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心得体会 > 2023年做一个聪明老师心得体会3篇

2023年做一个聪明老师心得体会3篇

时间:2023-03-11 1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1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做一个聪明老师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做一个聪明老师心得体会3篇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1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2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阅读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3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1

  如何做一名聪明的老师,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曾经有一位老教师说过,成为一名聪明老师就是让学生既爱你又怕你,此言简洁明了,一语中的。“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在阅读此书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一书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良药。让我们在少走弯路的同时,也体会到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经常为孩子的问题而烦恼,为孩子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孩子的生命存在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的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他们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孩子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孩子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度,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2

  今年我很荣幸地看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很精彩,其中一个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对于我们如何做好老师,特别是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书中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上篇主要剖析教师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研讨和推荐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重在“立”。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我*时看书较少,除了备课。可今年看到王晓春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1、首先,很佩服王老师的机智和热情,对于一个60岁左右的老人来说,还能坚持在网上用心回答每一位老师的疑惑,真的难能可贵!

  2、其次,王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很独特,分析的既通俗又精辟,想班主任之所未想,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王老师多次提到要“对症下药”,强调深刻分析问题的原因,而不能绕开原因直接进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真是切中要害!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地,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

  回首自己以前当班主任时,在谈问题生的破坏作用时,常引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在赞扬集体舆论的巨大作用时,却很少提到“火大无湿柴”这句话。在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形成一种单向思维。王老师的这本书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让我进一步学会“如何认识自我”。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教育专业知识。对于那些整天惹事的孩子,我除了用权力这副硬兵器外加爱这副软兵器之外,就没有别的武器了。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爱每个人学生这是必须的,爱是教育的根基,但除了这副爱的软兵器之外,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要迷信关心和爱,要因地制宜,提高相关的教育专业知识。医生医不好病人,一般不会检讨自己对病人爱的不够,他一定会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生的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我们要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里,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2)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3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1

  如何做一名聪明的老师,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曾经有一位老教师说过,成为一名聪明老师就是让学生既爱你又怕你,此言简洁明了,一语中的。“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在阅读此书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一书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良药。让我们在少走弯路的同时,也体会到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经常为孩子的问题而烦恼,为孩子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孩子的生命存在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的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他们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孩子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孩子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度,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2

  今年我很荣幸地看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很精彩,其中一个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对于我们如何做好老师,特别是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书中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上篇主要剖析教师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研讨和推荐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重在“立”。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我*时看书较少,除了备课。可今年看到王晓春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1、首先,很佩服王老师的机智和热情,对于一个60岁左右的老人来说,还能坚持在网上用心回答每一位老师的疑惑,真的难能可贵!

  2、其次,王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很独特,分析的既通俗又精辟,想班主任之所未想,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王老师多次提到要“对症下药”,强调深刻分析问题的原因,而不能绕开原因直接进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真是切中要害!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地,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

  回首自己以前当班主任时,在谈问题生的破坏作用时,常引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在赞扬集体舆论的巨大作用时,却很少提到“火大无湿柴”这句话。在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形成一种单向思维。王老师的这本书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让我进一步学会“如何认识自我”。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教育专业知识。对于那些整天惹事的孩子,我除了用权力这副硬兵器外加爱这副软兵器之外,就没有别的武器了。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爱每个人学生这是必须的,爱是教育的根基,但除了这副爱的软兵器之外,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要迷信关心和爱,要因地制宜,提高相关的教育专业知识。医生医不好病人,一般不会检讨自己对病人爱的不够,他一定会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生的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我们要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里,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3)

——做一个聪明老师读书心得3篇

做一个聪明老师读书心得1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

  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

  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

  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

  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做一个聪明老师读书心得2

  暑假中,我很认真阅读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我在想,让我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我要努力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为教育鞠躬尽瘁。

