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7篇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7篇

时间:2022-06-26 11:06:02 来源:网友投稿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7篇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篇1

  7月1日,***总书记发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

  百年党史,百岁庆典,这是全党的节日,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节日,******回顾了百年党史的历程,高度精辟概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总结了历史经验,更为未来事业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七一”讲话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鼓舞力、号召力,为此,要弘扬“七一”讲话精神,开启未来事业新篇。

  百年党史,建党的重要践行之一就是抵御外辱,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七一”讲话再次突出强调这一初始理念。“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团结起来不让外来势力欺负,这正是这次讲话的凝聚力所在。为此,要以“七一”讲话的强大凝聚力,开启未来事业新篇。做到更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强盛,匹夫有责,把建设更强大的祖国作为已任;还要做到更热爱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力量之源,是参天大树的根基。从30万于都人民保守一个秘密,助红军渡于都河,到“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再到小岗村的18枚“红手印”,无不彰显出人民的力量,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成功,才能获胜。人民联合的力量最大,开创事业新篇,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切都是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这是共产党人自始至终的追求与梦想,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这一概括,高度总结了百年来党的事业所取得的佳绩,鼓舞人心,励人奋进,有着强大的鼓舞力。所以,要以“七一”讲话的鼓舞力,开启未来事业新篇。做到珍惜已取得的成绩,不骄不躁,埋头再努力;用好已筑就的台阶,拾级而上,走稳每一步;迎接好正沐浴的阳光,趁此“气象”美景,顺势而为,勇往直前,开辟新的未来。

  “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号召铿锵有力,强烈呼号。百年来,党的号召,顺民心为民事,为国家践未来,充满正能量,无不一呼百应。“指点江山”、“百万雄师过大江”、“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实现复兴梦,足见党强大的号召力。所以,更要以“七一”讲话的号召力,开启未来事业新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对党的号召最高境界的践行,以无我融入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自我,这是对党的号召最接地气、最实实在在的践行,人人践行其中,做好自己,守好岗位,定能开启工作事业新篇章。

  未来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大力弘扬“七一”讲话精神,奋力开启未来事业新篇。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篇2

  酒驾是指驾驶员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严重会被判刑。2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1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珍爱生命远离酒驾作文,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近期全队学习了禁止酒驾的相关材料,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醉驾入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首先从违法成本来说,根据《刑法修正案》的最新修改,醉酒驾驶机动车,不管是否造成后果,都将按照“危险驾驶”定罪,处以1至6个月拘役,并处罚金。这就意味着醉酒驾驶将不再是违法,而是一种犯罪行为,最长可处6个月的拘役,醉驾被查者的身份也由普通违法者变成犯罪嫌疑人。同时,根据修正案草案,醉驾者将被吊销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对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将吊销驾驶证,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重新取得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从共同的违法成本看,醉驾当事人不光失去自由,还将损失金钱,更留有犯罪记录。对于一名军人来说,根据队的有关规定,其性质和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

  其次,为了维护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树立军人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队对驾驶员的严格要求,并作出相应的处分、处罚规定。自队的相关规定颁布实施以来,队的驾驶员认真组织学习和讨论,认真贯彻执行,得到明显转变,军人的良好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

  从醉驾入刑的意义方面看,一是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都孙伟铭醉酒无证驾驶造成4死1伤交通事故案、南京张明宝酒后驾车冲入人群连撞9人造成5死4伤,死亡者当中还包括1名孕妇交通事故案、郑州市城管科长傅口醉酒无证驾驶连撞11人造成3死8伤交通事故案等等。还有酒后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处罚,往往采取逃逸,延误对事故受害者的抢救治疗,使事故受害者生命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并因此导致死亡、伤残等严重后果发生。醉驾入罪,其真正意义不在于实现法律处罚从轻到重的规律性,实现刑法理论的对接,而在于醉驾行为可能随时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给车辆周围的人群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其背后所隐含的是对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尊重和保护。二是冲击传统酒文化的陋习,遏制酒驾交通事故的高发。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国人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 “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是多少”、“管你会喝不会喝都要喝”的说法,在这种酒文化的熏陶下,公务接待、亲友聚会、职场交往都离不开酒,酒成为了活跃气氛、增加友谊的催化剂。很多驾车人在明知喝酒会造成驾车危险的情境下仍不顾一切的喝酒、醉酒,甚至在发生多起醉驾撞人的恶性事件之后,仍有一些人醉酒驾车,并造成严重后果。以前尽管行政处罚对醉驾者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这种威慑力不足以让醉驾者望“酒”却步,这种漠视公共安全的行为让醉驾行为屡见不鲜。要限制直至消灭醉驾行为,斩断酒文化对驾车人的影响,传统的单纯的行政处罚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必须通过刑罚的力量斩断酒文化对驾车人群的影响,不仅让驾车人自己能够时刻认识到醉酒驾车给他人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也让其他的社会公众自觉的遵守法律,不劝甚至是不让驾车人喝酒,有了社会关于驾车人不能喝酒的这种认识和意识,醉酒驾车的行为将会大大减少。只有通过公安、检查院、法院联动的刑事制裁才会对醉驾行为起到足够的威慑,让醉驾行为人对自身的醉驾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才能不酒后驾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作为一名驾驶员,更应该遵守好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队的规章制度。

