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教案设计 >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精选文档)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2-12-17 15:24:01 来源:网友投稿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精选文档)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初步理解测量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情景。

  3、幼儿自己准备的测量工具及筷子、记录卡、纸皮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

  引导语:刚才我们在玩什么游戏呀?你们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长吗?怎样才知道?

  请小朋友用你们自己准备的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的长度,并把你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记 在记录卡上。

  1、幼儿测量独木桥的长度

  2、交流: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几次?

  (2)老师也用你的工具来量一量,为什么我们用的工具一样而测量的结果结果却不一样?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小结:我们要先找到起点,沿边测量,不要偏离,不能重叠,首尾相连,而且还要做好记号。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那你们有没有发现独木桥都快被踩坏了,我们大家一起用正确的测量来量一量独木桥的标准长度是多少?我们等会儿去买一些材料来修补一下,那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同样的测量工具你们来量一量独木桥有多长?

  (1)提供一样的测量工具幼儿来测量独木桥的长。

  (2)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将幼儿的测量结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

  (4)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小结:先找到最起点开始量,一个接一个,量到了最后,数一数一共量了多少次,最后做好做好了记录。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引导语:接下来我们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

  (四)活动延伸:

  引导语: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都可以当成测量工具呢?教室里就有很多,等一下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样你喜欢的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椅子、床、窗户还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课题组点评:

  1、幼儿自己准备的测量工具花样太多,干扰了孩子,同时在后续的梳理环节上也难以梳理,没能把握重点来梳理,在语言的组织上,应多发时间,让语言明确简练,不会让幼儿产生过多的意见而不好小结。

  2、在活动中老师可以稍加一些肢体动作,这些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幼儿更清晰的理解操作的的要求,更好的感知测量的方法。

  3、在测量活动中我们是有必要把测量的方法正确的向幼儿讲解一下,并且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梳理。

  4、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活动包含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递。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4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7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9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指导要点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阅读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1)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分析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近。

  (二)、学习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四)、活动延伸:

  出示毛线,交代如果用毛线测该怎么测?--需要合作、将绳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测量时不能刚好测完)--学习新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1、关注幼儿间的合作。通过幼儿的合作测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保证了幼儿间互相学习的互补性、合作性。

  2、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的学习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各个主要地区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通过测量清楚城市间的距离长短(地图的设计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选取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 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 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 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 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mamanv)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 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 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 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 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 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5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8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9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2)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分析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近。

  (二)、学习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四)、活动延伸:

  出示毛线,交代如果用毛线测该怎么测?--需要合作、将绳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测量时不能刚好测完)--学习新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1、关注幼儿间的合作。通过幼儿的合作测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保证了幼儿间互相学习的互补性、合作性。

  2、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的学习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各个主要地区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通过测量清楚城市间的距离长短(地图的设计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选取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 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 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 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 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mamanv)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 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 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 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 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 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纸棒(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一个小纸棒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师:请小朋友用纸棒这个测量工具量一个桌子的长和宽,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宽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桌子长所以量的就长,宽更短就量得少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

  师:老师这还有许多的不同的测量工具,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师:小朋友都量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咦,大家的结果都一样吗?为什么

  师:对,结果不一样,因为你们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

  (2)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测量了几次

  生:我用了毛线来量,量了4次

  生:我用笔来量,量了6次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工具 ,你发现了什么 ?

  生:毛线长,笔更短

  小结:原来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自然测量的办法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8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9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指导要点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3)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4)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1

  【设计背景】

  在开展班级课题《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幼儿普遍都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开展年级组教研活动时,我们特意邀请了部分家长参与共同教研,探讨如何在假期里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由此产生了本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本活动旨在通过家园合作制订寒假计划书。

  2、让幼儿主动参与策划内容,家长提出合理建议,利用表格、图画等形式制订一份有针对性、个性化、具有可行性的寒假计划书。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活动前,我们在班级网站上公布了本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邀请家长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中,首先教师、幼儿和家长一起讨论怎样过寒假最有意义,并从生活、学习、运动、兴趣、安全等方面具体分析寒假中的各种细节;

  其次,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提出希望幼儿在寒假完成的任务,同时指出寒假计划书应该体现幼儿的想法、教师提出的任务以及父母的要求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幼儿和家长一起制订寒假计划书时,教师提醒家长不要代替幼儿完成计划书;

  第四,教师还设计了每天计划完成情况记录表,方便幼儿每天进行记录,家长也可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

  【活动反思】

  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包括对任务的感知、完成任务的自我评价及任务行为的自我调节三部分。任务的感知包括听清任务的内容及要求;完成任务的自我评价及任务行为的自我调节要在寒假中去实现,家长由于参与了寒假计划书的制订过程,在寒假中他们能及时鼓励和督促幼儿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学习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唱准休止符和附点音符,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尝试创编歌词。

  3.懂得要爱护图书,对修补图书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与歌曲相关的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练声,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教师弹唱歌曲《小动物怎样叫》,引导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二、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倾听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提问:小朋友们,这首歌分了几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讲的是什么?