做一个聪明老师读书心得3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

  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

  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

  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

  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4)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0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不仅其新颖的前沿阐述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同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这本书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撼。那里有许多精彩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深有感触。于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分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们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们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他问题,只要影响不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就是对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经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的问题还是我工作方法的问题。看了这一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她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人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够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就会怀疑是自己爱的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就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管”“卡”“压”。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2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使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老师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是让我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解开我不少的困惑,而王老师的点评也总会在不经意间敲开我的心门,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正常问题。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得体会到: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能够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举一个例子,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一般老师会怎么处理呢?我想一般老师都会直接没收(包括我),甚至在课堂上狠狠批评一番,以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当然,王老师也认为学生课堂上看课外书的行为务必制止,但是不能太过强硬,而是至少要进行三次提醒之后,再把书收来放讲台,下课马上还学生,其名曰“以人为本”。我们都知道,课堂上看课外书是不允许的.,老师也有义务教育孩子知道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可是由于选择的方法有时趋于极端,所起到的效果很可能是恰恰相反!应该说老师的做法往往都是为学生考虑的,只是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工作得不细致,想得不周全。鼓励和批评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带着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在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3

  我最近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得不细致,想得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真正是一个聪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不仅其新颖的前沿阐述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同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这本书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撼。那里有许多精彩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深有感触。于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分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们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们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他问题,只要影响不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就是对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经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的问题还是我工作方法的问题。看了这一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她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人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够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就会怀疑是自己爱的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就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管”“卡”“压”。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6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 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 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7

  问题:一、孩子为什么会当面顶撞老师,使得老师下不了台,这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二、上课时碰到几个思维很灵活特别喜欢插嘴,而且屡教不改的同学又应该如何处理?三、碰到班里有同学爱讲脏话,甚至在课堂上也口出脏言,经多次教育不能改正,对这些学生又该采取什么措施?四、如果班里有学生犯了错,老师使用“集体舆论”到底可不可行?五、对于某几个家长特殊照顾出来的学生,由于他*时在家里特权太多,到学校里仍想为所欲为,这时老师应该采取冷冰冰的“一刀切”管理方式还是放任不管呢?六、作为一名新教师,应怎样迅速提高专业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现象,王晓春老师结合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全方面剖析,并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比方说,对文章开头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王老师就认为在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教师应采用*等客观冷静的询问态度,避免矛盾的激化。教师与学生同时失态,最丢脸的还是教师,因为学生是孩子。

  对于上课爱插嘴的学生王老师建议应多角度把思路展开,第一看插嘴内容与教师讲课内容有关与否,第二看插嘴目的,第三看教师的个性与能力,看教师是外向还是内向,然后再采取措施。

  班主任的地位是可以主导“集体舆论”的,尤其是在小学。这里就埋伏着一种危险,如果教师素质不高或者有私心(这是难免的,人非圣贤),就有可能误导集体舆论。有些老师动不动就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同学说:“大家都不要理他!”这是非常残酷的行为,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集体舆论往往只能控制学生的表面行为,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常常要靠个案诊疗。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一些案例与解决方法对我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有帮助的,能使我在教学上少走一些弯路,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8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时太严所造成的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9

  这本书买来已有一学期之久,奈何事物杂多,始终不曾翻阅。近期,才着手翻阅,不能说对我有很深的受益,却也让我思考良多。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老师,致力于研究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在这本书当中,王晓春老师主要针对教师在处理学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常有的"思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考,他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通过一系列案例讨论问题,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认识自我”。王晓春老师说: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客观世界研究和主观世界研究两方面,客观世界包括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主观世界的研究则主要是教师的认识自我。他提出教师对于主观世界的研究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这一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不能否认,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让每一位教师深思的话题。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90个鲜活的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面对的各类学生、各色问题,有小学生的案例,也有中学生的案例,各位教师的见解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爱的教育、批评教育、启发教育等等。而王晓春老师就针对这些案例从思维的角度做了深刻的讲解,有些也让我受益。他提出了一系列思维问题,比如整体思维、简化思维、固化思维、叙事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让一线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有目标与方向了。

  这本书我翻阅的很快,但快并不代表我没有学习到东西。一定程度上,这本书的确教会了我如何应对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读罢此书,或许在某些问题上,你会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0

  为了提高各位教师的业务水*,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形成书香一片的校园环境,学校搞了这次读书活动,我读了三本书,一本是《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本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两本都是王晓春老师写的,还有一本是《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这本我还没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写的特别好,我读的也比较细,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豁然开朗,原来改变了思维方式,学会了教育方法,你就会变得聪明,老师也就做得轻松了。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等等10余部,并应邀为学校、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王晓春老师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我们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观点独到,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他说,教师要变得聪明,主要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要“迷信。”我根据他的论述,作了如下规纳:

