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关于明初移民的记载和传说,却一律充满了悲苦和辛酸。民间传说,当时为防止人们半路逃归,每登记一人,在脚小趾上划一小口,所以山西移民皆为小趾重甲;长绳捆绑,押解上路。由此人们都养成了背手习惯。连小便都要报告长官,由军人解开手,才能行事,所以华北各地,都把上厕所叫做解手。

唐宋以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竞争社会呈现于世界,而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则是内向的、反竞争的、缺乏想象力的。朱元璋开创的三百年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朝代之一。而这三百年间,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动荡的阶段。不过正是在这些动乱中,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黄仁宇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击败查理一世时,为公元1644年,也即是中国所谓崇祯皇帝上煤山的一年,也就是明亡的一年”。大明三百年,正是中国与西方,一个大幅度后退,一个大踏步前进的擦肩而过的时代。

剑王朝读后感篇3

本无意陷入,却不可能不被陷入。读这本书之前,对明史了解甚少。虽然看过明朝那些事,但做多印象也就只是朱元璋,朱棣。我也只是知道嘉庆,严嵩父子,徐阶……却不曾深入了解过他们。只知道明朝多能臣,却不知道他们却多出现在这个时代。

嘉靖,在我心里他已是明朝仅此于朱元璋与朱棣的皇帝。他虽然懒政但不弃政。只要他在世时,行政,军事大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无人可撼动。一人与百官争礼,倒严党……只要他在,大明还是朱家的大明。他心里比谁都糊涂,不知道人不能长命百岁,不知道加速他死亡的正是他的丹药。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严党不倒,大明一半是他严家的大明。海瑞是乾下,他是乾上。虽海瑞那一天下第一疏让他丢尽颜面,让他更早看到后代历史书上的自己。可他也知道自己懦弱的儿子需要他,这个等待改革的王朝需要他。不杀海瑞,便是一功吧!

海瑞,从没想到他是这般的聪明,圆滑,又是这般的刚正不阿!他是儒家几千里出的一个极品,治国,齐家,平天下如烙印般在他心里从未忘却。却又为他的家人遗憾。或许忠孝两全就只是最好的梦想吧!

这个时代,高拱,张居正,王阳明,胡宗宪,戚继光……他们相继闪耀于历史的舞台。历史的浪花淘尽无数英雄,金子在筛选后夺目!

剑王朝读后感篇4

康熙自8岁登基为皇,小小年纪便设计除去了当时张扬跋扈的鳌拜,他胜在自制,强在自省。他虽无实权,却也是一国之主;想那鳌拜,只是四大辅臣之一,仗着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便为非作歹,这便是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康熙在被孝庄点醒后,一直勤奋好学,若他也似鳌拜那般,在少儿时代贪欲享乐,恐怕江山就要易主了。若他不能自制,不懂自省,就算有孝庄在一旁时时引导他又如何?但当三番同时起兵造反时,他被吓倒了,开始颓废,堕落,甚至要放弃皇位,也许有人认为他太懦弱了,但有哪个人不是从大风大浪中吸取经验来提升自己呢?康熙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没有哪个皇帝做到了好皇帝的同时,也做到了好父亲,他们身为帝王,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了,也太大了。就好比蓝齐儿,当时准葛尔汗——葛尔丹来大清和亲,选中了蓝齐儿,而蓝齐儿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他舍得吗?不。但那时大清的实力还不足以于准葛尔对抗,他在等,等一个时机。康熙最终还是把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蓝齐儿在走前,把那只玉兔狠狠地摔在了地下,转身离去,只剩下屋内的康熙把碎片一块一块的捡起来再粘好。他是一国之君,无价之宝数不胜数,他又何必在乎那个玉兔?他在乎的,不过是与蓝齐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罢了。终于,他等到了那个时机,“葛尔丹不除,必成大患”,他带着这个信念,踏上了亲征准葛尔的道路。在随政大臣一次又一次的`传来捷报时,他只是点点头,继续埋首读书。眼看他从少年时的年少气盛,蜕变到处事不惊,我开始敬佩他了,但也只是敬佩作为皇帝的他罢了。他去迎接蓝旗儿回京时,蓝齐儿却疏离的叫他“大清皇帝”,他的亲外孙捶打着他,说要为父汗报仇,难道他不心痛吗?但他只能这么做,因为他不仅是蓝齐儿的父亲,还是大清的王,臣民们的天下。临走时,他留下了龙辇和玉兔,因为他知道,他的女儿——蓝齐儿不会再恨他了,她会理解他的。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父亲是蓝齐儿的幸福,还是蓝齐儿的不幸,但不可否认,蓝齐儿比起来康熙的大多数子女幸福得多。也许,想成就一些事,就要放弃一些事作为代价。

剑王朝读后感篇5

这本书读完真有种说来话长的感觉啊……

作为一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印象中,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及至秦统六合,封建王朝由始兴。汉元两朝,想起似闻金戈之声,疆域辽阔。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兼帝王家绮丽爱情故事,国力强盛。南北二宋,虽有战祸,但在经济和文学艺术方面达到的高度也很高。只有明代,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宦官当道,厂卫横行,主观感受实在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从时间和事件上,倒严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块。前半看得心潮澎湃,为大义舍身忘家;后半更多政治,上意天威云云。