  三、学唱歌曲,进一步熟悉歌曲内容。

  1.用念白的方式,结合歌曲音乐节奏看图记忆歌词。

  2.通过图片,整体学唱歌曲,对符点音符部分进行反复练习。

  (1)教师演唱第一段,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学唱。

  提问:小朋友们,你觉得第一段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引导幼儿用难过的情绪来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2)教师演唱第二段,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学唱。

  提问:小朋友们,你觉得第二段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引导幼儿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3.集体演唱歌曲。

  4.尝试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唱第一段,一组唱第二段,引导幼儿体会对唱的乐趣。

  四、回归生活,引导幼儿爱护图书,愿意主动修补图书。

  提问:小朋友们,歌曲中的小画书一开始为什么哭了?后来为什么又笑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爱护每一本图书,看到有破的地方赶紧修补好,让图书看到我们都笑呵呵。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的书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对书产生阅读的情趣。

  3、探索、发现生活中书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挑选一些特殊的书;PPT、四张桌子、记录板等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我最喜欢的书

  1、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你喜欢的是什么书?为什么”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幼儿对书的经验)

  2、小结:原来书能告诉我们故事、了解许多知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观赏讨论

  ——感知不同的书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从书到人)

  1、老师呈现自带的书。

  “看看老师带来的是什么书,是谁需要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幼儿自由看老师提供的图书。

  (小学课本、地图书、教科书、布书、日文英文书等)

  3、交流:这些书有什么用,谁需要的。

  4、教师重点介绍布书、盲文书。

  5、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国家人都喜欢看书,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许多书变得不仅有用,还很有趣。

  三、想象交流

  ——进一步对书产生兴趣与阅读的情趣(从人到书)

  1、过渡语:如果你是书的设计者,你会为谁设计一本怎样的书呢。

  2、看看猜猜:可能吗?

  从人们不同需要引出不同的书。

  3、幼儿分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4、集体验证:通过PPT了解一些特别的书,如:石书等。

  四、借阅图书

  ——将活动内容顺延于日常活动中

  提出借阅要求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结合毕业的主题,进行构思、策划制作毕业卡片。

  2.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装饰毕业卡。

  3.乐意大胆表述自己设计的毕业卡和自己心中的语言。

  活动准备:

  1.雪糕棒、牙刷、各色水粉颜料、剪刀、卡片大小的铅画纸,可做剪纸的材料,花边剪刀。

  2.剪好的多种图形:苹果形、心形、镂空的圆形等。

  3.收集各种各样的卡片。

  活动过程:

  1.欣赏各种各样的贺卡,引出主题毕业卡。

  (1)你知道这里有哪些表达情意的卡片:生日卡、贺年卡、圣诞卡、问候卡等。

  教师:这些卡片表达什么意思?

  (2)观察出示圆形、星形、心形、方形、菱形等形状的卡片,教师:贺卡有哪些形状?

  (3)告诉幼儿今天,我们也要来制作一张“毕业卡”,你想在毕业卡上设计些什么图案?你想做一个什么形状的卡片送给你的好朋友?

  (4)引导幼儿观察桌面材料,在桌子上分别放了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自己选择材料进行装饰毕业卡活动。

  了解刷画的制作方法,尝试用刷画的方法制作卡片:

  “这些画的颜色和我们画的有什么不一样?”“猜猜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教师示范、讲解,让幼儿了解基本制作方法:

  (1)首先确定自己制作的卡片是什么形状的,在铅画纸上画出来,并用花边剪刀沿轮廓剪下。

  (2)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图形,贴在已经剪好的卡片上装饰花边。

  (3)拿牙刷蘸上颜料在雪糕棒上摩擦,颜料就喷洒在卡纸上了。

  (4)卡片装饰制作完成后,再写上小朋友的姓名。

  3 . 关注每一位幼儿,鼓励他们分别到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设计工作:

  (1)喷刷画。

  (2)剪贴画。

  (3)纸做印画。

  (4)绘画等形式,设计出来的卡片更特色。

  4 . 幼儿按步骤操作,教师重点知道幼儿喷刷的过程。

  在贺卡上记录幼儿想表达的语言。

  5 . 展览幼儿制作的毕业卡片。

  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设计的卡片。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比较清楚的说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的理由。

  2、知道书能让我们增长见识,产生喜欢读书的情感。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2、难点:说说阅读的作用。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

  【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介绍喜欢的图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呢?为什么?”

  (1)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说出理由

  (2)幼儿自由结伴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2、讨论阅读的作用

  “你们读过那么多的书,想想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呢?”

  (1)幼儿交流阅读的作用

  (2)教师小结阅读的作用:书能让我们增长见识,许多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3、交换图书阅读。

  幼儿相互交换图书进行阅读,也可向同伴介绍数的大致内容。(幼儿教育)

  小百科:书是一个汉字,拼音是shū,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一般指装订成册的、印有文字的纸。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书在*古代的演变过程及造纸术、印刷术之间的联系;

  2、尝试了解书在*古代的演变过程及相关发明;

  3、为*的文化悠久感到自豪。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古书实物模型、阅读区的图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或者实物,引出关于古代书籍的话题讨论

  1、萌发讨论兴趣。

  观看各种书籍的图片或者实物:“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的图片,你们喜欢吗?”

  2、了解书的作用。

  教师:“书给我们带来哪些帮助?”

  小结:书里有许多我们爱听的、有趣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还能让我们玩游戏、画画、唱歌,它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3、思考书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没有笔,也没有纸,更没有书,人们是怎样记录、学习的呢?书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对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和讨论,认识古代的书

  1、欣赏古代书的PPT课件。

  图片包括甲骨文、有文字的陶器和青铜器、简策、版牍和帛书、帛画。提问:“你看它像什么?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你找到你觉得有趣的图案了吗?”

  小结:这些都是*古代的书。在纸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聪明的古代人用工具将文字刻在或写在龟壳、竹简和绢布上。

  2、触摸实物并讨论古代书的特点。

  将龟壳、动物骨头、竹简、木片和绢布等按照小组分发,请幼儿用手感知它们的质地。

  提问:“字是如何写上去的呢?猜猜看!”“古代人为什么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把字刻在那么坚硬的物品上去?”

