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菁选3篇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菁选3篇

时间:2023-04-15 12:30:05 来源:网友投稿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1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菁选3篇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1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板书:

  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你怎么知道呢?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天降为3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三天后必有大雾。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掌声送给她!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你认为周瑜会以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抽3人读。)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

  (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发生了争论。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再从其它角度想想,比如天气。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万支箭。

  (板书算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行吗?

  齐:行!

  师:很好。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下课。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2

  师: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知道“四大名著”是指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吗?

  生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生2: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蔡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

  师: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生:看书。

  师:真了不起!你看,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将近400个不同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阴险狡诈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师:听说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学生摇头)那你想不想知道呢?请认识听(师简介故事背景)。

  听完背景,咱们先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

  生:用草船借箭。

  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谁向谁借?

  生2: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生3: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生4:怎样借?

  师:(将生1、生2和生4的问题写于黑板上)提了这有价值的问题,想如何解决?

  曹奔:我想看书来解决。

  师:对,这是个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除了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外,还要看看谁最先解决这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思考。)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1:第一个。是诸葛亮向曹操。

  师:能不能将题目用上去说完整?

  生1:(接着说)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生2:周瑜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心就很妒忌他,于是让他造箭。

  师:说得真好。那诸葛亮是怎样借呢?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3: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暗地向鲁肃借船,利用大雾天向曹操顺利地借到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师:箭最后借到了没有?

  生:(齐答)借到了。

  (对照;黑板让学生说出前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思路。)

  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这个故事才有它的完整性。

  十万支箭借到了。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许萌:就是非常聪明。(摸头说不下去)

  艺丹: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师:说得这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的?

  艺丹:(接着说)。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查阅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什么方法也能理解词语呢?

  曹奔:联系上下文。

  师: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边读边画画。

  (学生读课文。)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雾很大。

  师:对,大得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齐答)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读上一段的句子。)

  生:(朗读)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些罗唆。既然前两天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动静有什么好写的,干脆直接改为: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行不行?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呢?

  ……

  (学生表情很茫然,只好让学生读读句子来体会为什么不行。结果还是?)

  师:我和同学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我感觉只在写出前两天的没有动静,才更能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出来。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

  生:(摇头)

  师:这说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预料到有这场大雾,是吧?这说明诸葛亮有什么特点?

  生:懂天文气象。

  师:对,他精通天文气象。那么从前面哪个地方也能看出来呢?

  生:(朗读)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惩罚。”

  师:能不能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换个说法?

  生:就是不敢跟都督开玩笑。

  师:非常好。这是军中大事,这种玩笑开不得,于是诸葛亮就立下军令状。什么是军令状呢?

  蔡皓:保证书,如果完成不好,就要杀头。

  师:理解得不错。这个军令状不同于咱们写的保证书。一般立下了,完成不了,就要依军法治罪,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祸呀!猜想一下: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中写什么?

  曹奔:三天之后一定造好,造不好你罚我就行了。

  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胸有成竹。

  生2:不害怕。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他早已预料到三天之后肯定有大雾出现。

  师:那你就带有这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语气来读读诸葛亮的话,好吗?

  (生练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

  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艺丹:(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又下令掉过来,船头朝东……

  师:从曹操的话里,可以得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很谨慎。

  生2:多疑。

  师: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这种谨慎多疑的心理,他看不清虚实,就不敢贸然出兵,只得放箭,使得箭就像下雨一样,诸葛亮才得以成功。“虚实”是什么意思?

  生1:真假。

  生2:曹操看不清对方的情况。

  师: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生:会看人。

  师:这就叫识人心。

  师:诸葛亮在这里下令将船掉过来,那么原来船是怎么摆的呢?

  生:(朗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生:不能丢箭。

  师:对,是避免箭走散,不留空当,增加了受箭面积。还有吗?

  生:(不知道)

  师:还便于统一行动。大声擂鼓呐喊又有什么目的?

  生:实际是假进攻,不过让曹操害怕好放箭。

  师:你动脑了。理解得很到位。诸葛亮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害怕。他虽然害怕但看不清对方的情况,又不也派兵出来,只得放箭,以致于箭像下雨一样。其实还是一点是提示了放箭的方向。

  那为什么又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

  生:再让这面也有箭。

  师:恩。如果不掉过来,只让一面受箭,有什么不好?

  生:容易翻船。箭还少。

  师:对呀。这样两面受箭,受箭面积增大,还保持了船体的*衡。最重要的是回来是还节省了掉头的时间,以致于曹操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哪个地方知道曹军上当了?