  一、不要迷信管理,不要迷信“师严”

  王老师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他学会自已管住自己。”那这里就涉及问题生的问题,昨天孙建清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王老师说我们怎样正确看待问题生的问题,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还是“火大无湿柴”?我觉得说得特别形象,这就让我们想到问题生和班风之间的问题,问题生和班风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谁都知道,其实问题生基本班班有,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就更关疼,那如何管住这些问题生呢?虽然我上班时间不长,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这个走了,那个又来了,总有那调皮捣蛋的,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认为管不住就是我们工作能力的问题,那王老师就说了,“对于整个班级而言,老师眼睛不要只盯着差生,先稳住大部分学生,大局不乱,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拣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强攻最难的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要真正*,非要将来到社会上去碰钉子不可。”你看说的多好,你要明白了这个,你是不是就觉得轻松了,就不至于在于问题生的你来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甚至气坏了身体。

  二、不要迷信“师爱”,要适当妥协

  王老师说“大批的家长,教师甚至校长,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地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一带妥协的。这种办法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就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让步,处处哄着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错误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师专业技术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掌握分寸呢?

  1、心中一定要牢记:现在照顾,是为了以后不照顾,照顾是暂时的。

  2、照顾要逐渐减少。要求降下来之后,要逐渐提高,教师不要等学生“得寸进尺”,你就先要“得寸进寸”。

  3、向学生本人和全班同学说清楚,这是让步,不是常规,是临时措施,不是特权。还有,每个同学遇到特殊情况,都有权要求照顾,大家*等。

  4、被照顾者犯了错误,也必须进行惩罚,可以先少罚几次,罚轻一点,但是不可不罚,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后永远这样照顾,请你珍惜机会。

  5、对于优秀的学生,要偶尔艺术地冷落他们,事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0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

  我最近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得不细致,想得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真正是一个聪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2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并没有说大道理,而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孜孜以求的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做了阐述,主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入手,教我们如何改变“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刨根问底、假设多种可能性的思考习惯,并“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

  带着思想来工作,从改变思维方式做起

  书中“前言”的第一句话就触动了我。“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并通过90个案例点评,以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形象、经典的问题、精辟的点拨剖析了当前教师的思维状态,阐述了思维方式对教师的重要性。

  先与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1、案例30,他为什么总打架?---改“灭火”为“防火”(121—123页)

  一个叫冰静儿的老师在案例中为一个总爱打架的孩子烦恼着。

  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案例,相信每个班都有那么一个、两个屡教不改的调皮学生,很多老师对这样的调皮学生都感到头疼、伤心,甚至束手无策。案例中冰静老师像一个灭火队员,很少往防火的事情上想。所以建议这样解决:详细研究他和别人发生冲突的经过,总结出规律,思考可能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问题,才会经常引起和别人的争斗。找到这个原因,提前预防,下次“战争”才可能避免。

  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可能只是把事情处理完就没事了,可能很少去追溯事情的根源。也就是都只从事情的表面入手,没有进入事情的本质。我得到了启示:要想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智慧的管理者,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灭火”为“防火”。

  2、案例17,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57—60页)

  一个叫*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息了。

  在我们身边,可能也出现过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这显然是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而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反思我们的工作: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

  所以,我认为“爱与责任”是并存的。因为“师爱”是师德之必备,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因此迷信“师爱”。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则不然,是把“爱”当成棍子用,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嘴里说的.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这样师爱并不能完全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假设多种可能性性的思考习惯。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3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

  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5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6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 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 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7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做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一次,孩子们营养餐加餐的时候,正好老师开会,但每次吃喝的时候,时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里或纸箱里,当我开过会来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满地是面包包装袋。随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教室里到处乱扔垃圾!"要在*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的班级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班级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8