  小结:为了把语言流传下去,为了保留祖先的智慧,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强大,我们的祖先寻找到各种适合刻字的物品,制作成最原始的书籍。

  三、引申话题,了解造纸术、印刷术对古代书籍发展的推动作用

  1、讨论造纸术和印刷术。

  启发谈话:“我们现在还用龟壳、竹简、木片做书吗?”“用纸做书有哪些好处?”“是谁先发明纸的呢?”

  2、观察图片理解造纸术和印刷术。

  “东汉时期的发明家蔡伦利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轻便、利于书写的纸。”“宋朝的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纸书变成批量生产,降低了书制作成本和难度,让书成为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的物品,推动了文明的传播。”

  小结:*古代有许多的发明创造,其中造纸法、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最著名的四大发明。正因为有了造纸法、印刷术,各种各样的书才被生产出来,世界上才会有现在这些美丽、实用、各式各样的图书。

  3、鼓励幼儿分享交流。

  关于多种类型图书的讨论:“除了纸书,你还看过哪些材料做的书?”“它们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如果让你做一个小发明家,你想发明什么样的图书?”

  四、自主选择各式图书进行阅读体验,帮助幼儿对书籍产生自豪感。

  自主阅读。“我们的阅读区里有多种多样的书,请小朋友们去选择你想看的,和小伙伴说一说你为什么选这种书,它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书在*古代的演变过程及造纸术、印刷术之间的联系;

  2、尝试了解书在*古代的演变过程及相关发明;

  3、为*的文化悠久感到自豪。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古书实物模型、阅读区的图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或者实物,引出关于古代书籍的话题讨论

  1、萌发讨论兴趣。

  观看各种书籍的图片或者实物:“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的图片,你们喜欢吗?”

  2、了解书的作用。

  教师:“书给我们带来哪些帮助?”

  小结:书里有许多我们爱听的、有趣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还能让我们玩游戏、画画、唱歌,它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3、思考书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没有笔,也没有纸,更没有书,人们是怎样记录、学习的呢?书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对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和讨论,认识古代的书

  1、欣赏古代书的PPT课件。

  图片包括甲骨文、有文字的陶器和青铜器、简策、版牍和帛书、帛画。提问:“你看它像什么?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你找到你觉得有趣的图案了吗?”

  小结:这些都是*古代的书。在纸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聪明的古代人用工具将文字刻在或写在龟壳、竹简和绢布上。

  2、触摸实物并讨论古代书的特点。

  将龟壳、动物骨头、竹简、木片和绢布等按照小组分发,请幼儿用手感知它们的质地。

  提问:“字是如何写上去的呢?猜猜看!”“古代人为什么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把字刻在那么坚硬的物品上去?”

  小结:为了把语言流传下去,为了保留祖先的智慧,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强大,我们的祖先寻找到各种适合刻字的物品,制作成最原始的书籍。

  三、引申话题,了解造纸术、印刷术对古代书籍发展的推动作用

  1、讨论造纸术和印刷术。

  启发谈话:“我们现在还用龟壳、竹简、木片做书吗?”“用纸做书有哪些好处?”“是谁先发明纸的呢?”

  2、观察图片理解造纸术和印刷术。

  “东汉时期的发明家蔡伦利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轻便、利于书写的纸。”“宋朝的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纸书变成批量生产,降低了书制作成本和难度,让书成为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的物品,推动了文明的传播。”

  小结:*古代有许多的发明创造,其中造纸法、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最著名的四大发明。正因为有了造纸法、印刷术,各种各样的书才被生产出来,世界上才会有现在这些美丽、实用、各式各样的图书。

  3、鼓励幼儿分享交流。

  关于多种类型图书的讨论:“除了纸书,你还看过哪些材料做的书?”“它们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如果让你做一个小发明家,你想发明什么样的图书?”

  四、自主选择各式图书进行阅读体验,帮助幼儿对书籍产生自豪感

  自主阅读。“我们的阅读区里有多种多样的书,请小朋友们去选择你想看的,和小伙伴说一说你为什么选这种书,它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知道主人公喜欢各种各样的书。

  2、大胆讲述自己的猜测,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画面。

  3、愿意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都喜欢什么呢?为什么?”

  小结:大家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但是都对自己有不同的意义。

  二、阅读封面,开启故事。

  1、提问:老师有一位朋友,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让我们看看是谁?(小猩猩)

  2、提问:你看出来他喜欢的是什么吗?

  小结:嗯,是的,这是一只喜欢书的小猩猩,这本绘本的名字就叫《我喜欢书》

  三、逐幅播放ppt图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绘本内容。

  1、出示图片:好笑的书和恐怖的书。

  提问:小猩猩在干什么?他喜欢什么样的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图片:童话书和儿歌集。

  提问:看到小猩猩喜欢的童话书,你想起了哪个童话故事?你觉得儿歌集中会有什么内容?

  3、出示图片:胖胖的书、瘦瘦的书。

  提问:这两本书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书中会有什么内容?

  4、观察图片,说出小猩猩喜欢的其他的书。

  提问:小猩猩喜欢的书可远不止这些。请你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小猩猩还喜欢什么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丰富词语“各种各样”

  提问:什么叫“水泄不通”?

  小结:小猩猩向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种类的书,有好笑的,恐怖的,童话书……看来他真的很喜欢书。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叫“各种各样”。

  四、完整播放PPt阅读绘本,引导幼儿巩固了解书的种类。播放ppt,幼儿完整欣赏绘本内容。

  提问:小朋友们,小猩猩都喜欢什么样的书啊?