  生:(齐读)

  师:那你觉得诸葛亮这样安排得怎样?

  生:很巧。

  师:通过他巧妙的安排还知道这个人懂什么?

  (生一时说不出来,师给归纳:晓地理。)

  师:其实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留着下节课再交流,好不好?下课!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3

  第一课

  老师: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接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学生:吃惊地说。

  老师: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他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停!诸葛亮怎么说?

  学生:笑着说。

  老师: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么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刘备。

  老师: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孙权。

  老师: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讨论、研究)

  老师: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他是造箭吗?

  学生: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内容啊?你觉得必须想好哪些内容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好,你认为曹操会怎么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考虑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么样?

  学生: 借船。

  老师: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知道吗?

  学生2:知道。

  老师: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课时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看到了。

  老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我。

  老师: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谁再来读读?

  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你想读这个地方吗?

  学生3:想。

  老师: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谁再来读?

  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这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非常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非常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谁的智慧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笑着说。

  老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一本正经那可不行。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自由读)

  老师: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么样?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这是在笑曹操。

  学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老师: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错,诸葛亮还在笑谁?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鲁肃是怎么说的?

  学生4: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对不对。我跟你说啊,鲁肃是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说。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兵一定不敢出来。

  老师:啊?不不。你说了应该让我们不吃惊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5: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再来安慰安慰鲁肃?请你。

  学生6:请老师配合我。

  老师:好,我来配合。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6: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学生7:笑周瑜。

  老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7:我觉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老师:所以诸葛亮那句话最后是怎么说的?

  学生7:他应该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回去交箭,交了箭怎么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1: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谁还有吗?

  学生2:还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从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应了周瑜说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造箭必须用哪些东西?他是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啥也没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万支箭,他后来就去借箭。

  老师: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联系起来,你说。

  学生3: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预测印证他结果的前后两个句子。第一个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诸葛亮预测到了。第二个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他的预测。

  老师: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学生4:我这个是非常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老师: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的广,真不简单。

  学生5: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就从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老师: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好!请把手放下,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老师: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

  老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一定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真的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谢谢同学们。

  【课后自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努力体现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关于这个教学理念,我想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草船借箭》是小说应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不明确地对学生说这是一篇小说,但也没这个必要。但是我觉得,作为咱们语文老师来说,自个心里得有个底,这是一篇小说,必须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上课之前我和孩子们有一段交流、一段沟通。我问孩子们:你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哪些人物的印象特别深?孩子们谈了很多,我就在注意,我在分析,我发现孩子们其实对人物的这种形象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关云长的刮骨疗毒这个印象特别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张飞在长板坡大吼这个印象特别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赵云七进七出为了救刘禅刘阿斗那种奋不顾身的印象特别深。事实上,《三国演义》非常成功地刻画了诸多的人物形象。比如象曹操的枭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义侠、张飞的草莽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很传神的人物形象。而这个,我觉得应该成为我们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是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把握的一点。

  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却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离不开他的行为,离不开他的表情,离不开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使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在很多情况下面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记的有一位老师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他也是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他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让咱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落实,你知道神是什么意思?孩子们说:神就是神奇。嗯,那么机呢?机就是机智。妙呢?妙就是巧妙。算呢?算就是谋划。连在一起,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神机妙算就是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很好,你们自个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孩子们就读课文了。有一个孩子说:我从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这点上体会到诸葛亮知天文。老师非常高兴,板书知天文。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呀?一个孩子说了:诸葛亮说了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后面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敌人突然来攻,江上雾很大,我们不知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向他们放箭。从这体会到了诸葛亮对曹操的为人了如指掌,说明诸葛亮识人心。老师板书识人心。完了又一个孩子说:我从一开始的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到后来的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到诸葛亮回来时候是顺风顺水的。看出诸葛亮对当时的这个地理环境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做了周密的安排,从这点上我知道诸葛亮是懂地利。老师非常高兴,板书懂地利。完了请同学们看黑板:大家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一知天文,二识人心,三懂地利。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明白了。完了,这个课就算结束了。我说这叫什么?这叫扒了诸葛亮的皮、抽了诸葛亮的筋、吸了诸葛亮的血之后,剩下的诸葛亮的那一副骷髅。在非常理性的一种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了,形象死掉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诸葛亮的雍容大度、诸葛亮的温文尔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被抽干了。所以我的观点,像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的小说,我们绝对不能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去教。我们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纸面上站起来,在纸面上丰满起来,在纸面上活起来。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推荐访问: 草船借箭 课堂实录 菁选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 菁选3篇 草船借箭优质课堂实录1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