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必备21篇

2023年度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必备21篇

时间:2023-07-13 10: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第1篇一、指导思想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必备21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必备21篇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同在蓝天下

第5周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交通海陆空

第13周平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壮丽的河山

第17周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18周复习考核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2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
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学会编制小报;
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学生的眼光拓展到现代农业生产,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升华,提高相应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课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第3、4周:课题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5、6周:课题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7、8周:课题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第9周:课题路在脚下延伸

第10、11周:课题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第12、13周:课题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第14、15周:课题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

第16、17周:课题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第18周: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
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4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5)班全体学生都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3篇课文,29个课时。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包括《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的新变化”包括《城乡巨变》《腾飞的翅膀》《交通连四方》《服务在身边》;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包括《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包括《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本册教材由学生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城乡变化,了解民族和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能关心社区,以热情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乐于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认真进行实践调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2、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体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乐意奉献社会奉献家乡。

3、乐意了解少数民族,能接受欣赏少数民族,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愿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

4、乐意走近关心了解世界。积极感受理解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传统,养成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态度。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珍视和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

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22---2、26

始业教育

2

3、1---3、7

1、社区的公共设施

2

3

3、8---3、14

2、和睦相处

2

4

3、15---3、21

3、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22---3、28

1、城乡巨变

2

6

3、29---4、4

2、腾飞的翅膀

2

7

4、5---4、11

3、交通连四方

清明节放假

1

8

4、12---4、18

3、交通连四方

1

9

4、19---4、25

4、服务在身边

期中考试

1

10

4、26---5、2

4、服务在身边

五、一 放假

1

11

5、3---5、9

1、56个民族是一家

2

12

5、10---5、16

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2

13

5、17---5、23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2

14

5、24---5、30

1、世界之窗

2

15

5、31---6、6

2、节日大观

2

16

6、7---6、13

3、多彩服饰

2

17

6、14---6、20

期末复习

18

6、21---6、27

期末考试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
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
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
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教学进度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同在蓝天下

第5周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交通海陆空

第13周平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壮丽的河山

第17周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18周复习考核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8篇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二、学期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能力目标:

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

(2)转变教学观。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四、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
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
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
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
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
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
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
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
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1篇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习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
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
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2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
做守规则的小学生;
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进健康;
远离“诱惑”;
健康生活每一天;
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
天南地北任我游;
我做交通设计师。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用法的意识。

3、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3篇

一、基本情况

我任教四(2)班,有学生44人。根据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而言,两个班与其他班级都有一定的差距。而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想认识、了解社会、形成自己品行的愿望很迫切。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学生都乐于学习并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有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为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的。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宽容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天天在进步》、《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出行真方便》、《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教材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了解社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加深认识和了解。注意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理解并做到宽容待人。

(2)激发学生对人类创造及智慧的敬仰之情;
控制自我,培养网络文明道德;
感知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看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
培养自主意识,安全出行。

(4)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尊重工业生产者劳动的意识。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正视困难和挫折,自我调节,提高适应能力;
认识自己,充满自信;
欣赏他人,发现他人长处。

(2)适选通信方式,文明通信,解决生活问题;
学会正确合理使用网络;
合理使用传媒,获取、处理、运用信息;

(3)知道交通发展的方向,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熟悉交通标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并且在旅途中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了解、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认识自己,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
取长补短,学会合作。

(2)了解通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邮件的传输过程;
了解网络的含义和作用,知道网络文明公约;
知道大众传媒和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对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知道各种交通工具,发展方向及带来的问题;
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内容,能识别交通标志;
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会自护自救。

(4)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感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了解工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了解自我,培养自信心;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2、正确使用电话、适选通信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
了解各媒体,感受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对生活的重要性。

3、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实事求是看待和解决问题;
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
根据不同情况,出行前作出合适的选择和安排。

4、探究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养成尊重农民和农民劳动成果的习惯;
探究工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工业生产密切合作的特点,各行各业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

六、教学难点

1、遇到挫折会勇敢面对;
发挥自己的优点,明白自信能使人快乐;
了解自我,取长补短。

2、遵守通信公共道德、法律法规,爱护设施;
正确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辨别信息,不沉迷网络;
学会筛选信息,锻炼和培养选择、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地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
确立安全意识,体验生命价值,遵守交通规则;
出行在外会自护、自救,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4、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大影响;
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工业生产者的劳动意识。

七、教学措施

1、提高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转变教材观和教学观,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理念。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端正学生思想,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扎实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5、注重自身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向同行学习。

6、对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努力做到课堂内外尊重个体,点燃自信,磨砺性格,欣赏、鼓励、张扬优点,正面评价,使这些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

八、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安全才能回家"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具体实施由开学初政教处进行)。

2、开展一次"通信王国探秘"的活动(由英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4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通信种类,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情况,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人无信不立,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懂得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原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3、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懂得权利与义务要相统一,了解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能够按公开、公平、民主、平等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
增强社会民主意识。

4、初步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
了解和探究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和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以及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建议及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
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5篇

一、 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三个单元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活动,第一主题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人和事为切入口,了解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应该为他们伸出友谊之手。第二主题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通过设计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懂得怎样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题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与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如何正确让学生处理媒介的利用,了解我国的媒体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一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来越广

三、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6篇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知道地受爱,不知道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尊重,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他人。所以必须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并让他们乐于助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生产与生活,(三)交通与生活,(四)通信与生活。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的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会工人和农民为社会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了解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生产是为了人们的生活。

(3)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热情。

(4)社会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通信的使用方法讲究通信道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事例感受通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和诊断意识;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整理、交流所收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满感激;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困惑,坚强针对性,有效解决;

组织活动,选好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重视课外延伸,使课内的学习活动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评价要多鼓励,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7篇

一、四年级思品学科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等相关学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年级的孩子是喜欢上思品课的,有的孩子认为有少许课本话题无法调动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则认为教师上课的形式可更为多变,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期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线的历史演变、未来交通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感受祖国的迅速发展,并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每单元的话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将学习延展到生活中。

3、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5、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切实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观。

6、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3课时

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3课时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8课时

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3课时

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4课时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8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特别关注水资源的利用问题,确定本学期的环保主题:节水,爱水、节水,创建节水班级,节水校园;
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结合班级节水这一环保主题,办一期节水小报,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渗透节水教育)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19篇

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42名学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

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

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

同在蓝天下

第5周

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

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

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

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

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

交通海陆空

第13周

平安走天下

第14周

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

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

壮丽的河山

第17周

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18周

复习考核

第19周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20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习。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习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2)学习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

(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学会合作的活动。(具体实施于体育运动会)

2、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由语文读书活动实施)

3、收集关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召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品德课每周是两课时,本期全部时间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放假及运动会等一些时间外,上课的时间最多不足十七周,即只会少于34课时,估计在16周左右。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 第21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 、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 、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 、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
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 、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 、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 、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
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
“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
“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 “一锅煮”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1通信连万家

2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

3小窗口大世界

4

4从看电视说起

5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1请你相信我

7

2诚信是金

8

3社会呼唤诚信

9

机动

10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班队干部大家选

11

2集体事情大家定

12

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3

4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4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吃穿住话古今

15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

16

3汉字和数的故事

17

4我们的骄傲:先人国宝国粹

18

机动

推荐访问: 教学计划 下册 品德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必备21篇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下册(必备21篇) 四年级下学期品德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