  小结:读完了这本书,不仅知道猩猩喜欢什样的书,还知道了书原来有这么多的种类,增长不少的知识。

  五、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书。

  提问:“小猩猩喜欢各种各样的书,你喜欢什么书呢?”

  小结:看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我们能从书中学到很多东西,喜欢看看书,多看书的人呢,也会让人尊敬让人敬佩。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和书做好朋友。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比较清楚的说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的理由。

  2、知道书能让我们增长见识,产生喜欢读书的情感。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2、难点:说说阅读的作用。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

  【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介绍喜欢的图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呢?为什么?”

  (1)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说出理由

  (2)幼儿自由结伴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2、讨论阅读的作用

  “你们读过那么多的书,想想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呢?”

  (1)幼儿交流阅读的作用

  (2)教师小结阅读的作用:书能让我们增长见识,许多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3、交换图书阅读。

  幼儿相互交换图书进行阅读,也可向同伴介绍数的大致内容。(幼儿教育)

《书》幼儿园大班教案10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丰富多样的书签,让幼儿感受和发现书签的不同材料、形状、图案的美。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设计一张自己喜欢的野菜书签。

  [活动准备]

  1、布置书签展览。

  2、野菜若干。

  3、压模机一台,压模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导幼儿欣赏丰富多样的书签。

  指导语:小朋友快来看看我的书里有什么秘密?书签夹在书里有什么作用?

  小结:书签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可以用来做标记,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看书的页码,为我们节省时间。

  2、欣赏不同材料制作的书签,引导幼儿找一找、看一看并说说感受。

  指导语: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书签,你喜欢哪一种书签?为什么?

  3、指导幼儿用野菜制作书签。

  我们知道野菜除了可以食用、药用以外,还可以把它制作成精美的书签。

  (1)自由选择野菜。

  请幼儿分组自由选择野菜,共分蒲公英组、曲曲菜组、灰菜组、荠菜组、苦菜组、马生菜组等几组。

  (2)把野菜搓*,夹在书里压*。

  幼儿把选择好的几种野菜捋*,并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轻轻放进书里压*。

  (3)野菜压模。

  幼儿把摆好的野菜造型轻轻放进压模纸,把压模纸放*,放进压模机进行压模。

  (4)剪下野菜书签。

  野菜压模结束后,老师指导幼儿沿边剪下野菜书签,注意保留与野菜一定的空隙,以免漏气。

  (5)书签展示活动。

  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制作的书签,进行精品书签展示,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引导幼儿学会用书签,把书签夹在自己喜欢的书里。

  小朋友,现在我们自己制作了野菜书签,非常漂亮,请你们把书签夹在自己喜欢的书里,等再看书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5)

——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及功用。

  2、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尝试记录探索结果。

  3、知道塑料袋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袋、布袋、纸袋、蛇皮袋等)。

  2、操作材料:珠子、水、球、书、水果,游戏棒、沙子、抹布若干,教师、幼儿分组记录用纸各一份,记录材料,音乐等。

  3、知识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菜场、垃圾场、医院、马路,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的口袋。

  活动过程:

  一、幼儿通过摸摸、看看,了解各种口袋种类和作用。(时间大约3分钟)

  1.幼儿游戏玩各种口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口袋,我们来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原来,里面还有那么多的口袋!

  幼儿操作前引导:请你们摸一摸,看一看,你拿到的是什么口袋?它能用来做什么?

  2.了解口袋的作用。

  师:口袋有什么用?

  口袋能装很多东西,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东西。

  二、操作活动:探索

  A请幼儿猜想:

  师:想一想,你手上的口袋能装什么?(幼儿边说,教师边打勾)

  塑料袋(能装的东西打勾)布袋纸袋袋蛇皮袋

  这些口袋真能装这些东西吗?我们来试一试。

  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组材料,每组还有一块记录板,试过以后把可以装的东西贴到相应的口袋后面(教师手中一块幼儿记录板,边说边演示),比如,你试的是塑料袋发现可以装苹果,你就把苹果的图片贴到塑料袋的后面。

  请幼儿操作:(时间大约12分钟)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选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

  指导幼儿正确记录;

  小组汇报:小朋友都试过了,它们到底能装什么东西呢?请你们看着题板告诉我,塑料袋可以装什么?…….

  C:

  师:原来口袋可以装那么多的东西,不同的袋子装的东西还不同呢?举例:袋不能装细小的东西,纸袋不能装水。

  三、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师: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什么口袋?(塑料袋)

  1、请幼儿欣赏FLASH:

  教师:我们现在就一一段关于塑料袋的动画。

  2、请幼儿讨论:

  塑料袋容易污染环境,不能乱扔塑料袋,它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我们称它是:白色污染。

  原来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这么大的污染,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3、教师出示回收箱:

  教师:刚才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这是一只回收箱,专门用来回收用好的塑料袋,我们把它放在教室里。

  四、结束活动:把装的物品运*室。

幼儿园大班教案2

  蒙氏数学:

  邮票游戏——不进位加法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适合年龄:

  5岁以上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 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

  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复习不同颜色的邮票代表不同的位数,加强幼儿数位的理解。最后的错误订正,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 无需老师的提醒,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进行新工作展示时,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简练些,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幼儿进行自由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幼儿。

幼儿园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成语故事,能够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及寓意,对成语故事感兴趣。

  2、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意见。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欣赏并理解故事,能在集体前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1、"蛇"(长脚蛇)的图片一张。

  2、幼儿用书22~23页。

  3、挂图《画蛇添足》。

  4、语言磁带。

  活动重难点:

  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过程:

  1、出示"蛇"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小朋友,这是什么动物?你认识吗?它和我们*时看到过的蛇有什么不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的看法。

  (2)蛇为什么会长脚呢?这里边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题目叫《画蛇添足》。

  2、结合挂图讲述成语故事《画蛇添足》,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你们知道什么叫门客吗?引导幼儿说说门客的意思。

  (2)门客们得到一壶酒,他们商量要怎样分配这壶酒?

