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精选推荐】

2023《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2-12-17 14:18:01 来源:网友投稿

《最后一课》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虽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却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选择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里的一堂课,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精选推荐】

《最后一课》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虽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却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选择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这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使出浑身力气教完了最后一课。教室里每个人都恨不得一口气学完所有的法语,最后当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时,这两个字就不仅仅是写在黑板上,而是刻在了每一个法国人的心中。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化可以把被分离的人民团结到一起来。我们刚学的《别了,语文课》也告诉我们,作者虽然离开了*,但是祖国的语言文化仍然留在他的心中,并且会继承下去。很多海外华人也教导子女继续学习中文。我作为一个中学生,有那么好的老师教导,那么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学好母语,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最后一课》读后感2

  最近,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读几遍。我翻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就这样,我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一篇课文读下来,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觉中思绪万千。

  啊!他们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他们是多么的悲伤、痛楚。他们在国家和*时,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当国家遭到压迫时才觉悟。晚了吗?晚了,国家已被侵略。后悔了吗?后悔了,在国家遭难时后悔了。懂了吗?懂了,在国家灭亡是懂了。为什么!难道每个人只有在危难紧急时刻才知道努力吗?

  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国力强盛。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在奋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恳恳地努力着?大多数人都在不学无术,为自身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纪初的*,遭受危机。当时是有一些卖国—贼、汉奸,不以国家为重、民族为重,丧尽天良。但当时有那么多*人积极努力、热爱祖国!虽然没有现在的优越条件,但他们有着梅花般的骨气,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以国家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说我,每次周末作业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紧地补,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一些写?可事已发生,只好熬夜加班。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懊悔?

  难道你想和《最后一课》中的人们一样?难道你是等着*灭亡时发奋学习?难道你是想等着危难时刻再悔过?

《最后一课》读后感3

  故事讲的是在“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的一个晴朗的早晨,小弗朗士上学迟到了,害怕老师韩先生会责怪他,他想逃学,可是后来,他还是决定去上学。路过一个告示牌,很多人都围在那里。他却丝毫没有留意上面写了什么。到了学校,他本来打算趁喧闹溜进去,可是那天却异常的安静,他只有害羞地走进教室,却意外听到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他十分吃惊和后悔。老师让他背书,他不会,可是老师讲的东西,他却全都听得懂,在上完了历史课和习字课之后,钟声响了,普鲁士兵收操了,韩先生在黑板上使出全身的力气用法语写下:“法兰西万岁!”

  这就是作家都德非常着名的《最后一课》。

  小弗朗士的故事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姥爷曾经给我讲过日本侵略东三省时的旧事:当时,日本军阀不仅屠杀*百姓,还疯狂掠夺东北的丰富资源和各种农业物资,同时他们还想要统治我们*人民的思想,不让*人学习汉语,所有的学校必须设立日语课,熟人见面必须说日语,还要对日本*敬礼,对日本人敬礼,*人不许吃大米,只能吃粗粮,这么做的目的是,他们要让*人认为自己是贱民,低日本人一等,从而在精神上统治摧垮*人。回想起姥爷的这些话,(.9xwang.Com)我就更加理解都德所描绘的小弗朗士和韩先生当时悲凉的心情,也深深地体会到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东三省,在日本人的统治下的*人被侵略者从精神到肉体上进行双重摧残,他们是多么艰辛和无奈。

  抚今追昔,我由衷地慨叹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得来不易呀!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目前美好的生活,认真学习知识,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每时每刻时光都在从我们的指间溜走。转眼之间,我们已经长大,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要等到后悔才开始学习,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时光如水,稍纵即逝,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把握每分每秒,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相信:少年强则*强!

《最后一课》读后感4

  《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谭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好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前给学生上课,可是天公不作美,谁也不知道刚上课就地震了。谭千秋老师马上组织同学们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学们后面。可是,别的班老师告诉他,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里面。谭老师毫不犹豫地回去救孩子们,就再也没出来了。

  谭老师本可以躲过这场5·12地震,可是偏偏他跑进了教室。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四张桌子合在一起,将黄婷婷等三名男同学藏在桌子下面,而且还叫他们抱住头。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战胜恐惧,谭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哭泣、保住体力。他呼喊着,可惜外面已经没有人了,连一丝光亮的地方都没有。可悲的是,余震不断,谭老师又受伤了。三四天后,谭老师带着遗憾,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他让学生将钱转交给天天盼望他回家的父母,把连环画交给女儿。

  这部电影不但象征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还想让我们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学会自救,学会呼救,让我们同学知道老师的伟大。让谭千秋老师的作为进入老师、家长、同学的心里,让我们知道老师是爱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爱老师,爱课堂。

  老师您辛苦了!

《最后一课》读后感5

  小时候,当失去一件可贵的东西,母亲总是哄着我,把我从绝望中带出来。当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心痛,真正的离别……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讲了阿尔萨斯被敌人侵占后,师生们又气愤又沉痛地上了最后一课……读第一遍时,我读不出什么门路,可当我读第二遍时,师生们的沉痛我可以理解,人民们的愤怒我可以明白。敌军们简直如虎如狼!多么可爱的家园被他们的一声号令搞得心灰意冷……我很敌人,恨爱搞破坏的人,更恨那些厚脸皮的“狼狈”!

  当我读到韩麦尔先生自我批评时,我就感受到了:老师是爱学生的,小弗郎士也是爱学习的,同时也是爱老师的!

  “法兰西万岁!”没错,侵军就是*。幸福的人被敌人赶走,美好的村庄被侵占,这都不是人做出来的!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对的,只要心中不灭,就算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仇依然可以报的!

  韩麦尔先生,加油!我支持你!永远支持你!

《最后一课》读后感6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这句似乎很*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

  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的形象。

《最后一课》读后感7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最后一课》的读后感30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最后一课》读后感8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9

  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贪玩的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后悔自己曾经的贪玩,但已经来不及了,新老师明天就会来教德语。此时,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充满了小弗朗士的心……

  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爱国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牵动起来。曾经,我对语文并不很感兴趣,有时会觉得错别字无关紧要,阅读练习理解起来十分麻烦。当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国人民都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为傲,以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为傲,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个*人,怎能不学好汉语、汉字呢?

  当读完小弗朗士认真学习法语时,我既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泪,小弗朗士再也见不到他的老师,要和他的母语彻底告别。如果我们离开汉语,我们还会是*人吗?我们已经习惯用母语交流,用母语思考,汉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台湾。日本也不准许台湾人民说汉语,但是台湾同胞时刻牢记着汉语,牢记着台湾属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学好汉语,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使祖国成为发达国家,使祖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祖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让我们以祖国为傲,让我们为自己是*人而自豪!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星期五下午,我们到餐厅看电影,电影名字叫《最后一课》。故事说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叫谭千秋的老师,在地震爆发的那一刻,为了疏散同学,失去了逃生的最佳时机。又为了保护未来得及逃走的四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观看演出现场,同学们叽叽喳喳、嘻嘻哈哈,一点儿也不严肃。拍这部电影是为了教育学生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牺牲了,才懂得尊敬。可学生们为什么不感动呢?这与编剧有关,台词很多是从其他电影中套过来的;演员的演技不高,很做作;模拟地震爆发时的场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其实最糟糕的,就是它的说教成分。谭千秋老师在*可谓家喻户晓,现在又拍成电影,让人觉得太过了。

  作为学生,我们知道人活在世上,无论有多大官职,无论有多少家产,无论存活多久,最后都将归于尘土。不如趁自己年轻做一些有益于家乡,有益于国家的事,这样将来死后也落个好名声。

  从古至今,有许多英雄豪杰因为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而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与品质就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社会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就张贴标语、喊出口号、——————我觉得吧,光说不练有什么用呢?“学习雷锋好榜样”,现实生活中雷锋并不多见;学习任长霞好局长,当下冤假错案并不少见;学习好*焦裕禄,官场中贪官昏官越来越多;——————我觉得,树立一个过于完美的形象,反而让大家觉得可望而不可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如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让大家按规矩行事,用身边的*凡人的不*凡的事来教育我们,这样效果也许会好些。

  谭千秋生的*凡,死的伟大。这是地震中的谭千秋,*常生活中的老师们只要敬业、爱生,我也觉得他们很伟大。我们生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必要求所有人都单一的去追求同一种东西。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我们不喜欢被说教,过多的说教会让我们在课堂上倒下;我们喜欢去做,喜欢用行动来诠释自己的价值,哪怕像谭老师一样也不怕。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1)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1

  读了《最后一课》,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要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爆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的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的。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有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的.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母语,千万不要让它永远消失。

《最后一课》读后感2

  《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谭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好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前给学生上课,可是天公不作美,谁也不知道刚上课就地震了。谭千秋老师马上组织同学们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学们后面。可是,别的班老师告诉他,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里面。谭老师毫不犹豫地回去救孩子们,就再也没出来了。

  谭老师本可以躲过这场5·12地震,可是偏偏他跑进了教室。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四张桌子合在一起,将黄婷婷等三名男同学藏在桌子下面,而且还叫他们抱住头。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战胜恐惧,谭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哭泣、保住体力。他呼喊着,可惜外面已经没有人了,连一丝光亮的地方都没有。可悲的是,余震不断,谭老师又受伤了。三四天后,谭老师带着遗憾,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他让学生将钱转交给天天盼望他回家的父母,把连环画交给女儿。

  这部电影不但象征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还想让我们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学会自救,学会呼救,让我们同学知道老师的伟大。让谭千秋老师的作为进入老师、家长、同学的心里,让我们知道老师是爱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爱老师,爱课堂。

  老师您辛苦了!