以“改稻为桑”填补国库拉开序幕,其间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士”胡宗宪,有勇有谋有节,进能前线抗倭,退能护一方百姓,想的比别人深远的多,“好媳妇两头瞒”。清官海瑞自不必说,浩然正气敢于同任何人叫板,一封《治安疏》谏上,朝野震动,是“直臣”,可惜家国难两顾。嘉靖一心修道,二十年不上朝,但什么细枝末节的小事都逃不开他的眼睛,这大概也跟他豢养锦衣卫,眼线遍布各处有关吧,他跟大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而显得更为神秘莫测,但他有时候又会表现出作为皇帝的孤单,真正孤家寡人。王用汲海瑞引为知音,伯牙子期的交情。还有许多,严嵩父子,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赵贞吉,李时珍,谭纶,沈一石,杨金水,吕芳,陈洪,黄锦等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以吕芳口说出的“思危思退思变”,可能就是那些官场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嘉靖四十年一直到嘉靖薨逝,大明朝虽已千疮百孔,但也不乏贤人能臣,况其后紧跟而来的改革和大明中兴,虽然小说并不代表史实,但突然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了呢!

剑王朝读后感篇6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2、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剑王朝读后感篇7

本书讨论了皇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清官海瑞,太监魏忠贤,造反者张献忠,叛徒吴三桂,忠臣郑成功,展现了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脆弱,既意志坚决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朱元璋出身寒微,也让整个大明王朝蒙上了浓厚的农民阶级风味。江湖经历使他入世,对军纪,知识的尊重使其帝国固若金汤。然而物极必反,极权主义为后来的反叛和腐败埋下了种子。

朱棣讲义气,抢了年轻侄子的皇位,却也缔造了七下西洋,永乐盛世的传奇。

海瑞——狷介书生,强迫症患者,也是腐败社会里坚定的清流。从小受到的“虎妈”教育让他对自己和社会有完美主义的要求,他是身体力行的“圣人”。

魏忠贤——忠厚讨喜,心灵手巧让他在精明投机的太监李脱颖而出,掌权后又暴露出其草包气质,东厂制度是极权主义的缩影。张献忠——反社会人格,流民气质,缺乏人道精神和对妇女的尊重。军纪涣散,不尊重知识,在流寇阶段的灵活优势在掌权稳定后变成劣势。

吴三桂——痴情官二代,多血质人格。对陈圆圆深情,处世精明,为对新主表忠心追杀旧主,偏安一隅本可安享晚年,却被康熙削藩终结。郑成功——胆汁质人格,多才中日混血,海贼王父亲,刚烈的日本母亲。远洋——远离畸形的明朝制度,从而自由开放。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剑王朝读后感篇8

说起康熙,都会想起他的事迹,八岁登基,除鳌拜,平三藩,定台湾,两克雅克萨,三征准噶尔,开疆拓土;他重视文化,文武治国,建立盛世,是古代最英明皇帝之一!

我在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当时社会的形式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想想怎样才能解决好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很多处事方法,怎样从大局出发,再到细节上的问题,利用心术,用人用事,经过多重不同的角度,权衡利弊,下定决心,处事果断。在阅读后也意识到康熙能做成明君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保持一直学习的欲望,有自己的思想。帝王的教育与培养,是明君养成的第一步,康熙自幼读书繁多,大了一点从苏麻喇姑那学习,八岁登基称帝时,自拜贤能之士伍次友为师,在学习中勤学好问,遇到大事多问老师群臣,从各种回答中揣摩意思,摘取最优策略,果断决定!在他刚登基时,国家内忧外患,内有鳌拜专权,三藩蠢蠢欲乱,外有周边国家骚扰,国命如此,忧心忡忡,在此之际,听取伍次友之言,先除鳌拜,再攘外。除鳌拜策略也是在他听课中学来,培养壮士,找准时机,在宫中秘密杀掉他,同时圈住其党羽,不让作乱,则事成!从多学习中,多问中康熙敏锐的了解到社会现状,然后解决它。在如今,大同小异,知识越多,越来越认识到什么叫“做人生而有涯,人知而无涯”

第二,要能忍,有度量。不只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皇帝也得能忍,忍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屈服,而是人的一种修养,忍也有忍的道,什么样的可以忍,什么样的不能忍,也讲究个度。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康熙作为皇帝,要驾驭群臣,然而也有大臣犯了大罪,当康熙知道了大臣明珠贪污受贿,间接害死大臣周培公,伍次友。他还是不能立刻去捉拿他,因为此时他所在的地方大殿内外的防务人员都是明珠的人,下令捉拿明珠都有可能没人去拿,周围人效忠谁是个值得考量的问题,万一逼急了自己折了怎么办!再者,朝廷大多群臣都依附明珠有不明来往,先不说处置明珠牵连众多大臣有没有伤到国家大局,从当时情景来说,只有先忍下来,待到安全地方再行动。从小了说,有耿直的人说话冲了点,自己忍下,也可以表现自己的度量,表现宽容的为人。

第三,识大体,亲民,任贤而用。作为皇帝,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当然,对皇帝说国家就是自己的,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康熙很明白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亲民爱民,用贤能的官人去治理国家人民,才有了太平盛世!

总之,明君之路漫漫而修远,想要有什么样的名声,就得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如今的我而言,作为那个时代人的后人,看完之后还会接受其中的一些思想,使用现实社会中生活,从中收益无穷!

推荐访问: 剑王朝读后感8篇 王朝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