  (3)第一个画完蛇的人喝到酒了吗?为什么?大家再听一遍故事。

  3、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再次欣赏故事。

  (1)为什么先画完蛇的人却没有喝到酒呢?引导幼儿说说其中的原因。

  (2)你觉得他应该喝到酒吗?为什么?

  (3)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4)教师总结:这个故事不但有趣,还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告诉了我们无论做如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活动反思:

  《画蛇添足》是一篇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孩子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在进行到总结寓意的时候,我以幼儿的口吻设计寓意,做到通俗易懂,并鼓励幼儿用完整地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百科: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幼儿园大班教案4

  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准备:

  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大自然景象教学挂图、诗歌图谱各一幅。

  4、拍摄的`大自然景象图一套。

  5、数码相机、录音机。

  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a、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b、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C、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d、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

  e、组织幼儿看图谱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a、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过渡语: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b、组织幼儿看拍摄的图片录象。

  过渡语:我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c、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结束部分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教学反思:

  教学达到了预期制定的目标,通过本次语言教学活动,我班孩子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从中学会了一些创编诗歌的技巧,并知道只要爱学习肯动脑筋,细心观察,勤于积累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话。

幼儿园大班教案5

  活动内容:

  歌曲《老师再见了》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跟着老师和音乐初步学会歌曲,用连贯的声音演唱。

  2、抒发幼儿毕业前对教师的一片深情。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马上要毕业了,你们有什么话对老师说?

  二、欣赏歌曲

  1、听一听歌曲里的小朋友是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情的?

  2、欣赏后说说里面唱了什么?

  3、你会对老师说吗?

  4、跟着歌曲一起唱

  5、引导幼儿唱出深情的感受。

  三、表现歌曲

  1、 边唱歌曲边用一些动作表示。

  2、 集体深情地场给老师听。

  四、老师为幼儿提一些希望。

  活动反思:

  即将毕业了,我们的孩子因为是只上了一年的大班,所以很多的孩子在情感上面并没有多少的表现。

  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中班年龄的所以在情感激发方面也不是很明显。

幼儿园大班教案6

  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了解4的分解组合。

  2.初步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记录的习惯,并发展幼儿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学习4的分解和组成。

  2、难点: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4条小鱼,两个鱼缸,1、2、3数字卡片每人一份,数学练习册,画有分合号的纸条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复习3的分解和组成”

  教师:“上次我们学习了3的组成和分解,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导入,“我们来看这是数字几呢?”(3)我们将数字3分解,可以有几种分法?(有两种)分别是:(1和2、2和1)。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可以用3的分解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数字、请你也说一个数字,我和你们的数字合起来是“3”。如:“我说1”、幼儿答出“我说2”。

  二、讲述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对数字的分解组合的兴趣。

  小兔家里有两个鱼缸,小兔子买回来四条金鱼,要把四条鱼分开养在两个鱼缸里不过不知道怎么分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吗?有几种分法?

  三、解决问题,了解4的分解组合。

  1、教师:“小兔有四条金鱼,想请小朋友把它们分到两个鱼缸里,可以怎么分呢?谁想来试一试?”“我要把它们记下来,不然过会儿我就忘了。”

  2、教师:“教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请小朋友们都来分一分,分完以后做记录。”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并记录。

  3、幼儿操作完后,请几个幼儿分别讲述自己是怎样分的,有几种分法。并把幼儿的分法记录在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选取两种分法,即按顺序分和无序分。

  四、发现问题,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

  1、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哪种分法好,容易看得清楚,记着方便,不容易漏掉,为什么?

  2、教师小结:按顺序分,一边的数越来越大每次多一个,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每次少一个。分出来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不变,都是4。

  3、幼儿操作练习:按顺序分合一个数,然后再在有分合号的纸条上用数字进行记录。

  教师进行小结,用分合式表示,和幼儿一起读出分合式并讲解分合号,总数与部分数。

  五、游戏“我的伙伴在哪里”听音乐做游戏。

  请幼儿自由选择数字[或实物卡片]拿在手里,随音乐自由表演,音乐停止,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找到另一个数字卡片,要求两人卡片上的数字合在一起是4.可以自由交换卡片重新进行游戏。

  教学反思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学习4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兔子四条鱼分开养在两个鱼缸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4的3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4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幼儿园大班教案7

  活动设计思路:

  阳春三月,和风吹拂,清新的空气和着青草味迎面扑来,真是沁人心脾。这个季节,我们禁不住大自然的诱惑,经常带孩子们户外活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每当这个时候,天空中飞舞着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只要一看到风筝,孩子们就停住脚步,抬头观望,还不时的欢呼雀跃,问这问那:“老师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的?”“为什么有的风筝有尾巴,有的风筝没有尾巴?”“老师,风筝是怎样做出来的,我也想做一只风筝。”“我想和风筝一起飞上天。”面对孩子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面对孩子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为了满足幼儿求知欲望,让幼儿感知风筝的结构特点,培养幼儿讨论、探索的兴趣与能力,我和孩子们一起组织了此次教育活动————放飞风筝,放飞希望。

  主题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操作、绘画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喜欢提问,积极应答的良好习惯。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4、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5、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6、促进家园共育,增进亲子感情。

  活动一:学习儿歌《放风筝》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积极应答的好习惯。

  二、活动重点难点: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儿歌《放风筝》录音带、风筝一个。

  四、活动过程: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

  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

  就怕雨水浇。

  幼儿:“风筝”

  2、师:(出示风筝)“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个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1:“这是一只金鱼风筝,很漂亮的。”

  幼儿2:“它有身子,还有一条长尾巴呢!”