《最后一课》读后感3

  小时候,当失去一件可贵的东西,母亲总是哄着我,把我从绝望中带出来。当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心痛,真正的离别……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讲了阿尔萨斯被敌人侵占后,师生们又气愤又沉痛地上了最后一课……读第一遍时,我读不出什么门路,可当我读第二遍时,师生们的沉痛我可以理解,人民们的愤怒我可以明白。敌军们简直如虎如狼!多么可爱的家园被他们的一声号令搞得心灰意冷……我很敌人,恨爱搞破坏的人,更恨那些厚脸皮的“狼狈”!

  当我读到韩麦尔先生自我批评时,我就感受到了:老师是爱学生的,小弗郎士也是爱学习的,同时也是爱老师的!

  “法兰西万岁!”没错,侵军就是*。幸福的人被敌人赶走,美好的村庄被侵占,这都不是人做出来的!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对的,只要心中不灭,就算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仇依然可以报的!

  韩麦尔先生,加油!我支持你!永远支持你!

《最后一课》读后感4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镇上的人们,或者说,是很同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们。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是痛苦的,成为亡国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这痛苦,来自于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还对法语头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时间内,他便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的转变使我惊讶,他的爱国热情让我感动,同时,他的情感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为什么人往往在失去某种东西时,才会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责怪自己?或许有些东西,失去了还可以再寻回;然而,有些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寻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会责怪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贪玩,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那么讨厌韩麦尔老师,为什么……其实这种感受不一定在当了亡国奴之后才会深有体会。比如,和形影不离的朋友争吵以致友谊破裂;因为虚伪而失去身边人的信任;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乐……这时后悔已来不及了。

  有了小弗郎士的前车之鉴,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不要经历痛苦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读后感5

  小时候,当失去一件可贵的东西,母亲总是哄着我,把我从绝望中带出来。当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心痛,真正的离别……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讲了阿尔萨斯被敌人侵占后,师生们又气愤又沉痛地上了最后一课……读第一遍时,我读不出什么门路,可当我读第二遍时,师生们的沉痛我可以理解,人民们的愤怒我可以明白。敌军们简直如虎如狼!多么可爱的家园被他们的一声号令搞得心灰意冷……我很敌人,恨爱搞破坏的人,更恨那些厚脸皮的“狼狈”!

  当我读到韩麦尔先生自我批评时,我就感受到了:老师是爱学生的,小弗郎士也是爱学习的,同时也是爱老师的!

  “法兰西万岁!”没错,侵军就是*。幸福的人被敌人赶走,美好的村庄被侵占,这都不是人做出来的!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对的,只要心中不灭,就算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仇依然可以报的!

  韩麦尔先生,加油!我支持你!永远支持你!

《最后一课》读后感6

  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动身,空气仿佛就凝固于此了。所有的人都凝视着黑板上那充满力道的大字,我看见郝叟老头儿的眼角湿润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不知把“法兰西万岁”在心里默念了多少遍,韩麦尔先生依旧保持着那个动作。我慢慢站了起来,郑重地朝那个伟大的灵魂鞠了一躬。紧咬着嘴唇,强忍着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一步一步僵硬但坚定地走出教室。

  转头,我望了望那个院子。胡桃树依旧,紫藤也依旧,但明天,明天这里将变得陌生,这里将没有法语,没有韩麦尔先生,没有如今这般灿烂的阳光。

  吸一口气,我强制自己离开。

  真是见鬼,天气似乎没有早餐那般明朗可爱,连画眉的歌声和面包店飘出的香味也似乎没有早晨那般美好。总之,*日;里我最喜欢的那条散学之路到了今天是那么的惹人厌倦。

  走着走着,我忍不住将法语书捧在手里,一遍又一遍地摩挲,它仿佛是世间上最宝贵的东西。

  霎时间,我听到了风吹过耳畔的声音……

《最后一课》读后感7

  看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想到了很多。

  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国力强盛。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在奋斗、在努力!

  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恳恳地努力着?大多数人都在不学无术,为自身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纪初的*,遭受危机。当时是有一些卖*、汉奸,不以国家为重、民族为重,丧尽天良。但当时有那么多*人积极努力、热爱祖国!虽然没有现在的优越条件,但他们有着梅花般的骨气,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以国家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说我,每次周末作业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紧地补,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一些写?可事已发生,只好熬夜加班。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懊悔?

  难道你想和《最后一课》中的人们一样?难道你是等着*灭亡时发奋学习?难道你是想等着危难时刻再悔过?

《最后一课》读后感8

  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贪玩的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后悔自己曾经的贪玩,但已经来不及了,新老师明天就会来教德语。此时,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充满了小弗朗士的心……

  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爱国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牵动起来。曾经,我对语文并不很感兴趣,有时会觉得错别字无关紧要,阅读练习理解起来十分麻烦。当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国人民都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为傲,以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为傲,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个*人,怎能不学好汉语、汉字呢?

  当读完小弗朗士认真学习法语时,我既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泪,小弗朗士再也见不到他的老师,要和他的母语彻底告别。如果我们离开汉语,我们还会是*人吗?我们已经习惯用母语交流,用母语思考,汉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台湾。日本也不准许台湾人民说汉语,但是台湾同胞时刻牢记着汉语,牢记着台湾属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学好汉语,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使祖国成为发达国家,使祖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祖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让我们以祖国为傲,让我们为自己是*人而自豪!

《最后一课》读后感9

  当我仔细读完《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最后一课》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的几个字,在我们*时的生活中,如果是放假前的最后一堂课,我根本无法听下去,恨不得马上跑出教室,在广阔的蓝天下大声的喊几声:“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然而,在这篇文章里,《最后一课》这个字眼,似乎显得如此的沉重,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隐隐的一种悲凉,国语,曾经让我们觉得土气,在我说话中时不时的刻意夹杂几个英语单词,来证明我们更加时尚,可是当我读完了《最后一课》文章时,想到,如果我们有一天也像小弗郎士一样,丧失了使用国语权利的时候,才陡然间感觉到,原来母语如此的神圣,而且,瞬间变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试想一下,当我们乐此不疲地去学外语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玩什么更好玩的时,当我们在语文老师的课堂呼呼大睡时,我们能否想到,敌人的铁骑踏遍我们身边每一寸土地,街上的牌匾改成了外国字,旗帜换成了外*,手机的文字也换成了难以拼出的外文,每天必须用外语讲话,一旦听到用国语讲话就会遭致雨点般皮鞭的殴打,关禁闭甚至酷刑,来强迫我们忘记自己的母语。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知不觉已经难以遏制喷涌而出的泪水,小弗朗士直到失去使用母语的权利时才感觉到母语的珍贵,我们生活在一个用无数烈士鲜血换来的繁华盛世,可以用母语随意编织绚丽的辞藻,用国语尽情去创造刚毅和婉约。

  我们要懂得去珍惜,不要在经历了《最后一课》的惨烈现实后,才知道,说国语曾经也是一种奢望!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明天开始,我们就不能再上法语课了,这个噩耗对于大家来说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教室里鸦雀无声,隐约能听见几声嘤泣。韩麦尔先生迈着沉重的步伐上了楼,高大的背影显得佝偻而憔悴,我缓缓地将法语书一本本塞地书包,双腿似乎灌了铅,踌躇地走出教室。天色暗了下来,要下雨了,天地间仿佛蒙上了一层黑幕,我留恋地回望这美丽的校园,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大街上出奇的安静,行人稀少。铁匠华希特此时正和徒弟匆忙地收拾着行李,准备远离这片丢失的土地,只听见他边收拾边悲悯地抱怨:“这儿以后是普鲁士人的天下了,哪能容得下我们,指不定哪天还是会撵我们走,还不如自己走得远远的。”唉,哀莫大于心死,我抽答了一下,鼻子酸酸的。

  天空中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仿佛在诉说着亡国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画眉依旧蹲在那棵老树上,似乎也很不愉快,尖厉的叫声好象也在控诉普鲁士人的恶行。那块布告牌仍然立在那里,只是人早已散去,村民们好象躲避瘟神一样远远地离开。不远处,一群普鲁士士兵正耀武扬威地拆除街道上的法语招牌,那些标注着熟悉文字的标牌被他们粗暴地踩得稀烂,然后点火烧掉……

  我想:该死的,这里属于法国,他们没资格这么做,该有人去阻止的。但谁能上前阻止呢?这片土地从此已经属于普鲁士了,这里再也不是属于我们的家园了。

  雨下得更大了,豆大的雨点无情地肆虐着,摧毁了周围的一切。我奔走在雨幕中,脑海里一片混乱。迷惘中,仿佛又看见自己正坐在那明亮的教室里,读着那些优美的文字。讲台上,韩麦尔先生的话语仍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窗外,飘扬着鲜艳的法兰西*!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2)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1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的,就像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英语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让我们以小弗郎士的经历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2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了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

  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觉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3

  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贪玩的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后悔自己曾经的贪玩,但已经来不及了,新老师明天就会来教德语。此时,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充满了小弗朗士的心……

  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爱国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牵动起来。曾经,我对语文并不很感兴趣,有时会觉得错别字无关紧要,阅读练习理解起来十分麻烦。当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国人民都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为傲,以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为傲,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个*人,怎能不学好汉语、汉字呢?