  问题:一、孩子为什么会当面顶撞老师,使得老师下不了台,这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二、上课时碰到几个思维很灵活特别喜欢插嘴,而且屡教不改的同学又应该如何处理?三、碰到班里有同学爱讲脏话,甚至在课堂上也口出脏言,经多次教育不能改正,对这些学生又该采取什么措施?四、如果班里有学生犯了错,老师使用“集体舆论”到底可不可行?五、对于某几个家长特殊照顾出来的学生,由于他*时在家里特权太多,到学校里仍想为所欲为,这时老师应该采取冷冰冰的“一刀切”管理方式还是放任不管呢?六、作为一名新教师,应怎样迅速提高专业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现象,王晓春老师结合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全方面剖析,并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比方说,对文章开头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王老师就认为在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教师应采用*等客观冷静的询问态度,避免矛盾的激化。教师与学生同时失态,最丢脸的还是教师,因为学生是孩子。

  对于上课爱插嘴的学生王老师建议应多角度把思路展开,第一看插嘴内容与教师讲课内容有关与否,第二看插嘴目的,第三看教师的个性与能力,看教师是外向还是内向,然后再采取措施。

  班主任的地位是可以主导“集体舆论”的,尤其是在小学。这里就埋伏着一种危险,如果教师素质不高或者有私心(这是难免的,人非圣贤),就有可能误导集体舆论。有些老师动不动就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同学说:“大家都不要理他!”这是非常残酷的行为,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集体舆论往往只能控制学生的表面行为,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常常要靠个案诊疗。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一些案例与解决方法对我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有帮助的,能使我在教学上少走一些弯路,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9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0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6)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心得体会5篇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心得体会1

  爱学生,学生是老师工作的对象,不爱,如何全心投入,如何有效教育?一个好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和自己人格*等的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好老师不会贬低学生、辱骂学生。我曾经在毕业实习的学校里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她指着学生的脑门说:“你这个猪头,这么笨,才考了这么一点分,你爸爸很有钱,可是有什么用,你实在连猪都不如……”我很惊讶,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出言不逊,后来我明白了,她压根不爱她的学生,她也许只是盯着学生的考分,凭此来评价学生、来决定要不要对他好一点。爱学生,是充分尊重学生,更是真正关心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原则中有一条“将心比心”,我觉得在师生交往中,这一条很重要。时刻想着“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可以更少伤害学生。我曾在公共汽车上听见一位老师说:“我今天后悔死了,我不该这样对他说话,如果我的老师也这么说,我也肯定会难过的……”我断定这个年轻的老师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凭她的这一句充满懊悔的话。我们要去了解学生,有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时代的想法已经淡忘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增大,我觉得很慌。于是,我愿意花时间去和他们交谈、和他们玩,有空时读一些有关的书,我希望我能知道更多他们的想法,我也相信这样,我的教育会更有效率。关心学生的发展,就是关心我们的教育会给他的未来带去些什么。

  我总希望我给他们的是积极的、有用的东西。也许最直接的是我传授的知识,但是这远远不够,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三样东西:开发自己能力的本领、相信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第一条,是一种方法,它和知识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成功的教学应该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方法,一个热爱探索知识,会探索知识的孩子的将来才是快乐和前途无量的。

  第二条,是自信,老师首先要自信起来才能感染学生,另外,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往往是学生自信的动力。我相信鼓励比惩罚更加有效,去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然后毫不吝啬地告诉他,这也许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呢!

  第三条,为人处世的原则,首先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世是学生模仿的依据之一,所以教师应该会“做人”,充满善和德的为人会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另外学生在成长中,会有懵懂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指点,引领他们走过这一段青春迷惘期。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都是对我自己的要求,我想做一个好老师,于是我也是决心做到以上说的那么多的。我相信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许在其中我会遇到矛盾和冲突,但是我想我会坚定我的信念,在教师生涯中不断成长,做一个好老师!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心得体会2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真好!是啊,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想必是我们每个当老师的可望不可及的一个奢侈的想法吧?我们幸福吗?从没感觉得到。相反,有的只是痛苦,生气,这是每天的感觉。今天听了陶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是“我们自找苦吃”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完美了,一心希望他们按照我的要求来做,要是有一点点的做不到,我们就会非常的生气。通过陶老师的讲座,我们才找出症结,找出了为什么孩子们不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完成呢?因为我们缺少爱。我们感觉很爱孩子啊。可是,孩子还是没有感觉得到我们的爱。陶老师说:我们要一心向善。善良乃人之立身之本。孔子说:仁者爱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作为教师,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

