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55范文网 >教案设计 > 2023年《学构图》教案3篇

2023年《学构图》教案3篇

时间:2023-03-16 09:42:01 来源:网友投稿

《学构图》教案1  课题:学构图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学构图》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学构图》教案3篇

《学构图》教案1

  课题:学构图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构图的组织与安排。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演示说明

  师: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3、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较大。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静物写生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学构图》教案3篇扩展阅读


《学构图》教案3篇(扩展1)

——*画构图论文3篇

*画构图论文1

  关键词:

  *画构图

  构图,就是将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安排,加以艺术的条理化。

  *画向来讲究构图,南齐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经营位置”即是构图。

  构图又名章法,或称布局,也称“置陈布势”。

  《*画论》(周积寅著,2005年7月编,1版)中写道:“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极为重要,唐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明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局意象为第一”,清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学以经营为第一”。

  *画的构图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实际,呼应、开合、露藏、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能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间,使无画处皆为妙境。

  *画的构图有其特殊规律,因为*画在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的特殊性,加上本民族长期的风尚和人民的生活、欣赏、习惯直接关系到*画的构图,宋代郭熙提出了“三远论”即:*远、高远、深远。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提出:“凡作画者多空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之。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新警乃佳,不然缀辞徙工,不过陈言而已。”现代画家在构图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着围棋,下子格格,皆可以落,格格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以处落墨,切忌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风,一笔失当如棋局败。

  (王树村《民间画诀选辑章法》,见美术1961年第六期)构图中的线条在秦汉时期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如画像石像砖、木版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等,都是以线造型的。

  《人物龙凤图》是毛笔在丝绢上勾画的,可以说是最早的白描人物构图作品,该画面人物造型简洁生动,墨线用笔流畅挺拔,线条纹饰经过精心刻画。

  总体说这时期线条还较稚拙,不够成熟。

  一、*画构图的特点

  根据古代和现代画长期的经验积累,现在*的构图日趋明显和成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定的构图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舍。

  没有取,画不能立形,谈不到构图;没有舍,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画不上,即无宾主之分,又无轻重,大小的处理,便没有章法而言。

  黄宾虹说:“对景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

  2、定宾主之位。

  一幅画,要有一个主体。

  主体是画中最主要的形象。

  有了主,还要有宾的陪伴(陪衬),陪伴便是宾。

  元汤庄在《画鉴》中说:“画有宾有主,不可使宾胜主。”

  3、立远近大小之形。

  宾主既定,就要考虑形象因透视关系而产生大小不等的形状。

  宋李成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山水诀》)

  4、取势与写势。

  所谓“势”,“此是往来顺逆”,是一种形象的运动感。

  在形象上,势有欲高者,有欲下者,有仰视,俯视,也有奔腾以跃之势。

  顾恺之称构图为“置陈布势”,就说明了势在对象的表面,是对象生动而有节奏的形式感。

  5、呼与应。

  画中的“呼其应”,简言之便是画中的形象,得到前后左右的关联。

  民间画画称“呼应”为“顾盼”。

  呼应有画内呼应和画外呼应。

  在绘画中,呼应不仅是内容,即在形式上也存在。

  如墨与墨,色与色之间的呼应。

  6、大空与小空。

  *非常讲究空白,空白直接关系到形象在画面上的安排。

  “挂一漏万”即说明了“留空白”在*画艺术表现上特殊聪明的办法。

  7、黑与白,虚与实,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清秦祖永《桐阳画诀》写道:“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虚左实,布景一定之法,有变化错综,各随人心。”

  8、疏与密,松与紧。

  画忌*,忘齐忌均。

  有疏有密就打破*均,松与紧,一是指用笔用墨的松紧与紧凑;一是指形象在画面上密集与疏散。

  9、繁简。

  “繁中置简,静与生奇”。

  (明沈周绂《江山渔色图》卷)

  10、纵横与参差。

  画有一竖一横:横者以竖者破之,竖者以横者破之,便无一顺之弊(清华翼纶《话说》)。

  高下参差,石之灵者出自天成(清沈宋骞《芥舟学画编》卷四)。

  11、动静与奇正,山本静也,水流则动。

  水本动也入画则静。

  (清迮朗《绘事雕虫》)。

  图意奇奥,当以*之笔达文;图意*淡,当以别趣谈之。

  所谓化腐朽为神态笑。

  (清云薰《山静居画论》)。

  12、边角的处理。

  二、*画构图的发展

  以上谈的*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

  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画的表现力。

  但是,不管变化如何,*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

  *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新*成立以后,随着面向现实生活的风气盛行,画家开始表现时代的脉搏。

  西方定实技巧和写生速写的引入,提高了我国绘画的造型能力。

  画家开始摆脱前人粉本,刷新了*画构图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和画家心态的开放,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画兼收并蓄,画家不仅从唐宋绘画、楚汉帛画中汲取营养,而且从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进行借鉴,使*画构图无论在设计,创意、还是对线条的运用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线条的形式美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线条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现代绘画中称为构成,新老观念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

  人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是流逝的、无限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无边*的;而人的创造物――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面的,有边界的。

  这两者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最密切的对应联系。

  所谓构图,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面结构。

  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

  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画构图虽然加入了一些西方的绘画构图和设计因素,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画有其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构图形式的多样化还是脱离不了以上的构图法则。

  只有深刻了解和把握好“*画”的内涵,相信*画构图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积寅.*画论集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7.1.