  当读完小弗朗士认真学习法语时,我既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泪,小弗朗士再也见不到他的老师,要和他的母语彻底告别。如果我们离开汉语,我们还会是*人吗?我们已经习惯用母语交流,用母语思考,汉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台湾。日本也不准许台湾人民说汉语,但是台湾同胞时刻牢记着汉语,牢记着台湾属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学好汉语,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使祖国成为发达国家,使祖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祖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让我们以祖国为傲,让我们为自己是*人而自豪!

《最后一课》读后感4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故事内容,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读后感5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不仅占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懂事,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从小弗郎士思想行为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节之中,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最后一课》读后感6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在最后的一课中,小弗朗士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次我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在阿尔萨期和洛林两省的学校里,只准教德语……”老师的这话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阵波澜,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先前还想“逃学到野地去地跑”,还觉得普香士的军队的操练“比分词的那些条规更吸引人”,可是老师的话震动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乱”起来,他意识到“那些坏东西”在村公所门前张贴的布告就是关于这件事的。此时,小弗胡士从内心发出了“这是我的最后法语课”的呼喊。这句话有力地强调了小弗期士思想的变化,这句话里也包含着小弗期士对自己过去顽皮逃学的悔恨,也表达了小弗朗士时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珍惜之情。

  这就是爱国主义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现。但是感情与事实正相违背,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说不上来,他不能用自己的圆满回答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着头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认识到祖国语言的可贵,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学习祖国语言的时候了。在读者看来,这对小弗期士幻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折磨。这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剧啊!

《最后一课》读后感7

  初中语文第一册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的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从小弗郎士思想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节之中,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最后一课》读后感8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在阅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啊,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不就是一盘散沙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要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还要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

  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战争中的人们,无论从白发老人还是到年幼小童,他们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不仅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的!

  作为教师,我想,我们的任务绝不仅仅是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最后一课》读后感9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的心中不禁想起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我的种族不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损害都是一样的啊!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回想起中华民族所受的损失,在南京大屠杀中,我们的南京同胞有30多万遇难,30多万啊,可以想象一下是什么情景,30个人站在一起一看不过是这么多,可是30万呢?人山人海啊,可以想象有多少人遇难了,可恶的侵略者,难道他们在大屠杀的时候就没有想过如果是他们的同胞遇到这样的悲剧是什么感受吗?他们还是一个光荣的人吗?我想,这些答案,我们的同胞心中都有数!

  在其他国家也一样,他们的同胞受到了这样耻辱,他们不会有同感吗?难道去逼迫他们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他们会很愿意吗?我想,他们的心中都有答案

  如果一个人还记住自己国家的语言,就好像有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国力强盛。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在奋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恳恳地努力着?大多数人都在不学无术,为自身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纪初的*,遭受危机。当时是有一些卖*、汉奸,不以国家为重、民族为重,丧尽天良。但当时有那么多*人积极努力、热爱祖国!虽然没有现在的优越条件,但他们有着梅花般的骨气,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以国家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说我,每次周末作业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紧地补,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一些写?可事已发生,只好熬夜加班。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懊悔?

  难道你想和《最后一课》中的人们一样?难道你是等着*灭亡时发奋学习?难道你是想等着危难时刻再悔过?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3)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一课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题目叫《最后一课》。看完后,我十分感动,也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名大学讲师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他一刻不息地讲着,似乎要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医院里,他又给来探病的学生现场讲题,直到说话出现困难。最后,他带着对学生们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还坚持为学生们讲课,他是多么地尽职尽责,令人感动啊!在他说话出现困难时,他还想为学生们再上一课,但这个愿望至死未能实现。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学生。他因没能为学生们再上一课,心里对学生们有着浓浓的歉意。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

  生活中,还有许多可敬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扁桃体发炎了,声音特别沙哑。但她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坚持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课。即使她的声音已经很沙哑了,说话声音也特别小,特别难受,她仍坚持带病上课。每节下课都接连咳嗽,放学后就去吃药、打吊瓶。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啊!

  读了《老师您好——最后一课》,我被晏才宏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他将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动;被他视职业如生命所感动!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一课读后感2

  人们啊!爱惜自己祖国的语言吧!这是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心灵深处的感受。

  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孩子,甚至觉得士兵们训练,都比上语文课有趣多了,然而,当他走进了教室,发现语文课和以往不一样了,韩麦尔老师说出了让他震惊的话,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们的国家被侵略了,德国人不让你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了。但是,请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国家的语言,因为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别人会笑话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法国人,而你们连自己国家的语言却不知道怎么说。”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写字马马虎虎的同学大有人在,作文也不好好写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大胆的孩子就直接在本子上写:“我不会写。“他们真可耻,可他们不知道,如果国家的语言没人重视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一些报告或者求职简历的时候,“的地得”都不能够正确使用,多么可悲啊。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语言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多么重要。我们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用在了英语背诵单词和大量做数学题上面了。殊不知,语文课才是唯一个,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学科。

  这篇文章让我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文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不单单是一门学科那么简单,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重视语文不爱惜自己国家的语言呢?请大家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3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4

  初中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让我想起了王老师最后一节带我们课时的场景,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会有那种分别的痛。那算是在我成长过程中第一次感觉到痛的分别,那最后一课也让我把著名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牢牢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时至今日,王老师不带我们已经有14年,但是这种情感共鸣依然在。脑海墙壁中回响。

  不读不觉得,一读感觉这部名著特别适合初中生读。和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亚米契斯所写著重点在爱上,而都德的短篇小说选爱、战争与和*、爱国是三个永恒的主题。

  在关于爱的短片小说之中,我们能感觉到人民那淳朴发自内心的爱,这个世界如果用西方思想理论来分析的话,就是自由博爱。放到东方就是墨子非攻兼爱。人活一世,本来就图个心安。无论贫穷富贵,都应当有心里的柔和。而普法战争是他小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歌颂伟大的法兰西将士之外。还有很大程度上批评当局统治者的腐败与腐朽懦弱。拿破仑之后的法国帝国经历了几世落败。而爱国是围绕战争所写的,暂时或者说国家动荡时期,更能看出我们对国家的依赖和深深的眷恋。好几片烙印在我心里的爱国主义诗篇。相见恨晚呐!

最后一课读后感5

  读《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也是如此,为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english成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亡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6

  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一所乡村小学里,阿麦尔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刻意穿了礼服来上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经常逃课的学生弗朗兹也认真听课了。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小说通过学生弗朗兹的叙述生动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表达了法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国家*的坚定意志。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兹经常逃课、迟到,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当阿麦尔老师说:“总是认为‘我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吧。’总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结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我就想到*时我也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来学习,有时候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下意识地多玩一二分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这样让时间浪费,时间就会偷偷地从身边溜走,最终我也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尔萨斯的孩子们以后没办法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只能去学侵略者的语言。这是多么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啊!现在想想,身处和*时代的我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殖民掠夺,却经常因为一些难背的单词,难懂的古文,难解的数学题而放弃学习,真的非常惭愧。很多东西往往失去才会珍惜,我要好好检讨自己,珍惜无忧无虑的时光,认真学习和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读后感7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的心中不禁想起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我的种族不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损害都是一样的啊!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回想起中华民族所受的损失,在南京大屠杀中,我们的南京同胞有30多万遇难,30多万啊,可以想象一下是什么情景,30个人站在一起一看不过是这么多,可是30万呢?人山人海啊,可以想象有多少人遇难了,可恶的侵略者,难道他们在大屠杀的时候就没有想过如果是他们的同胞遇到这样的悲剧是什么感受吗?他们还是一个光荣的人吗?我想,这些答案,我们的同胞心中都有数!

  在其他国家也一样,他们的同胞受到了这样耻辱,他们不会有同感吗?难道去逼迫他们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他们会很愿意吗?我想,他们的心中都有答案

  如果一个人还记住自己国家的语言,就好像有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8

  想了几天依然没有结果,也许是战争的硝烟业已散尽,隆隆的枪炮声业学校要求我们撰写一份纪念反*战争胜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远去,竟然使我不知从何下笔。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国名篇赏析课,深深触动我写作的灵感……

  今天参加外国名篇赏析课,课堂题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重点描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小孩从此以后要学习异国侵掠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课文最后,老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奋笔写下“*万岁”,突出调动文中所有人的爱国情结。

  历史告诉我们:珍爱和*,拒绝战争!