  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

  其次,要优化我们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尤其的重要。作为老师,抱怨情绪传染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情绪就直接决定了你什么样的态度,情绪不好就处处想发脾气,就动不动想生气。可以说是没事也想找事。而要是有好的情绪呢,心胸就宽阔,该生气也不生气了。生气不但伤身,还影响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所以,我们要学习乐而忘忧的孔子。每天都带着好的情绪去课堂,这样也能感染学生,学生也就快快乐乐的学习。做到这点,那么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幸福的老师了。

  最后,就是要充满自信。

  人脑潜能是无限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举了三毛和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不能盲目的下结论,你真笨等。这些被成为教育忌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你行你就行。老师不要贬低学生,更不能辱骂学生。而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总之,听了陶老师的这一课让我真是受益匪浅。陶老师的和蔼可亲,幽默诙谐的语言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教育大家的魅力!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心得体会3

  “好”的意思是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那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点多、使人满意的老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业务精湛,师德高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特色、世界水*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要长存大爱之心,甘立树人之志,力行笃学之风。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教师要锤炼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为柞水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观念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我认为要做一名适应时代的好老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必备条件,是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此外,教师更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有学者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他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宽阔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渊博的知识能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能以教书传知,育人感人。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李局长说:“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为人民服务,是为祖国培养人才,教师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一身正气做人,两袖清风教书,注定了一生要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从教十年来,我一直在边远山区任教,和天真的孩子在一起是我的快乐,有时也有工作的烦恼,但总被家长们淳朴的寄予厚望的话语打动。

  我默默的告诉自己:做一名好老师应该有职业之爱。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把自己的这份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来对待,从而会产生一种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并且具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油然而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会热爱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一切服从工作需要,自觉地积极地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兼顾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易,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情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手段要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

  努力让每个孩子全面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名好教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未知而需要探索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民主*等;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运动的。

  “好”收说起来特别简单的一个字,做起来却需要付出无数的艰辛与努力,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终生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时时处处以“好”为标准要求自己,衡量自己。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心得体会4

  炎炎七月里,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名师培训班第二次培训活动,聆听了肖远军、李更生、高亚兵等8位教授精彩且充满智慧的讲座,在得到专业提升的同时,又时时被他们感动着、激励着。肖远军教授的`“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与管理”、李更生教授的“教师有效沟通的艺术”、高亚兵教授的“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周建达教授的“国际化视野下的教育改革与教师的责任”等讲座为我们打开了教育的视窗,充实了我们的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肖培东校长的成长历程带给我内心极大的触动,也促使我重新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做一名成功而快乐的教师!

  长期以来,琐碎的工作、过重的压力、超负荷的运转让教师的生活沾上了一层灰色,使得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高度决定视野,角度转变观念,要想改变教育的现状,首先要改变教师的面貌,提升教师的素质:

  一、开阔眼界,博采众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作为专业教师,要不断汲取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才能担当起科教兴国的重任。当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都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应该审视与他们的客观差距,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所用,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决不能固步自封,做一只井底之蛙。

  二、提升专业,碧海探珍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伴随其教育教学专业生涯的始终。随着新课程的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精深的基础知识,广博的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知识,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在培训中,肖培东校长提出了“三心二意”的概念,“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坚持之心、学习之心;“二意”是指写意人生、新意课堂。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校内外老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反思自我,才能使自身专业得以发展,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三、有效沟通,和谐共建

  “德者,师之帅也。”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生活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其次,学生作为发展中的未成年人,无论是在生理、心理方面,还是在生活和社会经验方面都还没有成熟,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耐心、爱心,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自己人格和道德的力量来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此外,教师还要学会与家长、同事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商教育对策,协*育步骤,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我想,能做到这些方面,哪怕我们的工作依然劳累、依然忙碌,但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快乐并充实的,也一定能用我们的努力描绘出教育事业的春天!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心得体会5