  饮酒不驾车,驾车不饮酒,愿这条警句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有了辆小车,这是好事。中国有个风俗:“夫酒不成席”。因而为了应酬,喝酒的事务也越来越多。于是大家都习惯用酒来办事,这样就形成了喝酒能办事,酒桌上推杯斟饮,一杯又一杯,让人们只想着眼前事务,但失去理智,忘却了自己还是一位司机,正是如此,酒驾就不由得产生了,酿成了许多不可弥补的损失。

  每年被酒驾夺去宝贵生命的人数以万计。他们之中,有天真无邪的孩童,有健壮的成年代,有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他们有的生机勃勃,有的正花季年少作文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有的正在努力追寻理想,还有的……但是因为酒驾让他们失去了一切,难道我们不会感到痛心疾首吗?同时酒驾本人也本该拥有着光明的前程,却因酒驾闯了大祸,难道我们不为之感到惋惜吗?

  在酒驾的悲剧后面,得来的是无限的悲痛和哀伤,因此而推动生命的人们,他们的损失谁来偿还,又如何能偿还,谁能让生命重回?财产的损失估且不提,心灵的创伤谁来修复?那些酒驾的人们可否想过发生这样事情是多么糊涂,多么令人厌恶、憎恨!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则漫画:一个喝得烂醉的驾驶都被交警拦下,当交警开下罚单时,他不以然的产:“红酒还是白酒?”这则漫画引人深思。人们喝酒时,常常抱着“喝一杯没关系”的心理,不自觉地一杯又一杯的下了肚,于是慢慢的就喝昏了头,以致头脑不清,就产生了一桩桩的惨案。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首先请大家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其次,当你是作为一名司机的时候,别人向你端来酒杯时,你应当义正严词的说:“对不起,为了他人幸福和自己幸福,我不能喝!”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在此我要呼吁司机朋友们,请你们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好习惯,请你们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家庭负责。生命微小,却宝贵,酒虽好,却不能贪杯。请你们珍爱生命,拒绝酒驾。

  众所周知,酒后驾驶乃是交通大忌,因为一旦喝了酒之后,酒精会渗入到人的血液里,麻痹神经,导致意识混乱。也因此,会带来很多交通事故,导致悲剧的发生。

  最近在我身边发生了一起酒后驾车的交通事故。这件事发生在前几周的一个晚上。那天,将近凌晨,街道上、马路边的行人已是寥寥无几,可就在这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当时,一辆黑色的轿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似的,呼啸而来。随后,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轿车撞在了政府门口,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被拦腰折断,重重地砸在车上,整辆轿车也面目全非:车头严重变形,车窗玻璃碎裂一地,车轮子也废了。幸运的是那个司机,当时那棵大树倒下时只是压到车的后备箱,司机也只是头部受了点伤,经过医生处理已并无大碍。现在想想,幸好当时是深夜,如果是白天,路上行人多,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次只是侥幸。可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想想也令人害怕。

  生命只有一次,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每天,我们都能从新闻上看到一些因为酒驾发生的交通事故,看到那些无辜的生命逝去,看到我们的同胞因失去家人而悲痛欲绝,我们还能坐以待毙吗?经历了这么多血的代价,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吗?此刻我想对所有的司机朋友说:亲爱的司机朋友们,此刻我只想对你们说“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这句话。

  同学们,酒后驾驶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告知自己的亲人千万不能忘记交通法规,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远离酒驾!