  我们伟大祖国准备: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举办一场题目为:“反*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此次阅兵不单单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军事上的强大,而且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在抵御外敌战场上牺牲的先辈们、纪念那些无辜的生命。此次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祖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称霸世界的豺狼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不让历史重演、悲剧重现。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行列。

最后一课读后感9

  《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谭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好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前给学生上课,可是天公不作美,谁也不知道刚上课就地震了。谭千秋老师马上组织同学们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学们后面。可是,别的班老师告诉他,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里面。谭老师毫不犹豫地回去救孩子们,就再也没出来了。(.)

  谭老师本可以躲过这场5·12地震,可是偏偏他跑进了教室。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四张桌子合在一起,将黄婷婷等三名男同学藏在桌子下面,而且还叫他们抱住头。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战胜恐惧,谭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哭泣、保住体力。他呼喊着,可惜外面已经没有人了,连一丝光亮的地方都没有。可悲的是,余震不断,谭老师又受伤了。三四天后,谭老师带着遗憾,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他让学生将钱转交给天天盼望他回家的父母,把连环画交给女儿。

  这部电影不但象征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还想让我们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学会自救,学会呼救,让我们同学知道老师的伟大。让谭千秋老师的作为进入老师、家长、同学的心里,让我们知道老师是爱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爱老师,爱课堂。

  老师您辛苦了!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这周我们学了都德的一片课文,《最后一课》。学完这篇课文,让我深深的得到了体会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就想喊麦尔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预言就像监狱大门的一把钥匙,我们要永永远远的记住他们!

  法兰西万岁!想到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的力量写下的这几个大字,作为躲着的我,都被他这种爱国的精神所打动,现在想想我们是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对待,给了学生力所能及的保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为我们的报效祖国做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不好好学习,来用着宝贵的学习时间去玩耍,我们要去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利用骑着一分一毛,来报答组国给予我们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11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现在他们回来了,每个人满腹经。这时,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我给你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都坐了下来。哲学家问:"我们后面的旷野里长着什么?""长满杂草啊!"哲学家说:"对,现在我想知道你们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最后一课是这么一个问题。他们都想到了方法,这时,哲学家站起来说:"可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读后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石宇琪》。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杂草,而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坐了下来等哲学家,但哲学家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弟子们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忧,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由的念到:是啊!若想自己的灵魂永远的纯洁,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用美丽的灵魂和良好的品德去占据。

最后一课读后感12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本书后,我十分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是小场景表现大主题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韩麦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费郎士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是再普通不过的村民。但这些极为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小学上一堂法语课,那就不再普通了。因为这些普通的情感聚集在一起,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

  虽然我没有赫赫战功,但我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国。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学校门口给井盖涂上颜料,美化道路。讲好注意事项后,老师就开始分配刷子和丙烯颜料。

  我和李纹珊分配到了一组。我们先把井盖上的小石子清扫干净,然后用粉笔把地球,树木,建筑物和花朵的大概样子勾勒出来,接着再拿刷子在对应的地方刷上丙烯颜料。为了不让颜料太干,我们还往里面加了一点水。连续画了四十分钟后,我和李纹珊已经是被晒得满头大汗。喝完水后,又继续把剩下的地方画完。当我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井盖终于画完了!我们俩相视一笑,因为我们也为美化祖国环境,奉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心里真自豪。

  《最后一课》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爱国之心是最美丽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13

  国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温暖的港湾,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爱她。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家被侵占了,或者发生矛盾了,都会使我们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兰西教师,由于*家被侵占了,他再也不能给他的学生教法语了,上完这最后一堂课,他就要永远离开这里,这是多么悲哀啊。可是,他并没有被伤痛打垮,他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看到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个国家被侵占了就象一个孩子失去了家庭,无依无靠,失去了温暖和安全感。我觉得这篇文章舒发了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与热爱,深切的表达了爱国之情。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就象婴儿不能喝奶一样,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了国家,失去了语言,才知道国家的重要,才知道语言的可贵,可这一切都晚了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联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知道了国家的重要,爱国的紧迫性。我们大家只有团结起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一课读后感14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许许多多堂课,可我们却不曾珍惜。今天,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后,使我深有感触。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一堂法文课再普通有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文育老农欧塞尔,一辈子都不肯学习,却来听这最后一堂法文课。拿着识字课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拼读。小学教师阿梅尔,多少年循规蹈矩的教书,可是在接到占领军不准在学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后就穿上节日礼服,精心准备的上完这最后一堂课,听见下课的铃声,他语不成句,拿起粉笔用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凡的举动产生的震撼了,不亚于同敌人拼死搏斗的英雄行为。小弗兰兹上这一堂课,仿佛一下子懂事了。他这一堂课中所受到的教育,恐怕他这一生受益匪浅。

  都德用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却更深的教育着你们这《最后一课》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被法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深切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读了《最后一课》,我了在那一瞬间变得懂事起来了,我明白了以后的学习中应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节课,不给自己以后有后悔的机会。

最后一课读后感15

  *曾经说过:“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祖国是我们人民共同维护且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而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因为学不到祖国的语言而感到伤心。

  《最后一课》主要讲了因为普鲁士战胜了法国,所以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给了普鲁士。而普鲁士希望这两个省的人忘记法国,所以他们不许这两个省教法语。而宣告下来的前一天,韩麦尔先生给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

  国家让我们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话,我该如何抉择,我到底该选择一生都不学习法语,还是学习德语。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和学业比起来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时我也相信有一些人会为了学业甘愿放弃国家的荣誉。毕竟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对普鲁士的痛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与爱国情怀。我相信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总有一天会回到法国的环抱中。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屹立于全世界,则国屹立于全世界。”少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使祖*亲免受其外国的侵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国家站在世界的顶峰!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4)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10篇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1

  文中老师和孩子们把“我是*人,我爱*”读的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在礼堂里原本画在墙上的日本人,被换成了*自己的`伟人。有孔子,诸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曾经*本人统治的时期,*人只能说日语,不许说*语言,让*人成为日本人,忘记他们的祖国!

  每个人都期待着台湾的“光复”,到了这一天后,从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虽然他们的国语不太好,可是却很有感情,这何尝不让我感动呢?墙上一张张画相,.*伟人的画像,就像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国精神。*在战争时期没有好好保护国家,让*受到欺凌,让*人上日本学校,不许*人说国语,只许说日语,让*人忘记*,成为日本人!从前,从学校里传来的是*人学日语的声音,台湾“光复”后,从学校里传来“我是*人,我爱*”。*人没有忘记*,还深深爱着祖国。让我们深深记住这残酷的战争吧!

  其实,以前台湾是*的,是我们缺一不可的土地,现在,它依然是我们*的土地,永远不变!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2

  《难忘的一课》中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学校里看到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人物画像等。

  窗外一阵阵微风拂过,天空中繁星闪耀,让人身心放松。在这样寂静的夜晚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静。这是因为《难忘的一课》这篇文章里那句“我是*人,我爱*”这句普通的话语,让我心弦震动不停。

  “我是*人,我爱*”这是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教室的黑板上的一名话。一位老师十分认真也很吃力的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老师用不太流利的国语严肃认真的教着学生们读。他们读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虽然我现在还小,但是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的祖国最大的回报。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壮则国壮。”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读好书,好读书,建设祖国吧!

  “心怀赤子心,播撒爱国心。”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念好书,爱*。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3

  在一列飞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皮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老人那本来已显得有些呆滞的脸忽然微笑起来,他毅然地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

  他望着窗外的景色,已经目不暇接了,可是他并没有兴趣去欣赏,显然在思索什么。那双沧桑的眼睛成了一双并不太好看的月牙儿。

  车停了。

  一个旅客起身,礼貌地一鞠躬,对老人问道:“爷爷,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那样做?我心中充满不解,所以冒昧地来询问你。”

  老人意味深长地告诉那位旅客:“小伙子,也许你不明白我为何这样做。但是从实际考虑,留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纵使它多么的昂贵,多么的华丽。那只鞋已经掉了下去,如果我把另一只也扔下去,说不定会有别的人捡到这双鞋,不论是贫穷的.乞丐,还是富饶的商人,都比留在我这儿,空剩下无际的惋惜好。”

  旅客恍然大悟。老人告诉他:“如果我们不能获得的东西,让别人获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何乐而不为呢!无法改变的过去,已成为了过去,就不要再搭进去我们的欢乐,只要记在心里,

  不再犯错,这是最好的救赎。”

  旅客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我二十几年来,上的一节最难忘,最宝贵,最无价的课了,爷爷,我会拥有乐观心态的!”老人笑了,和他扔鞋时的笑一模一样,只是在无尽的年迈和沧桑中,多了一份欣慰……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4