  通过对三大主题的讨论,我内心感慨良多,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深知班主任工作之重要,也深谙它的纷繁和复杂。然而,十几年来的经历告诉我,作为班主任总会有一般任课教师无法体会的幸福和成就感。不过,要想收获这种幸福和成就感是需要真诚付出的。我觉得想要做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好老师不外乎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有爱心、细心和耐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有心有爱才会有学生们的爱戴。低年级的孩子们年龄小自制力也差,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很多事情想不到自己也无法处理,这就需要班主任用爱的慧眼更加细心地关注,并耐心地教育,无论是安全、习惯还是身体状况、心理变化。*时,无论课堂还是课余时间我都会留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发现异常、危险情况或不良现象及时制止,并以此教育所有学生。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素来对德育看得很重,我觉得一个人他可以学识浅薄但绝不可以品行低劣,他可以学不会知识,但绝不可以学不会做人。作为班主任更是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大到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到对待脚下一片纸的态度,我都力求把最正确的道理和方法交给学生,让他们形成正直高尚完善的人格,这是他们将来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有力保障。

  三、注重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良好的班风班纪形成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低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还缺乏正误的判断,而且自制力很差,这就需要班主任不断的提醒不断的督促,例如坐立行走的习惯、读书写字的习惯、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自己整理书桌的习惯等等。*时我还注意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在班中树立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四、组建班委会,进行严格细致的分工,协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

  每次接过一个新班我都会把组建班委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年级的孩子缺少管理经验,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老师的扶持同时还需要方法上的指导,还需要舆论的力量作为鼓励,这就要教师不断在班内表扬帮其树立形象,当其信任度提高了其威信便形成了,此时他便可以做老师的左右手,帮班主任管理班级。

  五、与其他任课教师多交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仅凭班主任的一双眼睛是不可能完全发现的。这就需要其他任课教师的帮助。我时常向其他老师询问某某学生在他们课堂上和学习上的表现,谁有进步,谁有异常等。这样我会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六、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

  *时我会通过短信通知、电话了解、家中走访等方法,让家长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协助教师纠正孩子学习成长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逐渐将奖励评价纳入班级管理中学来,无论是卫生、习惯、合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我都对进步、优秀的学生或现象加以表扬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也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也都为人父母,都能明白孩子对于父母的那份信任,也能体会到父母怎样做才会让孩子信任自己,——那就是父母用心付出,孩子才会用心回报。我一直在努力,也时常自我反省,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我,力求让自己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让家长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而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更希望自己能帮孩子们打下成长和学习的良好基础,让他们明天的路更好走。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7)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篇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书里的每个故事都值得我们深思、回味。书中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着陶老师对人生的豁达、从容淡定,对学生的*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使我感悟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始终有一颗求知心,积极主动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在面对孩子时有一颗挚爱之心,真心的去爱孩子、耐心的去呵护每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爱的语言和爱的行动来换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调动起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做孩子们活动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孩子在轻松愉悦的中边玩边学,轻轻松松的理解与接受。

  第二,我们要以欣赏、审美的眼光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点,以*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孩子看成我们最好的朋友去了解他、关心他,让我们俯下身子,走进孩子们心灵的大门,和孩子*等、真诚的交往,体验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世界真的很精彩!真正成为一个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好老师。

  第三,我们要带着爱的情感去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每天都有新变化、新进步;我们带着研究的态度去工作,每天都会发现孩子有新的进展、新的收获。幼儿教育博大精深、其乐无穷,只有以充满感情的、审美的、创造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到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幼儿教师是幸福的,更是快乐的。

  通过阅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让我们去保持一颗进去的心,背起幸福的行囊上路,用阳光的心态享受教育,享受读书,享受生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20**年元旦来临之际,校长送给了我们大家的新年礼物——陶继新编著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继新老师的灿烂而纯净的笑容,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顿时就有种想快速读完这本书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陶继新老师字里行间流落着从容淡定,*易亲切;包含着慷慨大气、恢宏深刻的思想。陶老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操,这种情系教育心怀天下的情怀,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不竭的动力。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把读书当作终身学习的任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专业书、读文学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自己积蓄能量。第二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要正确的看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荣辱得失要看得淡一些。要对自己保持一种期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自己自然成熟、自然绽放,不要浮躁,不要催熟。对安排的一些工作任务要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不牢骚、不埋怨、不怨天尤人,那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修养的一种磨砺。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把这习惯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必有收获。要养成买书读书的习惯,养成写反思写体会的习惯,养成写博客和交流的习惯。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师专家学习、向社会这个大百科全书学习。只有耐得住、守得住、挺得住,在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个性蓝天。