  珍爱生命,远离酒后驾驶!从你我做起。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篇3

  干部群众眼中的换届——“忧”亦“盼”

  同志们: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村(社区)“两委”的换届之年。换届是基层干部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和机遇,关乎基层百姓的根本利益和民生福祉。干部群众心中的忧虑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选出百姓心中的“父母官”“自家人”,是换届的真正意义,更是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提高干部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关键就在做好换届选举,选优配强班子,以解决群众之“忧”为根本,来实现群众所“盼”的心愿。

  忧“旁门左道”的不公,盼心为民所系的好官。换届前期准备环节环环相扣、繁琐复杂,不乏有心之人采取拉票贿选等非常手段,更有甚者违反换届纪律时更加隐蔽谨慎、暗箱操作,妄图钻法律的空子、钻政策的漏洞,扰乱换届选举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干部群众的忧虑,正是需要避免的问题和逆向前进的方向。“政治品德不过关,就要一票否决。”******话语坚定,不容置疑。选出如焦裕禄般的好官乃民心所向,好官的毕生精力皆在一心为民,能让干部群众一条心。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能让任何有违反换届纪律的领导干部“带病提名”,挑战换届公平的底线。

  忧“鱼目混珠”的不严,盼权为民所用的清官。换届期间,务必擦亮眼睛,严把入门门槛。有的干部换届上任后喜好面子工程、不理旧账、言而无信不担当,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于这种干部要拒之门外,严格落实“十个严禁”“三个严肃查处”等纪律要求,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保证换届干部质量。******指出,“一些政治上的两面人,装得很正,藏得很深,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权力面前存在诸多诱惑,干部要面对时间和物质的考验,“小恶不止,必成大患”。要严厉打击乱用、滥用权力的干部,以儆效尤,使新一届干部永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干部就是要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用权于民的清官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忧“尸位素餐”的不为,盼利为民所谋的好官。所谓换届,其实是一次“大换血”。换掉的,是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职不尽其责的懒官、贪官;换来的,是为民谋福、想事干事的好官。政绩观的缺失容易使个别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要剑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式干部,向广大党员干部敲响警钟,释放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指出,“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作风扎实、严肃落实、内心踏实的干部大有可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干部深得民心。能做好群众工作的干部,才是合格的基层干部。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篇4

  严格遵守党章,是保持*员先进性的基本前提。我们要以党章为镜子,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是否全面履行了党员义务,是否自觉行使了党员权利;我们还要以英模人物为榜样,看看自己离“先锋模范”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要作更大的努力。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党史、新中国史党课讲稿三篇。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篇5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那么,如何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夺取乡村振兴新的更大胜利?下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脱贫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攻坚难题。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当时我们面对的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不仅贫困程度深,自身发展能力弱,而且大多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阻隔的地方。在8年攻坚期内,我们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短短8年时间,从温饱有虞到吃穿不愁,从看病、上学有困难到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保障,从住危房、喝苦咸水到住房、饮水安全有保障,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从坐等救济到自强不息,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贫困地区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历史性、标志性、趋势性的伟大成就。

  (二)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成功地打破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的“规律”,历史性地实现了绝对贫困清零。2012年年底,我国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用8年时间帮助这么多人摆脱贫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功地攻克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贫困人口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往往难以继续下降的世界难题。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时,减贫就会进入最艰苦的阶段。2017年我国接近这个临界点时,党中央及时作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有了这样的战略部署,我国的减贫速度才得以保持。2018年至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仍分别减少1386万人、1109万人和551万人。

  (三)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0年10月9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全球可能将新增1亿多极端贫困人口。这是世界银行1990年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而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出色地答好了抗疫、抗洪两道“加试题”,如期兑现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二、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经验

  ****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我们要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汲取脱贫攻坚经验,完成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儿女谋幸福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步入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内容更广,在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衍生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意愿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践行新时代“为人民”思想,实现新作为。