  学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我深深感受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意。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来到一座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吃力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我看到这里心里十分感慨……台湾*本人占领了五十年,而这位教师还十分年轻,虽然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很生疏,但他还是那么耐心又认真地教着孩子们,他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这位教师还带着作者来到大礼堂中参观,“以前这里都是日本人的伟人画,现在光复了,都换成了*历代的名人画像。”是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才是台湾人民心中的英雄啊,我和作者一样被这强烈的民族精神感动了……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那艰难的五十年。从1895年到1945年,在殖民的统治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日本殖民当局把台湾变成了他们的战争基地。为了让全台湾人民孝忠日本这个目的。他们居然把台湾所有的报纸都变成日文报纸,还把*人常去的寺庙都关闭,强迫老百姓改用日本姓名,*常使用日语,学习日本的风俗习惯,改换宗教信仰,参拜日本神社……总之,他们想彻底消灭台湾的*文化和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

  但是,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是台湾人民的爱国之心是永远都不能消失的,他们的野蛮企图只会让我们更团结,更强大。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归程,台湾光复了,《马关条约》这个不*等的条约解除了。台湾终于不再受日本人的压迫和奴役了,台湾人民的脊背终于挺起来了。

  文章学完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我的耳畔似乎萦绕着那位台湾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的话语──“我是*人,我爱*!”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5

  星期天,我在家看了一篇课文,名字叫《难忘的一课》。

  这篇课文讲的是 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人被从台湾赶了出去,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上班的作者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人,我爱*”,他写得很认真,但是很吃力。作者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他怀着崇高的敬意悄悄地走进教室,坐在最后一排,跟着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我是*人,我爱*。”

  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台湾会*本占领?为什么这位年轻的教师不会说国语呢?原来是因为,在 895年,清*腐败无能,导致甲午战争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在那期间,台湾人民受尽了苦难。台湾人被迫上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日本人将台湾作为自己的粮食供给基地,在台湾的日本人获得一份配食,台湾人只能获得一半,而皇民化的台湾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湾人的一半。而且,台湾人不论有多高的学历都不能当大官。这样的日子台湾人民过了整整50年, 945年台湾光复了,台湾人终于可以学习祖国的文字了,所以他们都很激动。

  我希望*可以变得更加强大。只有国民强大国家才会强,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6

  读了《难忘的一课》,我的 心久久不能*静,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幕幕难忘的情景。

  在教室里,老师和同学们都是那么的严肃认真。大家都认真地、整齐地跟着老师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是*人,我爱*“。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的注意力都很集中,突然走进来一个叔叔,他们也没有分散注意力,反倒读得更起劲了。

  看见他们是那么的热爱祖国,那么想学会祖国的文化知识。想到这里,我觉得羞愧无比。我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而且也知道汉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艺术精华,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我却知道也等于不知道,学了也等于白学。我还是一样的错别字连篇,写字时横不*,竖不直,写出来的字都是歪歪扭扭,奇形怪状,东倒西歪。写日记就不仅字很马虎,写的内容鬼都读不通。做题时尽是叉叉。阅读理解文章没读懂,题目也没看懂就稀里糊涂的一把乱做。上课时也忙得不可开交,东弄一下,西弄一下,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就是一问三不知,脑子里空白的。

  我因为这些不好的习惯导致语言成绩的不理想。今后,我一定要改正这些坏毛病,让我的语文成绩步步高升。

  让我们一起坐姿端正,认真听课,细心做题,一笔一画横*坚直的写字,让我们也像课文里的同学们一样认真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吧!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7

  今天,读了《难忘的一课》,我被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之情感动了。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天,一位*大陆船员在离高雄港口不远的一所乡村小学里,看见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国语,他被感动了,也坐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读到这儿,我也被深深感动了!是啊,台湾自从1895年以后就*本侵占了。在被侵占期间,日本人不准台湾人民学习国文,讲国语。而今,人们终于又可以与祖国的语言亲密接触了,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多么值得珍惜的事呀!

  当读到船员跟着老师去参观礼堂,看到了里面重新挂上了*人民自己的伟人像时,我想到,台湾是*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永远忘不了祖国的语言和伟人,永远忘不了海峡*的骨肉亲情。

  现在,台湾一些“”分子,妄想将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来,但我想:“海外华侨不会答应,*人民不会答应,台湾人民也不会答应!”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让我们海峡*人民携起手来,共建一个繁荣富强的*吧!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难忘的一课》,让我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之情。那句简单的话:“我是*人,我爱*”尤引起我的共鸣,让我不禁敬佩起台湾人民。

  《难忘的一刻》一文叙述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学校里,跟着师生一起学习了一句国语:“我是*人,我爱*。”后来老师带着作者来到他们的小礼堂,看到墙上挂着的都是*自己的伟人像,不禁激动起来,重复着那句话:“我是*人,我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所感悟:我们要热爱祖国多为祖国做贡献,使国家富裕起来,不再受其他国家的人侵略!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台湾人民那么热爱祖国我们怎么能落后呢?

  在台湾“光复”之前,台湾一直与祖国分离,*本侵占统治了整整五十年!在这五十年内,日本人采取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手段奴役台湾人民。直到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率兵来到台湾,经过了八个月的战斗,才击败了荷兰侵略者。郑成功的爱国精神一直备受海峡*人民的称颂。

  “我是*人,我爱*”这句简简单单的话,不仅是台湾同胞的心声,更是*人民的心声。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9

  星期天,我在家看了一篇课文,名字叫《难忘的一课》。

  这篇课文讲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人被从台湾赶了出去,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上班的作者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人,我爱*”,他写得很认真,但是很吃力。作者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他怀着崇高的敬意悄悄地走进教室,坐在最后一排,跟着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我是*人,我爱*。”

  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台湾会*本占领?为什么这位年轻的教师不会说国语呢?原来是因为,在1895年,清*腐败无能,导致甲午战争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在那期间,台湾人民受尽了苦难。台湾人被迫上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日本人将台湾作为自己的粮食供给基地,在台湾的日本人获得一份配食,台湾人只能获得一半,而皇民化的台湾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湾人的一半。而且,台湾人不论有多高的学历都不能当大官。这样的日子台湾人民过了整整50年,1945年台湾光复了,台湾人终于可以学习祖国的文字了,所以他们都很激动。

  我希望*可以变得更加强大。只有国民强大国家才会强,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10

  读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中不觉涌起了一股热劲。

  台湾光复以后,台湾人民都学习自己*人的国语。虽然他们初学,但是台湾人民是用一颗火热的心来对待,那一排排墙壁上贴满了*的伟大人物:诸葛亮、郑成功、孔子、孙中山……文中这一句:我是*人,我爱*。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心。

  台湾还未光复前的那些年代,我们受帝国主义的统治。那时,他们不许*的孩子了解自己祖国历史上的伟人,妄图使*永远受日本的统治。我们长期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下,虽然我们那时是一盘散沙,但是我们也知道团结,我们自己也不想都受他人的统治。我看见,日本侵略者刀上的最后一滴血,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这帮可恶的侵略者,在*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种苦难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十三亿人的爱国之心是不会消失的。

  读完那篇文章,我想起了五月十二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那时有多少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和十三亿人民救了他们,那是什么?正是我们的爱国之心。天下人民为一家,我们正是这样,爱国之心正在我们的心中火热燃烧。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5)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10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1

  今天是九月一日,我们都背着小书包来上学。这一天老师让我们晚上看由中央一套播出的以梦想为主题的一节特殊的课,那就是《开学第一课》。

  在周笔畅的一首《第一课》将开学第一课的序幕拉开了。20**年《开学第一课》与往年大不相同,舞台将更多的目光留给了那些很普通、普通的人和他们的梦想。

  第一节:有梦想就有动力。“神舟十号”的女航天员王亚*为我们讲述她自己的飞天梦和十三岁的付丽娟,她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梦想需要坚强,实现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梦想是前进的动力。

  第二节:有梦想就要坚持。在20**年汶川大地震中不幸失去孩子和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告诉我们失败的经历让她重新做回自己,学会坚强。章子怡还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电影梦,坚持学习英语的故事。梦想的实现是一种幸福,人生不能没有梦想。

  第三节:有梦就能出彩。朗朗用自己的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只要一直相信自己坚持的努力,就算是替补也会有出彩的机会。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小威的妈妈,坚持梦想让她智力底下并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学会了钢琴,能自如的自弹自唱。小威妈妈的讲述让全场观众红了眼眶。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请出了教师代表,88岁的潘其华老师。潘老师语重心长的说:“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的骄傲。”这时同学们拿着自己亲手描绘的梦想,高高举起“放飞!”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2

  今天晚上,我看了我爱*《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我看到了许多感人的画面,许许多多的人在奉献爱,爱是分享,爱是承担,爱是荣耀……在看了这些画面之后,我都感动得哭了!我爱*!