  3、师:“谁放过风筝?你和谁一起玩的?”

  幼儿:昨天我和爸爸在草地上放过风筝。”

  幼儿:星期天我和小姨在操场上放过风筝,最后我的风筝断线了,我哭了很长时间。

  4、“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在音乐的伴奏下师幼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天青青,地青青,

  小朋友,放风筝。

  你放大蝴蝶,他放大蜻蜓,

  小弟弟,没啥放,

  直把手帕往上扔。

  5、幼儿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教师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6、课后延伸: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二: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喜欢与同伴分享快乐。

  2、认识风筝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风筝的结构特点。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二、活动重点难点:

  让幼儿学习放飞风筝。

  三、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线轴、关于风筝的图片等。

  四、活动过程:

  1、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风筝,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幼儿:“我的是飞机风筝,它像一只要起飞的飞机。”

  幼儿:“我的风筝是桔黄色的,很好看。”

  幼儿:“我的风筝是爸爸出发给我买的,它是一只展翅飞翔的老鹰。”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风筝?(猫头鹰风筝、老虎风筝)

  3、师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放风筝。

  (1)师示范放风筝。

  (2)幼儿分小组学习放风筝,师轮流指导。

  4、回到活动室里与幼儿一起总结:风筝怎样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幼儿:“老师,有风它就能飞。”

  幼儿:“风大了,风筝就飞的高。”

  幼儿:“不对,风很大,风筝就刮歪了。”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还有一点,那就是要逆着风才行。”

  活动三:设计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绘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激发幼儿创作风筝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难点:

  幼儿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三、活动准备:

  1、实物风筝、画笔、纸。

  2、“风筝专集”录像带一盘。

  3、事先学习一首关于风筝的儿歌。

  四、活动过程:

  1、欣赏“风筝专集”录像带,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2、师:“录像中的风筝漂亮吗?你刚才看见了什么风筝?”

  幼儿:“我看见了蝴蝶风筝”

  幼儿:我看见了飞机风筝,还有蜜蜂风筝和鲤鱼风筝。

  师:“你们看的可真仔细呀!如果你是一名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风筝呢?”

  (幼儿争先恐后的发言)

  幼儿:“我喜欢奥特曼,我要设计一个奥特曼风筝。”幼儿:“我要做一个黑猫警长的风筝,让黑猫警长飞上天。”

  幼儿:“我要做一个小龙人的风筝。”

  4、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用你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看看谁的风筝最好看,谁的风筝最有特点。

  5、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画风筝。

  6、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事先布置好的天空中,同时引导幼儿自评与互评。

  7、幼儿边欣赏“天空中的风筝,边唱有关风筝的歌曲。

  8、布置任务: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可以制作风筝的材料,下次活动时带来。

  活动四:制作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各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肌肉的协调性。

  二、活动重点难点:

  幼儿大胆进行创作,表达情感。

  三、活动准备:

  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包括线线轴、各种纸张、塑料管、竹片、胶水、剪刀、木棍等。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感知风筝的基础上,利用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动手制作风筝。

  2、放飞实验。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户外去放飞,有的"风筝能飞起来,有的风筝飞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风筝飞行的条件。

  3、再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幼儿的风筝要体现与众不同处,要有自己的个性。制作过程能够体现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让所有的风筝都飞起来。4、再次放飞实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飞吧,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园联系。

  2、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活动重点难点:

  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园联系。

  四、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照相机、摄像机

  五、活动过程:

  1、幼儿家长和教师一起放飞孩子们一起制作的风筝。在路上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路上的风景以及所见所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2、家长和孩子一起拴风筝,一起放风筝,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3、讨论: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幼儿:“我很开心。”

  幼儿:“我高兴,我的老鹰飞的很高。”

  幼儿:“奥特曼带着我的理想飞上天了。”

  4、让爸爸妈妈说一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爱。

  家长:“祝我的宝宝健康成长。”

  家长:“宝贝儿子,希望你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

  家长:“乖女儿,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5、最后,每个家庭摆一个造型,用摄像机摄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综合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了风筝的结构特点,激发了幼儿探索、讨论的兴趣,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为培养创新性的下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团圆和连接的方法,塑造出泥人的基本形象。

  2、通过观看教师示范,初步掌握制作的技巧。

  3、养成良好的习惯。

  活动准备:

  1、五彩橡皮泥、泥工板、半截火柴棒(每位幼儿人手一份)

  2、用雪碧瓶等材料围合制作的"泥人娃娃乐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一猜,它是谁?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泥人,引起幼儿兴趣。

  1、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它吗?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泥人?

  教师边提问边示范制作泥人的方法。

  1、泥人的头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

  2、泥人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身体上有什么?

  3、想一想,怎样将泥人的头和身体连在一起?