  [2]李子侯.工笔人物画.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5.2.

  [3]*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教研室.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1990.5.1.


《学构图》教案3篇(扩展2)

——人物绘画构图技巧3篇

人物绘画构图技巧1

动漫人物绘画技巧讲解

成熟型人物的画法

步骤一

草图。

1、确定头型。斜侧面的头型是兼有正面和正侧面特点的形状,一面更类似正面另一面更类似正侧面,大家请结合正面和正侧面的图,想象这个形状的空间立体结构。

2、在鼻中线、水*中线方向画上十字线。注意两条线都是带有弧度的,一定要画的要带有立体感

3、眉眼框。同样是左右并不对称,下线也要带有弧度,靠近的一侧一定要长一些,具体长度要看头部的角度而定。

4、视线与耳鼻线、脸颊线、耳中线。视线与耳鼻线与水*中线画法类似;脸颊线与正侧面类似,是由眉眼框的竖线延长形成,这条线与鼻中线另一侧的脸轮廓线形成的*面就是正面的脸;耳中线的位置则由脸颊线的位置与后脑线推断出。

步骤二

1、脸轮廓线。一侧从眉线画起(同时带有正面颧骨的突起与正侧面嘴部的收缩特点),另一侧只需要画到耳鼻线即可(更类似于正侧面的下颌骨轮廓,但要注意弧度的变化)。

2、眼睛、眉毛。其中一侧眼睛的内眼角紧靠鼻中线的,另一侧的眼睛则仍要注意“五眼”的关系,保持双眼的距离;一侧的眉毛直接画到眉心点,另一侧的眉毛则要断开,但延长线同样汇聚到眉心点。

3、鼻子、嘴、耳朵。鼻子的"起、终点都位于鼻中线上,呈折线型,通常起终点是视线与鼻中线的交点,鼻尖在耳鼻线的*面上,注意折线的距离要与脸的角度保持协调,不要折出去太远;嘴也并不对称,鼻中线两侧的长度与鼻中线两侧的脸部长度相对应;耳朵兼有正面和正侧面的特点。

4、发迹线和头发外轮廓。请注意一侧的头发在脸颊线的位置出现的拐点,这样才能突出脸的立体感。

步骤三:

1、对头发的轮廓线进行修正。

2、对头发的细节进行补充。注意如果是这样的分头,头发要汇聚形成发线,发型才会自然。

3、成品图。


《学构图》教案3篇(扩展3)

——影视构图概说

影视构图概说1

  构图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上的构图指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而狭义上构图主要指画面的结构和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关系。前面二讲从机给位和焦距的变化探讨了景别、角度以及景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构图的范畴,或者说构图需要具体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前二讲的内容是广义上的构图,而这一讲是狭义上的构图。

  一、构图的概念

  广义: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

  狭义: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结构形式。

  二、影视构图的作用

  影视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形式,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影片主题和内容服务。

  1、叙事功能:突出主体形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正确选择和确立主*置,合理处理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景别和拍摄角度,排除不相关的元素,突出主体对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2、造型功能:使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通过画面的空间配置以及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优美生动的构图形式,使得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3、象征功能: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

  (1)位置安排

  中央:显得重要,具有稳定感和权威感,常用来表现严肃、庄重的气氛。

  顶部:具有权力、神圣、倾压感,有居高临下之势,好像控制下面的一切。

  底部:具有从属、脆弱和渺小感。

  边缘:显得不重要,具有挤压、排斥、渺小、无力感。

  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在电影造型语言的使用上发挥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在总体印象完整的把握下,大胆运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有时残缺,有时压迫的视觉结构,把囚犯曾经犯下的恶行、心灵的扭曲以及人格瞬间觉醒的张力表露无遗。影片中出现的环境多半是狭窄的、堵塞的、压抑的,如碾房、空房、地窖等狭小的空间。影片的摄影注意使用版画式的黑、白对比来表现雕塑般的凝重与力度。

  (2)面积大小

  面积大意味着视觉重量加大,意味着被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感,面积小意味着渺小被忽略的地位。

  三、影视构图的特点

  思考: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之间的区别?