  在第一个班里,我认识了刻苦用心的苏文祥,他在少年合唱团里呆了三年,几十名学生天天在一起,三年到了,他们分离了,依依不舍。我觉得悲伤,但这就是人生,要过下去!在第二班,我看到有一位人称“功夫之王”的人,名叫李连杰,他用爱诠释人生。

  第三个班里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名叫马鹏飞,孝顺老人,是个刻苦学习的人。他父母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家里只有奶奶和他,他从小就开始做饭给奶奶吃,奶奶得了糖尿病,因为每月养老金只有二百多元,要交学费,又要买药,日子很苦。奶奶的眼睛瞎了以后,鹏飞天天自己做饭,照顾奶奶,他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了,我很佩服他,他的.身上有一种力量,就是爱的力量。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让我们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看了节目后,我的心灵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要关爱别人,社会才会温暖!让我们把爱传递人间。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3

  伟大的节日,八一建军节到了,我们身处于改革开放的幸福年代,我们都是新一代的孩子,但是我们也应该谨记前人的劳苦,牢记红军精神,在美好的生活里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我还记得长征,我想我不会忘记,即使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所谓的老太太的故事,但是每当在家里吃着肯德基、麦当劳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长征?想到我们学过学过金色的鱼勾,我还j记得里面的老班长所做的事。我希望这种优良传统不会被埋没。

  我记得红军长征的时候,一位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东西都是牛腰带、草根还听到战士自编的牛腰带歌,她落泪了把自己要饭讨来的山芋给了战士们,没成想这却成了战士们的一顿美餐,我的心里总是为了这些英雄们自豪因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这样的英雄先烈们,我们这些做后代的不更改好好的报效祖国,可是我们现在再干些什么,玩电脑、看电视、看漫画书、你们想过没有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新*的未来,我们是将来的总工程师、博士等等,我们的梦想都是这些荣誉的职业,可你为他努力呢吗?没有,我们在干什么?玩物丧志!耻辱啊!我们的国度就要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我们不应该这样而是要为新*学习,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中华万岁。

  在最后我希望大家为新*的未来做出贡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牢记前人的奉献,牢记红军精神。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4

  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终于播出啦,节日中让我印象最深就是汉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小小的汉字非常神奇。它们像一群群可爱又淘气的孩子,在方格上跳跃着,像 一株株漂亮的小花朵一样出现在你眼前;它们好像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流过笔尖;它们像浩瀚的大海浮现在你的眼前。

  *的汉字发展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演变中可分为七大类∶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在不同的时代用的字体形状也不同。我们现在常用的`是楷书和行书,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竖直,笔画清楚,行书则是楷书的快写体。

  汉字的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象形字背后都藏着丰富的知识。例如象形字“休”就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我很喜欢汉字里很多有趣的字谜。如: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日)。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香)。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碧)。一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立)。好像这样的字谜还有很多。

  *的汉字真是有趣极了!我爱这变化多端的汉字,更爱它背后的知识。我坚信美丽的汉字在未来将会被永远使用。

  王宁教授说,汉字和汉字文化能绵延不绝,生命就在民间。为了将传统文化巩固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王宁教授尽其所能,研究汉字从未停歇。王教授现场演示了“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5

  什么是美?美是春天的繁花,是夏日的苍笼,是金秋的硕果,也是寒冬的白雪。天空飘浮的白云是美的;山间清流的小溪是美的;树头萌芽的新枝是美的;秋天飘落的红叶是美的。当面带微笑时,美就挂你我的在脸上。当你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时,美就蕴藏在你心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向善的心,一双温暖的手,一双发现美的慧眼,美就无时不在,美就无处不在。

  当奥运冠军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唱响*时,他们是最美的;当支教老师在边远山村播撒着爱的种子,领着孩子们唱歌识字时,他们是最美的;当司机吴斌用生命最后几十秒创造奇迹时,他是最美的;当吴佩洁用弱小肩膀扛起困顿家庭时,她是最美的。是的,美就在我们的劳动创造中,美就在我们的辛勤付出中。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和*民主的年代,处处无不体现着和谐之美。

  美,来源于善于发现的眼睛;美,来源于勤劳创造的双手;美,来源于懂得感恩的心灵深处。

  这就是我观看《开学第一课——美就在你身边》后得到的启示。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6

  我也有个梦,一个写作梦。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我似一头如饥似渴的狼,贪婪地读着、写着,永不满足。这突然蹦出的写作梦着实令我吓了一跳,可转念一想,也对,也许从心底里蹦出了梦才是我真正的梦。

  看完开学第一课,我觉得梦想是一片汪洋,追梦者则是一叶扁舟。扁舟被汪洋包围着,好充实;扁舟追逐着汪洋,好快乐!我,是个追梦少年,追寻着梦想,永不停歇;我,是只追梦蝴蝶,追着并且快乐着。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7

  每年一度的开学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都会讲诉一个又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主题就是“梦想”。

  先介绍的是跳伞队员付丽娟和航天员王亚*。一个从训练一开始又累又想家到后来爱上跳伞的感觉;另一个在满怀憧憬的看着神五飞天直到自己也成了大家的“太空老师”。她们难道是随随便便就有这样的成就了吗?她们是用自己的刻苦努力圆了梦想啊!“有梦才有动力”,她们的故事也一定会激励更多人去追梦去用努力实现梦想。

  第二节课请出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双腿和女儿的“最美舞者”廖智,她作为一个舞蹈家,失去了重要的腿,要是别人,肯定就要精神崩溃支撑不住了。可这个身残志坚的人,用自己的信念打败了梦魔,靠着轮椅和假肢,重回了舞蹈,走向了舞台。她无数次被打倒,却每次都爬了起来,“有梦就要坚持”用自己的信念成就梦想,就算没有成功,只要坚持过就不会后悔,只要不害怕圆梦过程中的困难,它也不是那么难以战胜。

  钢琴家朗朗,最初只是微不足道的第六第七替补,但他要做一个时刻做好准备的替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一直相信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另一位加油站妈妈,坚持不放弃自己的智障儿子,手把手的教儿子练钢琴,终于开导了被所有医生认为没有希望的儿子。事实说“有梦就能出彩”。

  放飞梦想的仪式上,88岁的老师潘其华,即使是高龄老人也坚持诲人不倦。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汇聚了大家的梦想,大大小小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大家的*梦。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

  我观看了CCTV-1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后,受益匪浅。

  第一课是中华骄傲,其中有几位嘉宾很让我佩服,第一位是汉字叔叔查理德·西尔斯。他认识和研究汉字已经45年了,从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到变成“汉字叔叔”,他说他是用了一种“愚公移山”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在接近他热爱的汉字和*文化。

  第二位是来自巴基斯坦的米斯巴·拉希德,她写的一首诗让人感受深刻:“巴基斯坦是我亲爱的祖国/*是我可爱的第二故乡/巴基斯坦是我跳动的心脏/*是我的呼吸/巴基斯坦抚育我成长/*给我慈爱和力量/巴基斯坦给我勇气/*给我希望/我很愿化一道美丽的彩虹/架起友谊的桥梁。”

  还有一位嘉宾叫柯洁,是*围棋职业九段棋手,世界围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王。他说:“一个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变幻无穷,这些年下了成千上万围棋,还是没下腻。”我想告诉大家在*传统的琴棋书画中,围棋是最考脑力的,他的下法变化无穷,可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看了《开学第一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传播*文化。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9

  在2009年9月6日星期三我们看了“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的第一班班主任是王小丫,班长是喜羊羊班长,他们的主题是“爱是分享”,辅导老师是思思;紧接着为“爱是分享”一主题展开了演讲,之后,他们又做了一个游戏来证明分享就是爱。

  第一班下课后,第二班上来了,二班班主任是旭永宾,班长而是长江七号,辅导老师是李连杰,他的经典是爱可以战胜一切,他们的主题班会是“爱是力量”,然后S.H.E上台为爱做了一番说辞,最后同样做了一个游戏----六个人每人用一根手指抬起一个人,结果他们做到了。

  第三班开始了,班主任仍然是王小丫,这次他们的主题班会是---“爱是承担”。

  然后,王小丫介绍一个人叫马鹏飞,他从六岁开始一直为双目失明的奶奶承担六年整,这是多么感人的事呀!