  4、步骤:

  (1)将黄色橡皮泥先分成三份,各色橡皮泥各准备一点,取黄色橡皮泥中的一份团圆,作为人的头;

  (2)用另一半黄色橡皮泥中的一点,作为人的两只耳朵,连在人的头上;用黑色橡皮泥搓两个小圆压扁,作为眼睛放在脸上,再用黄色橡皮泥压扁,作为人的鼻子;

  (3)再用红色橡皮泥压扁,作为人的鼻子;

  (4)用粉红色橡皮泥搓成椭圆形,作为人的身体;将黄色分成四份,搓长连在身体上,作为人的四肢;

  (5)最后再用火柴棒将头部与身体连起来。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泥人娃娃,一个人感到很孤独,没有朋友玩,小朋友请你们帮帮泥人娃娃吧,用橡皮泥做许多泥人娃娃好吗?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的作品,建立娃娃乐园。

  教师:我们把小泥人都送到娃娃乐园吧!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娃娃乐园,请幼儿像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泥人娃娃,教师对幼儿的制作活动表示赞赏。

幼儿园大班教案9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聪明的黑猫警长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游戏感知淀粉遇碘会变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面团、盘子、碘酒、黄瓜、胡萝卜、洋葱、土豆、西红柿。

  五、活动过程

  (出示黑猫警长头饰)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黑猫警长,今天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好吗?坏老鼠一只耳带领一群坏蛋在森林里搞破坏,可是我们警察学校人手不够,你们愿意加入警察学校当一名警察吗?

  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我们先练爪子和眼睛,请警士将盘子里的面团放在清水中抓一抓,一直把面团抓小,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会后,轻轻倒掉上面的清水。

  幼儿把面团放在清水里反复抓,看到清水变成白色,还有白色的东西沉在盆的底部。

  试一试:碘酒滴入淀粉水中会变颜色吗?

  教师:(出示碘酒)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药水叫碘酒,我们打针时用它来消毒,现在把碘酒滴人揉过面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蓝色了。

  幼儿讨论:蔬菜中有淀粉吗?

  试一试:哪种蔬菜中含有淀粉?

  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蔬菜(黄瓜、胡萝卜、洋葱、马铃薯、西红柿、藕片)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马铃薯片、藕片遇到碘酒,变成蓝色。

  (2)黄瓜、洋葱、西红柿、胡萝卜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

  游戏:捉小偷。

  (电话铃声)警长接听电话:“不好了,森林中的粮仓被偷,我们马上过去检查现场。”警长手拿“喷射枪”(装了碘酒的喷壶)冲向门外。

  (1)寻找脚印。带领幼儿进入仓库现场,仔细检查现场,不放过小偷留下的任何痕迹(幼儿在泡沫板上寻找脚印)。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幼儿讨论回答:粮仓被偷,地上有小偷的痕迹,用“喷射枪”可以找到小偷。

  (2)寻找罪犯。我们随着脚印找一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发现老鼠)?这里有两只老鼠,但它们都说没有偷仓库的东西,你们有什么办法查出谁是小偷?(讨论并启发幼儿用碘酒检查小偷的爪子,幼儿实验。)

  六、背景资料

  面粉和碘酒是我们生活中常接触的东西。面粉里含有大量的淀粉,当它和碘酒相遇时会产生化学变化。在许多的食品中,如蔬菜、水果中都含有淀粉,只是含量有多有少。在生活中,把切好的土豆放在水里一段时间后,在盆底就会有沉淀物,这就是淀粉。碘酒中含有碘,常常作为消毒用品,用来清洗伤口和打针前的消毒。

  活动点评

  聪明的黑帽警长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原理设计的。活动的材料是碘酒和淀粉,它们都是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而且无毒无害,实验现象明显。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亲手揉面粉、找淀粉等活动,感知变化的现象,了解活动的过程,增加了对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活动不要求幼儿了解变化的原理。从活动过程来看,教师运用了先实验,再感知,最后用游戏活动结尾。活动各个环节紧凑。

  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可以结合体育活动设计成“算题赛跑”,用淀粉事先写好算术题,贴在黑板上,幼儿拿着装有碘酒的喷壶把题喷出来,用彩笔写出得数。活动可分几组完成,也可以结合语言和美术活动设计成“奇妙的画家”,事先用淀粉画出一幅幅有故事情节的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幼儿园大班教案10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绿豆、赤豆,进行种子贴画。

  2、体验创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1、每桌绿豆、赤豆各一盒,若干勾画了物体轮廓作品、双面胶。

  2、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欣赏“种子贴画”范例。

  师:“你喜欢哪幅画?它用了哪些豆豆?”了解可以用一种豆或两种豆交替排列,也可以用一种豆贴出轮廓,细小的部分用另一种豆。

  2、教师示范,勾画物体轮廓,要求幼儿画的要大。

  3、教师提出要求:

  (1)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纸来贴,也可以自己设计,勾画时要画的大一点。

  (2)粘贴时,不用取很多豆子,豆子落到桌子要拣起来。

  (3)全部粘贴后,用手掌轻轻地压一下。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粘贴豆子时,手不要压到双面胶上,以免粘不住。

  5、展示作品,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作品。

  反思:

  由于原来的“豆豆艺术”是区域化活动,给相片做相框、种子贴画,在提供的材料上没有兼顾到能力差的幼儿,所以在粘贴时豆豆是挤在一起,看不出所贴的物体形象;黄豆太大,粘上去后,当作品拿起来时,却掉了下去,而重新设计、组织的活动,有了较好的效果,当作品贴到柜面上时,孩子们看到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轮船、小熊、房子、火箭、蜡笔。。。。。。真正体验到了创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提醒我们所提供的材料的难度要与孩子日常经验相结合,对幼儿的技能要求也要作出正确的评估。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一个前提条件,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材料,让他们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原来的粘贴相框的活动只是单一的技能要求以直线条为主,这一操作任务对孩子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了,这就向我们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要调整材料,作出应答。这正是《纲要》中提倡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6)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1

  【活动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难点: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准备】

  1、材料:分类盒、天*、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

  【活动过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3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新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从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孩子常见的东西为工具,以孩子身边的实物为对象,设计了《学测量》这个活动,让幼儿用各种测量工具来学习测量身边的事物,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体会到数学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的尝试用各种工具学习测量。

  2、认识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选择适合的工具去测量不同的事物。

  活动准备:

  尺、回形针、牙签、毛线等人手一份,测量作业单人手一张。

  重点领域:

  计算

  设想和意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故事引出课题。

  1、教师讲故事一遍,提问: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三兄弟呢?