  (二)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统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为最终实现全面脱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的百废俱兴,从抗击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到同舟共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贯穿其中,可以说,制度优势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底气,它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为我们有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提供了根本保障。新时期,面对风云变换的形势,唯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战胜各类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力量是基础,集中执行才能发挥出洪荒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下好全局一盘棋,集中执行,全力行动,所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就是要在前行的道路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三)要坚持“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为途径。实现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我们坚持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受地理环境、人文渊源、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贫困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精准定位便于精准施策,才能取得精准扶贫效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要求我们运用科学手段、科学方法,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精准研判,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与人民需求相呼应,最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三、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夺取乡村振兴更大胜利的新起点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高点,我们应当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不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全面乡村振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要锚定新目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回归新的起跑线,瞄准新目标新任务,接续奋斗,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要从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促进群众增收,发展了一些短平快的产业,在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中,要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把产业发展从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转换到产业兴旺的思路上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品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要从补齐贫困村短板向全覆盖提升。在脱贫攻坚阶段,重点是补短板,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主要向贫困村倾斜,在非贫困村投入上相对不够。推进乡村振兴,要适应发展的新特点和群众的新期待,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升整体水平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各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目标。要从注重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要针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实现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从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要抓好关键点。乡村振兴是个长远目标和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抓好关键重点,科学谋划,有序推进。要坚持规划先行、因村施策。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还是促进群众增收,都要编制规划,而且要注重各项规划的统筹和融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高质量振兴。要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内涵。乡村振兴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优势,聚焦文化、民俗、产业、生态等,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角,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着力发挥其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重大事项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要坚持固本强基、党建引领。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是党支部、村干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靠战斗力强的党组织来引领,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要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育好、用好、管好农村党组织书记,抓好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提升工作,使农村党组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三)要强化领导力。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要建立领导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党政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包村机制,推进力量向乡村振兴一线下沉,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要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工作,把新政策、新部署、新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一线,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浓厚的氛围。经验之举是前行之本,学用结合是攻坚之要。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世人点赞“中国经验”,我们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把实事办得更好、好事办得更实中,创造更多“中国奇迹”。谢谢大家。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篇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显著成效。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早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华北解放区就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建设实践。尤其是中央苏区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带有鲜明的探索性,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初步呈现现代社会治理内涵中以法治、自治、共治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以及软法规范调整、多元参与、协商对话等治理理念,为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涵养和重要启迪。

  一、宝贵经验: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探索实践中逐渐萌生。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探索,找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力量之源,工农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由此推动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推动了社会治理民主化进程。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把人民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强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将其贯穿在全部治理实践中。毛泽东同志认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依靠群众,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获得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并转化为有效的革命动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在探索中逐步呈现。适应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中央苏区呈现出以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合作共治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新局面。中央苏区时期,工农群众从以往的被统治者逐渐走上自我管理的舞台,由此促使社会治理的主体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中央苏区社会治理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工农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在中央苏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相继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治理活动中,工农群众多以互助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苏区各种社会组织相当普遍,如工会、贫农团、青年团、反帝拥苏大同盟、合作社、互助社等,覆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方面。这些组织在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局面。

  柔性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转机制初步建立。其一,初步形成法律法规和法外制度共同作用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一方面,中央苏区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条件出发,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法律法规,包含婚姻家庭、经济管理、土地政策、劳动政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和制度的需要,成为苏区社会有效治理和有序运转的法律制度依据。另一方面,中央苏区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各种行业规范、发展纲要、组织章程等制度规范,与当地民俗习惯等共同成为中央苏区开展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资源。其二,采用多种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治理机制建设上,中央苏区设立了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建立了审判机关,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对重大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审判裁决。同时,中央苏区大量采用调解、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处理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的一般性矛盾纠纷,提供了社会治理纠纷解决的多元机制。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提高苏区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了工农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中央苏区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法治化,为建立革命秩序、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了有力武器。

  二、重要启迪:现代社会治理要提升柔性治理能力

  其一,注重发挥软法规范在现代社会柔性治理中的重要功效。现代社会治理是建立在一套制度体系基础上运行的。这套治理制度体系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各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社会公约和习惯等形成的社会治理规则的有机整体,包括硬法规范和软法规范。硬法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软法规范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法律法规之外的对社会主体具有软约束力的治理规范。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硬法规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社会进行刚性治理,软法规范则为社会主体的自我决策、自我规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施柔性治理提供基本规则。软法规范属于非强制性的自律规范和自治规范,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柔性治理的制度基石。