  第四班的铃声响了,班主任是旭永宾,班长是哪吒,主题班会是“爱是荣耀”。最后最隆重的是*升旗手升*。当结束时,三位辅导老师又朗诵一首诗。

  看玩了这“开学第一课”,我终于明白了爱是什么。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10

  今天,我与父母一同观看了CCTV—1的《开学第一课》。本期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

  开场时,场上响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开学第一课》,而机器人也参加了表演,进一步强调了今年的主题。

  首先,节目请来了被誉为*名片的成龙叔叔,他讲述了自己实现梦想的经历。他说:能实现小梦想,这固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有机会实现大梦想,不妨去试一试在成龙叔叔的人形板上,他的伤痛化作一颗颗勋章。最后给我们每人布置了一项作业,去设计冬奥的吉祥物。

  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一位叫解海龙的摄影师,他的作品,大多是围绕一个主题:我要上学!他拍下的大眼睛苏明娟、大鼻涕胡善辉、小光头张天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还有很多有趣的节目,如歌曲《墨梅》、闪电珠心算、非牛顿流体实验等。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无壳孵小鸡的实验。

  开始,大家请出了芮老师和大家喜欢的王源哥哥。他们为我们揭秘了*首只无壳蛋生鸡小茶缸的成长记,并回顾了在《加油,向未来》中时撒老师的温馨互动。而今天,王源要在现场学习一下如何做这个实验。前面的步骤还算成功,但到给鸡蛋搬家时,一次、二次、三次,全失败了。要知道,他打的可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重拾信心,终于,他成功地打了一个蛋,这可真不容易啊!但是想一想,有多少科学家一次就成功的呢?几乎没有。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认识到了:科学,就是永不言弃,一次一次地去发掘,去探索,直到成功。

  节目最后,以《少年*说》这首歌结束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

  同学们,我们要以梦为马,以新为创,少年远行,不畏将来,让我们一起创造向未来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6)

——《最后一课》教案10篇

《最后一课》教案1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故事情节重点探讨小弗郎士心理历程变化及其原因,第二课时着重探讨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 时代背景简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 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 法国19世纪后半期小说家。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 生字词预习检测

  五、 预习思考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小说以什么为顺序来展开的?

  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六、 理清课文情节,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

  七、 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预习表格

  八、 谈论与思考:

  质疑: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那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

  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九、 拓展延伸:看视频梁启超的《少年*说》,激发爱国激情

  十、 布置作业:

《最后一课》教案2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时上课

  最后一课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最后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重点及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 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 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 )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 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 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 点拨讲解:

  1、 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在教室中飘扬。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五、我的感悟

  1、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测评估、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 “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地画“杠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者,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① 选文中画线句子“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选文看,作者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

  ③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是因为:( )

  A。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所以显得高大。

  B。韩麦尔先生是老师,在学生眼里自然显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怜他,出于同情,觉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师爱中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老师无比崇敬,所以觉得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下面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麦尔先生用手势帮助语言,表达其内心极度的愤怒。

  B、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他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愤怒到极点,难以说出话来。

  D、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了强烈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深处极度的悲愤

  老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检查预习

  合作展示

  归纳总结

  2、 板书:

  最后一课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最后一课》教案4

  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利用小说的三要素来理清文章内容。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小说三要素来理清文章内容。

  难点:感悟小说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学前准备(3分钟)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法国作家都德通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国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自主学习】:

  一、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xié( )持

  懊悔( )( ) 钥匙( )( ) 磨损( )

  宛转( ) chéng fá( )( ) qí do ( )( )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 小说简介:

  1、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 、 、 。

  (2)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3) 环境包括: 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感情; 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 、结局。

  四、能力检验: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小说三要素”的大概位置 ,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简单标记一下。

  三、讨论交流(20 分钟)

  【合作交流、展示】:

  整体把握:

  1、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课文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示: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此题训练掌握小说情节)

  2、 这天的学校跟*时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呢?其作用是?(提示:从上学时的环境、上课前的气氛、老师、学生的表现去发现,并划出来)(此题训练掌握小说的环境、人物两要素)

  题目小结:通过两个题目,我们已经清晰的了解了本文的小说三要素……

  掌握细节:

  3、(1)本文着重写的是哪两个人物?他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其他人物起什么作用?)(此题训练区分人物角色主次及相互关系)

  (2) 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没有对小弗朗士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小弗朗士在这一课中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此题训练如何抓住重点人物间的关系)

  4、通读课文,想一想:(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小弗郎士?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此题训练人物描写方法)

  5、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几个方面刻画韩麦尔先生?在课文中具体找出来。他的哪个表现最令你印象深刻?

  四、归纳小结(3分钟)

  【方法积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快速有效的利用小说三要素的特点,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五、拓展巩固(5分钟)

  【当堂训练】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喧哗 喧闹 吵闹

  ①、*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观察 检查 视察

  ②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严肃 肃静 严厉

  ③、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惊奇 惊异 诧异

  ④、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后悔 懊悔 懊恼

  ⑤、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责备 责怪 谴责

  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肃静 安安静静 安静 *静 静悄悄

  ⑦、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

  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六、难点存疑

  是否还有疑点,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课后提问:

  七、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

  一、 下课后,韩麦尔先生何去何从?写一段话。

  二、 如果你也在那堂课上,你觉得你会是谁?说说为什么,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最后一课》教案5

  《最后一课》片断教学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

  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积极,发言也很踊跃。大体上已经把要点说出来了,只不过语言组织方面有点欠缺。现在,老师进行小结:脸色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1、神态方面:

  ①脸色惨白

  ②哽住

  【组织形式: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对了是因为悲痛。所以我们只要以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即可。请几位同学试表演一下。(刚才,前几位同学演得不够自然,后几位同学演得很自然,很有感染力。)那么,哽住该如何表演呢?刚才,有位同学说到:用*常被哽住神情来表演,说得很好,那位同学你来试来表演被哽住的神情这位同学表演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哽住对了,要带着着无比悲痛的感情去演,现在再请那位同学来演一下演得很形象,很逼真。韩麦尔先生就是这种神情】

  2、语言方面:

  ①我的朋友啊,我我

  ②法兰西万岁!

  ③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对了,悲痛)同学们再注意看一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了,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现在,请几位同学试朗读这几句话。(同学们,感情方面把握得很到位,只是语气上有所欠缺。)现在,

  同学们听录音磁带朗读,注意录音磁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接下来,同学们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也可以自行设计朗读。对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对朗读很好的加以肯定。】

  3、动作方面:

  ①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②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现在,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他朗读小黑板上的内容,我来表演。刚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时候,加了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是什么?(对了,就是写字时,手在微微的颤抖和粉笔被折断好几次)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对了,为了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朗读,另外一个同学根据朗读进行表演。同学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表演,也可以自行设计表演。】

  4、这部分除了写韩麦尔先生之外,还写了小弗郎士,那么小弗郎士该如何演呢?此时,他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可见他很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我们只要让小弗郎士用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即可。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现在,叫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试表演一下,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色;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这四位同学上台为我们表演。

  刚才这四位同学演得相当棒,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谢。

  四、拓展性学习

  过渡:刚才,同学们演得很好,把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韩麦尔先生似乎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没有说出来,同学们请看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把它补充出来。可以是课文里面的内容,也可以自己想像进行补充。

  【明确: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踊跃,从你们回答的内容当中,我可以归纳出大体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五、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最后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5.作业:

  ①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②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静推开操练视察肃静摊开锻炼视察

  ③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读讲第1-23节,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及感情变化。

  教学步骤:

  1.学生朗读1-6节,引导学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

  提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别上学了”?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文中“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责骂,还怕老师检查功课,因此想到了逃学。另外,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吸引人。“连……也……”这个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

  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都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②第4节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③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微拖长。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小弗郎士?有哪些地方写了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

  教师归纳: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读7-10节。

  教师提出思考题:

  ①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一部分通过对比写了教室不*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读者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讲读11-23节。

  学生读第11节。

  教师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指导朗读:读韩麦尔先生的话,语气应沉痛愤慨,柔和而严肃。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4.讲读12-16节,有感情地读12-16节。

  提出思考题:小弗郎士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5.指名读18、19节、20节。

  讨论:(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教师归纳:

  ①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6.讲读21-23节(连读21-23节)。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初级班的郝叟老头认真学拼音,感情激动,声音发抖。小弗郎士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讨论后小结:这一部分写了人们在上最后一节课时专心学习的情况。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

  作业:1.反复朗读全文,体会用词的确切,在书上用符号划出来。2.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3.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

  二.讨论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作业

  2.讲读24-29节。范读课文。

  提出问题:

  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交流。

  教师归纳:

  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回忆全文主要情节(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见闻与感受;小弗郎士的变化;最后一课;镇上人来听课。)

  教师归纳: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归纳写作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作业:

  完成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

  默读课文。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记下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三、互动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教师不予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时间。

  四、阅读导引

  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感情更强烈)

  2、知识先导:

  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⑴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教师板书)

  ⑵然后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郎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展)感到诧异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理解、敬爱老师

  ⑶归纳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义: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学法梳理

  阅读小说,可以像阅读本文一样,先从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结构层次,然后再做细致的(人物形象及语言等)的揣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通过研读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

  第二课时

  一、交流反思

  预期结果:小弗郎士本质不坏;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种种爱国情感的表达对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做好记录,在书上做好批注。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漂亮的礼服?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⑵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后明确,并在书上做好批注进行点评。

  (解决第1、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外貌、语言描写来理解人物。同时抓住韩麦尔先生的语言作为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借助比较、联想、体验,对语言隐含的意义作更有深度的把握。解决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举止、表情描写来理解人物)

  (只要学生找到,能说出理由即可)

  ⑶小结:韩麦尔先生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的。

  三、质疑释疑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释疑。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么老师就要提出问题了。如: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提示: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鸽子咕咕地叫声和字帖的两个联想,都是抓住了细节描写,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2、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最后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四、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它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区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五、学法梳理

  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最后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 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举例如下: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课件展示)

  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七)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生谈收获)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生谈对母语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

  (八)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九)总结(播放国际歌)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后反思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9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课》教案10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 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 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 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如:

  ⑴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⑵ “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⑶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 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

  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7)

——最后一课教案10篇

最后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方略】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

  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默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作业布置:

  用笔勾画出韩麦尔先生的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参看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自由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有何感受?(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当堂完成

  要求: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3、请学生互相评议习作

  三、作业布置:

  写一篇《<最后一课>之后》的作文,要求500字以上,结构完整。

  【教学后记】

  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对都德的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导入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作业中再写一次同题材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反思,并从优秀作文中吸取养分,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根据本教案教学,本人发现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以后,学生更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新课 标第 一网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⑴宣布“最后一课”。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

  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⑴字贴像小*。⑵鸽子叫声。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

  2、提问检查。

  3、补充讲解: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

  小弗郎士

  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后来由于这是最后一课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案3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6.