  二、认识测量工具,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请幼儿说说可以用哪些东西来测量?

  2、教师介绍标准与非标准的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记录方法。

  3、教师分配任务,幼儿自由操作。

  4、小结。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测量什么的?用什么工具测量的?

  三、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请幼儿讨论:测量到最后,不能正好量完,有的多出一点,有的不到了一点,这样该怎么来记录。

  2、回到三兄弟分土地这一点。问:他们的土地是圆形的,我们应该用什么什么工具来测量?

  四、活动延伸。

  表扬鼓励幼儿的表现,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认识各种测量工具,通过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每个幼儿都能大胆的运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

  第三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知道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通过测量三兄弟的土地,让幼儿明白在测量过程中要选择适合的工具,这样才会更方便,更有效。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4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什么方法测量的?

  (2)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有多高?你怎么知道?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5

  设计意图

  《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并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而大班幼儿在思维逻辑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相对于空间、时间甚至数都有一定的基础,本班幼儿最近迷上了长度测量,尤其是对自己和同伴身高是特别感兴趣的,在开展了用刻度尺测量活动后,经常看到幼儿用班级刻度尺量量这,量量那,但班级刻度尺数量有限,一些幼儿就没有刻度尺于是教师产生了自然测量的想法……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尝试记录结果。

  2.通过记录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3.在自主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进行直线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活动难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用一种工具进行同等长度测量的前期经验。

  2.物质准备:

  教具:情景导入PPT图片、桌子、椅子、玩具柜、测量结果表

  学具:笔、纸条、书、牛奶盒等各种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PPT

  1.师:小朋友们从图上看到什么了?(老师在擦桌子、小朋友的椅子、老师在搬玩具柜等)

  师:这些物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那小朋友们知道我们*时吃饭的桌子、现在坐着的小椅子、包括放玩具的柜子他们有多长多高吗?

  2.集体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以上物品。

  二、出示各种测量工具,幼儿分组

  1.出示各种测量工具讨论如何进行测量

  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这些物品,想让大家用这些物品为我们的桌子椅子进行下测量。

  2.师:怎样测量才能使结果是准确的呢?

  每次测量时能不能与上一次结束处有空隙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上一次的结束处在哪里?

  教师小结:每一次测量时候要将前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当作下一次测量的起点,而且要在每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做好标记,整体测量完要及时记录。

  3.幼儿自由分6组,(每两组测量同一样物品)选择本组测量工具并领取测量结果表。

  三、幼儿操作,为物品进行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用“首尾相连”的方法,提示幼儿进行结果的简单记录。

  四、分享交流

  分享各小组的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教师肯定所有符合要求的测量方式,不给予好坏评价)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张老师觉得你们都好厉害呀,突然我发现了个现象,每两个组测量的物品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他们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结果,哪个用的多哪个用的少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帮助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五、教师总结

  师:今天我们有趣的测量就结束了,运用测量我们知道了桌子、椅子和玩具柜的长度、为我们棒棒的自己鼓鼓掌吧!这样的方式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你想知道的长度测量中,小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每天都测量一种物品哦!再见!

  活动总结

  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特别愿意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结果记录结果,但是在结果表上记录结果时教师观察到有些幼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记录,还有些幼儿在测量时用了很多工具,导致结果不准确。但是整体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还是学习到了自然测量的方式,理解了测量工具和使用数量的关系。教师下一步要重视幼儿填写结果表或者操作单的能力,多开展类似活动。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7)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3篇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初步理解测量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

  3、测量用的木块、茶叶盒、泡沫垫、水管、橡皮筋、石头、吸管、积木、筷子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

  引导语:刚才我们在玩什么游戏呀?你们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长吗?怎样才知道?那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大家来来找找看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几次?

  (2)你呢,咦!那他们用的工具一样怎么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呀?你是怎么量的?

  (3)那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小结:对了,我们要先找到起点,沿边测量,不要偏离,不能重叠,首尾相连,而且还要做好记号。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那老师又给你们准备了测量工具你们再来量一量独木桥有多长?

  (1)提供一样的测量工具幼儿来测量独木桥的长。

  (2)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小结:小朋友刚才找到最起点开始量,量到了最后,还做好了记录,你们真能干。

  (三)、二次探索,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那接下来我们用学到的测量方法来量一下我们滚过的海绵垫有多长?这次你们自己选择工具来量,量好了把结果记录下来。

  (1)将幼儿的测量结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

  提问:你用什么工具量的?结果是多少?

  谁也是用这种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还有不同工具的吗?结果怎样?

  (2)说说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小结:用长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少,用短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多。

  (四)、幼儿再次测量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刚才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五)活动延伸:

  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都可以当成测量工具呢?教室里就有很多,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样你喜欢的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椅子、床、窗户还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8)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3篇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扩展9)

——幼儿园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 (菁选2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分析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国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近。

  (二)、学习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四)、活动延伸:

  出示毛线,交代如果用毛线测该怎么测?--需要合作、将绳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测量时不能刚好测完)--学习新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1、关注幼儿间的合作。通过幼儿的合作测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保证了幼儿间互相学习的互补性、合作性。

  2、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的学习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各个主要地区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通过测量清楚城市间的距离长短(地图的设计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选取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幼儿园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2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推荐访问: 教案 测量 自然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 《自然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 大班幼儿测自然测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