  软法规范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软约束。现代社会治理牵涉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是民众之间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由未纳入国家正式法律法规体系的各种软法规范进行调整。这些软法规范体现了非国家意志的社会大众的公共意志,它们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中,以非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方式为社会活动提供软约束,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软法规范的柔性治理强调的是平等尊重、沟通协商、民主自治的软约束治理模式,彰显了灵活性、合意性和自我约束性,不但是对硬法治理的有效补充,更丰富了硬法治理的形式和内容,赋予人们更多的自治权,展示了现代社会治理柔性之治的特性。

  加强软法规范的创设和合理运用。柔性治理要注重尊重、引导和鼓励社会大众在各自领域创设软法规范,包括调整市民经济社会生活关系的各种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社区公约、团体章程、行业习惯、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行业协会标准、行动倡议和指南等。同时,要加强相关引导机制的建设,在更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更好更灵活地运用软法规范,使之与国家硬法规范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系统协调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用以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软法规范的创设与实施必须遵循基本的法治原则,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等正当程序原则,不得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等国家制定法相抵触。

  其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调解、诉讼和仲裁是现代社会治理最为常用的纠纷化解方式。我国的社会矛盾纠纷中许多都属于社会主体私人权益的纷争,所涉大都是民众一定程度可互相让渡的权益,具有较大的可预防性和可调解性。现代社会的柔性治理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调解在社会治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以疏导、解释、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让冲突各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达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效果。调解作为比较自由灵活的纠纷解决方式,更加尊重当事人意志,容易为当事人各方所接受,往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成本很低的解决方式。

  要发挥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包括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在内的包含各类纠纷调解机构、相关行业协会、社区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大调解”机制的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在具体路径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府机构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着力提升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的纠纷调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发挥行业协会、基层自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纠纷解决调处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其纠纷化解功能的发挥。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现场调处模式和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线辅助方式,形成多种渠道、多方参与、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其三,提升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全面树立以协商、对话、自治、共治为核心的柔性治理理念。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提升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渠道并存,这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各种治理活动中,充分尊重社会主体尊严,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采用扶持激励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对社会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效发挥其他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同时,要强化各类主体法治化的协同治理运作模式,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合规,以避免各类主体因参与社会治理行为的盲动性而阻碍有效社会治理的实现。

  必须重视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公益性组织、行业组织等,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优势,是现代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模式下的重要力量。推进社会柔性之治,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是否具有生存发展并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本身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党课讲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篇7

  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运用

  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我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保护好”是前提。革命文物保护好,才能运用好。要坚持保护优先,保护、管理和运用有机结合。当前,一些革命旧址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风雨侵蚀、自然损毁,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急需修缮;一些馆藏革命文物由于保存设施简陋、保存条件差,急需修复;一些与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相关的革命旧址呈分散状态,由于点多面广,保护不够到位,急需加强。要加强对革命文物情况的统计和调研,抓好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从源头上加强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保护工作合力。保护好革命文物,就能使之在新时代焕发熠熠光彩。

  “管理好”是基础。管理是经常性的基础工作,革命文物管理与运用密切相关。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必须深怀敬畏之心、历史之责,坚持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的原则,传承其历史文化价值。革命文物和革命陈列普遍存在内容相近、展品较少,展示形式雷同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观众参与性、体验性少,给观众留不下深刻印象。要加强革命史实研究和革命文物价值挖掘,提升展陈水平、讲好红色故事,成为革命文物活化的发力点。提高革命文物社会教育覆盖面,建立革命纪念馆、博物馆与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创新革命文物的展示传播手段,推出更多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产品和服务,让人们触摸到有温度的革命历史。

  “运用好”是目的。对革命文物的科学合理运用,可以增强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力,既实现传承文化、彰显价值的目的,又起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革命文物不能仅仅作为“馆藏”存放起来,关键还要融入时代、融入现实需求,在服务大众的生活里焕发生机。很多地方都在全方位唤醒属于自己的红色记忆,不断推出革命文物系列主题展览,以此引导民众在精神滋养中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借力的重要资源,红色旅游既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文化工程,承载着塑造社会价值观、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特殊功能。许多地方大力推动革命文物工作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增进人民福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要充分认识革命文物工作在见证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上的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坚持保护、管理、运用三者一体推进、相互贯通、统筹协调,推动革命文物工作开创新局面。

推荐访问: 领导权 党课 讲稿 意识形态党课讲稿ppt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党课 重视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讲课稿 党委书记讲意识形态专题党课讲稿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专题党课 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党课讲稿 意识形态领域党课讲稿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党课讲稿 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党课pp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