  第3 教时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新授

  年级:初二

  学科:语文

  主备人:庞连*

  备课时间:9、13

  目的要求

  1、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初步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理解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3、初步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阅读法,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小东西》。

  《最后一课》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挟 ( ) 祈祷( ) 惨( )白哽( )

  2、解释词语 :

  征发 思量 诧异 惨白

  三、引导学生作了解性的阅读。

  1、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

  2、讨论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理清小说的脉络,划分课文的结构

  四、进行理解性阅读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讨论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

  ①第一节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和不爱学习,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时的严厉; 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集中表现小弗郎士的幼稚。

  ②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有哪两处?有什么作用?

  (两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小弗郎士是不是非常贪玩呢?

  明确:不是,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能够觉悟的基础。

  ④第四节写布告牌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写最后一课做准备。

  ⑤讨论分析两年来坏消息、挤的作用。

  明确:两年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坏消息指小弗郎士能感受到的普鲁士侵略带来的灾难;挤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3、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得住自己,点明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暗示今天的气氛不同寻常。

  4、讨论第一部分这样安排结构的作用。

  明确:和后来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彻底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看到小弗郎士由幼稚变得成熟、懂事的发展过程。

  五、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划分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从*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从我正想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2、速读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写*时上课的情景?

  明确:总------*时上课喧闹的一贯性;

  也------吵闹的声音很大。

  ------- 为写今天上课与往日的截然不同做对比,表明

  教学步骤

  今天的不同寻常。

  4、随文指点讨论偏、都的作用。

  明确:偏:表明事实跟所希望的相反,形成了对照。

  都:和*时形成了对比。

  5、体会韩麦尔先生的踱来踱去。(表明他内心活动剧烈,难以*静。)

  6、体会最使我吃惊中最的作用。

  明确:把这堂课的不寻常推到了极点。

  7、归纳这一层。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烘托最后一课的庄严、悲愤的气氛,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六、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

  2、整理笔记。

  3、作业 纸。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上 去得很晚 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幼稚、贪玩、

  学 想别上学 天气、画眉、普鲁士兵 不爱学习、

  路 还能管得住自己 跑 上气不接下气 不懂事、

  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交代时代背景 还能管住自己

  布告牌-------制造悬念

  上 学生纪律

  课 老师态度、穿戴 对照铺垫

  前 听课对象

  教后记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17

  第4教时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庞连*

  备课时间

  9、13

  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继续深刻体会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语句的含义;

  2、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几种描写方法及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

  分析法:分析一些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简析几个句子的含义。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二、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1116)

  1、指名朗读第二层,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

  2、随文指点讨论又柔和又严肃、我的孩子们包含的感情,理解韩麦尔先生话的意思。

  明确:柔和、我的孩子们······、我的-----包含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无限深情;

  严肃------包含对亡国的悲痛。

  最后一堂法语课-------是*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3、讨论文章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的。(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万分难过:(1)对敌人的恨;(2)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3)对过去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教学步骤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写出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段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有什么作用?--------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被引发出来。

  4、理解最使我吃惊的,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一句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镇上那些人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方式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因为被剥夺了学习法语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祖国。这一举动,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真挚的爱国热情。

  5、归纳分析第二层

  明确: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普鲁士禁教法语,这是对法国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猛醒,激发了他学习法语的`热情。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1723)。

  1、指名朗读这一层,注意体会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踱来踱去:慢步行走。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讨论,回答。教师小结: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交流,回答)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教师小结: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交流、讨论。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讨论、交流。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三者29自然段。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的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续写提示: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教学后记】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最后一课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 踱duó 挟jiā 皱zhòu 督dū 叟sǒu

  摊tān 旷kuàng 懊ào 隶lì 钥yào 匙shi 哽gěng 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内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朗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朗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朗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这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新课 标第 一网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⑴宣布“最后一课”。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

  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⑴字贴像小*。⑵鸽子叫声。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

  2、提问检查。

  3、补充讲解: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

  小弗郎士

  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后来由于这是最后一课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修订与完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羞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 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 年 7 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 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队伍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 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 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 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 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重点分析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

  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时上课

  最后一课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 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 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赏析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 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 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 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 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 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 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 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自由 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 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 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 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 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 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 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 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 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广大市民的 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 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六、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 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

  1、明确:

  韩麦尔先生:*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四、课堂练习:

  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异常激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这种欲言又止的激动状态,包含了他的多少爱与恨!那么他到底还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为韩麦尔先生补上这因悲愤而难以表述的潜台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2、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3、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像,以“下课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要求:1、时间不应拉得过大,写到放学路上或至家即可;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3、字数在300字左右。

  (写完后自由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三篇优秀习作交流,讨论心得

  三、课堂延伸: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汉字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交流、 讨论、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 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 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创 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战争与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一课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

  1、明确:

  韩麦尔先生:*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当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四、课堂练习:

  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异常激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这种欲言又止的激动状态,包含了他的多少爱与恨!那么他到底还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为韩麦尔先生补上这因悲愤而难以表述的潜台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2、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3、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像,以“下课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要求:1、时间不应拉得过大,写到放学路上或至家即可;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3、字数在300字左右。

  (写完后自由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三篇优秀习作交流,讨论心得)

  三、课堂延伸: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汉字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交流、讨论、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战争与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

  课前幼稚、贪玩

  吃惊

  诧异爱祖国

  情节上课悔悟难过庄重、和蔼、严肃恨敌人

  懊悔

  脸色:惨白

  下课懂事语言:哽咽

  行为:书写(法兰西万岁)

  环境:普鲁士兵出操普鲁士兵收操

最后一课教案10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⑴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⑵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⑵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 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⑴ 贝多芬默认了。

  ⑵ 贝多芬谦虚。

  ⑶ 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⑷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⑸ 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⑹ 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1、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8)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菁选2篇)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1

  《最后一课》曾经在中学教材中就有出现,如今再次阅读,是以不同的眼光再次阅读。所得到的体会感受与认知与小学时学到的截然不同。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关心《最后一课》当时所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作为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是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到*的,它被长期的选为*的中学语文教材,它是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是都德的代名词。

  《最后一课》的背景是在普法战争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而描述的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都德选择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为主人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他不喜欢学法语,不喜欢分词,他喜欢到外面玩耍,可是当那天他来到学校班级时他感觉到了一切与*常的不一样,班级周围是那么的寂静,没有*常同学们的吵闹声与嬉戏声,迟到了原以为会被韩麦尔教训受罚,可是却没有,小弗朗士才注意到韩麦尔先生今天穿着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在之后听到韩麦尔先生说到这是他为我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为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在以前的学习这一篇短文时还记得老师的一些对我现在阅读这篇短文有利的分析。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以一个调皮淘气的小男孩的无知稚气的口吻及其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通过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表现出了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种带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种民族集体意识,读者也深深被其感动。

  都德的这一短篇小说无疑是成功的,它成为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它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眼球并得到他们的"喜爱,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歌颂,都德将这一小说创作提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小说中无不透露着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这也成为读者喜爱它的原因之一,其次它为高度精炼的范例以*易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学习意义。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2

  细细品味过《最后一课》后,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重却也无力反抗的无奈之情。

  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感受,使我读着读着眼泪也在打转。我惊异,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哭?我想起了我读过的另外一篇文章《哭泣的圆明园》,蓦然发觉,*也遭遇过这样的窘境。

  回想起八国联军在中原大地犯下的种种劣迹,我似乎也能明白八国联军的心思。我*软弱必将会被欺凌,“落后就要挨打”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懦弱并不伤大雅,但一个国家软,后果将是多么可怕!我们正值年少,如果像弗朗士一样的荒废学业、只顾玩闹,那也必将会有如弗朗士一般的懊悔,只怕悔之已晚。

  正如梁启超所言,*之责任全在我少年。阿尔萨斯的悲剧不会再在*上演,我也希望我*少年奋发图强,真正的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扩展9)

——最后一课原文读后感 (菁选2篇)

最后一课原文读后感1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了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觉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原文读后感2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从小弗郎士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节之中,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推荐访问: 读后感 一课 《最后一课》读后感【10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1 《最后一课》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