  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快乐心情,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幸福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种感受。

  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与书为伴,向着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努力,但愿我们的老师能在理智与激情中工作,在激情中创造我们的幸福之路!用阳光心态享受教育,享受生活!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教育是一个需要爱心和激情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幸福还在于心理快乐之法,面对物质和精神,我们能够坦然对待一切名利,带着一种*常心去面对身外之物。“快乐,是种与生俱来的权力,而不是取决于你所完成的成就。”“要快乐地去完成事情。”我们应从关注身边的事情开始,要多留心,多思考。做生活的主人,幸福的主人,懂得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来回应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在*时的书法课堂中,我尊重学生的自觉参与,把习书法、练书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出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幸福书法氛围。我常常在想如果在学校里,只局限在文化课及作业束缚中的学生,就如同生长在阴暗角落里的花草,虽也生长但不茁壮,是环境使他们“营养”不良。因此,学校要让学生“营养均衡”,就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我们的校园里,孩子们把练书法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每周的书法课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事情。书法修养的迅速成长,让孩子们获得了赞美,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拾起自信,感受到学习生活并不是枯燥的,有一线温暖的阳光照射到自己的心坎上。孩子们在自觉练习书法的行动中,收获了快乐,找到了感觉,改善了精神状态和发展状态,让童年灿烂地开放在人生之路上。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幸福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才能营造出幸福的氛围。

  总之,享受教育的每一天吧!幸福是一种态度,只有想不想幸福,没有幸不幸福,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一个幸福教师,并将幸福的源泉挥向祖国的未来吧!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3篇(扩展8)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3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1

  冲着“案例”“教师思维方式”两个关键词,我借阅了王晓春老师编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一书。以“案例讨论问题”的形式来承载教育思想,想来应该比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有趣味多了,而“教师思维方式”一词也隐隐的让我有些期待。这两年,面对学生群体的日趋个性化,工作在教学一线,担任着班主任的我有时真觉得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新生代的孩子了。

  翻开目录,好多话题我们都很熟稔,好多做法我们都是奉行了多年。如今看来,不至于全然舍弃,却也实实在在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复杂性,诚然不是能听风就是雨的,教无定法,不是吗?

  1、“迷信说教”

  书中言:迷信说教,迷信嘴皮子功夫,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界的流行思路。很多语言已经形成了套路,自动化了,教师只要一张口,那些东西就会沿着固定的河道奔腾而下,学生都快把这些说辞背下来了。

  诚然,要说现在的学生,写保证书,写认错书时,多半思如泉涌,格式规范,随手拈来。作为中学教师,越来越觉得语言教育的无力感了。

  结语:教育的关键是体验,亲身的体验。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而不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要知道,孩子主要是在行动中,而不是在言论中成长的。

  2、“不妥协主义”

  书中言:大批家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不带妥协的。攻不上去怎么办?宁可败退,也不主动撤退。失败了还不承认,也不接受教训,下次继续搞不妥协主义。但这种“冲冲冲”的办法往往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的让步,处处哄着孩子。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败退,不是撤退。

  这两年,敢于“直言不讳”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惟命是从”的学生少了。铃声响了,你想拖堂几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会有学生当面*,提醒你下课铃已经响了。学生上课看课外书,你想没收,会有学生质问,我的书,你凭什么没收。面对做出这样抗争的孩子,硬顶根本不管用,可一味退让,也无疑不利于班级建设。

  结语:教与学这一活动,是通过无数的冲突与妥协才得以实现的,它绝不是作为理想环境中的纯粹的过程展开的。教师要懂得妥协的艺术,做一个聪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线,而且知道何时反击。当然,妥协是有原则的,底线不能突破。

  书中还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和王老师鞭辟入里的分析,不做赘述。诚如王老师所说,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醒每位教育者“解剖自己“,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拿来主义。但愿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做一个敢于反思自己教育思维的老师,而不是一味的复制他人思维方式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2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推荐访问: 做一个 心得体会 聪明 做一个聪明老师心得体会3篇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1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