  1、动态性

  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

  这是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的根本区别,影视构图的其它特点,都是根源于这一特点。

  2、整体性

  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通常需要借助一系列蒙太奇镜头画面来完成,而每个镜头画面只负载影影片叙事的一部分任务,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影视构图时具有整体性的意识,单个镜头画面处理必须有组接的“开放性”、“外延性”、“承启性。

  比如,就单个画面构图来看,往往需要在人的视线前方留有更多的空间,但在用两个镜头表现人物对话时,为了整体上的美感,就会让人的视线的方留有更多的空间。

  3、时限性:

  影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负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

  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影视画面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反复观看。


《学构图》教案3篇(扩展4)

——为学语文教案3篇

为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为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为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 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弃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g、贫者语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 积累内化

  (1) 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3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学构图》教案3篇(扩展5)

——中班音乐我学教案3篇

中班音乐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学唱歌曲,体验旋律的优美,能有节奏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2、对改编歌词感兴趣,产生边唱边表演的创作。

  3、在礼貌、友好的对话中享受愉快、亲切的情感交流。

  【活动准备】

  1、学唱过歌曲《我学小马跑》。

  2、小鸭、小鸟、小兔头饰、《春天》音乐,双响筒。

  3、课前请一位大班小朋友参加情境表演排练。

  4、场地布置:小鸭、小鸟、小兔的家,森林。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春天》的音乐跟着老师做动作进活动室。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森林里游玩吧。”

  二、复习歌曲《我学小马跑》。

  1、“听!谁跑来了?(另一教师用双响筒发出马蹄声)是小马跑来了。”

  2、“我们一起唱《我学小马跑》这首歌来欢迎小马。要用好听的声音唱。”

  3、“小朋友唱得真好听,这一次我们边唱边拍手为歌曲打节奏。”

  4、“这次唱得更好听了,小马有跑得快和远的本领,我们一起来学小马跑,注意跟着音乐的节奏。”(鼓励幼儿自由大胆的发挥。)

  5、“这位小朋友的动作做的很漂亮,我们一起来学学。”

  “小朋友们真棒,学会了小马跑的动作。”

  三、创编动作。

  1、大森林里还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你们愿意向它们一学本领吗?(愿意)

  (1)师生一同来到小鸭的家门前,做轻轻敲门状。教师鼓励幼儿有礼貌的问话:“请问小鸭在家吗?”(在)“你在干什么?”(我在练习走)

  (2)你们愿意跟小鸭学习走的本领吗?(愿意)

  (3)在小鸭的带领下,师生共同随着音乐仿编“我学小鸭走、走、走。”的歌词。

  (4)讲解动作:两只小手放在身体的两侧做翅膀,跟着音乐一摇一摆地向前走。同时自由创编、表演“小鸭走”的动作。

  (5)“看,这制小鸭走得真漂亮,我们一起来学学。”

  (6)唱唱、玩玩、演演1至2遍后,和小鸭再见。

  2、“我们一边学小鸭走,一边再去找其它小动物学本领。”方法同1。

  3、“我们一边学小鸟飞,一边再去找其它小动物学本领。”方法同1。

  三、今天,我们学了那些本领?(小鸭走、小鸟飞、小兔跳、小马跑)你最喜欢哪种本领?(幼儿自由说说)

  四、“时间不早了,小朋友,学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本领回家吧!”


《学构图》教案3篇(扩展6)

——学吹牧童笛教案3篇

学吹牧童笛教案1

  【教学目的】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小学生节奏的训练。

  【教学重点】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请同学们听一听: 5 - - -│ 5 - - -│,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 55 55 55 55│11 11 11 11│,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5 6 5.3│5 1 5-│4.3 2 6│5 32 3-│,象征什么意思?

  二、教师用口琴吹一首《火车向着韶山跑》;

  用笛子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买一样乐器。

  三、音阶教学

  1-│2-│3-│4-│5-│6-│7-│1-│1-‖

  duo ruai mi fa suo la si duo"

  do ruei sol ti do"

  堵 锐 眯 发 缩 拉 丝夜 都

  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牧童》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牧童》。

  带领学生学习《牧童》这首乐曲。

  五、结束。

  附: 《音乐艺术教学概论》

  一、音乐理论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

  1、节奏

  节奏,是音乐术语,小学数学教案《小学生节奏的训练》。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旋律

  3、交响曲

  4、圆舞曲

  二、简谱知识

  简谱,是音乐的一种记谱方法,于十六世纪中叶,初步成型于欧洲,17-18世纪先后,经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在教育观点上,他提出“返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却成为了法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卢梭对教育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在兰州《新一代》96年第3期所发表的《卢梭论儿童教育》论文。

  三、乐器演奏

  1、口琴:簧乐器,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 用嘴吹吸发音。一琴只限于一调,A调和C调两种口琴较为常用。

  口琴吹奏的孔位顺序,如图所示:

  5 2 1 4 3 6 5 7 1 2 3 4 5 6 1 7 3 2 5 4 1 6 3 7

  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

  学习吹奏口琴,第一步是要学会找到"1"音。

  口琴应该是初学乐器者的首选乐器,因为它价廉物美,发音又准,而一般的低档管乐器,普遍存在定音不准的现象。学好口琴,是今后学习弦乐的基础。

  2、箫

  3、笛子

  笛子,管乐器。笛子吹奏的一般发音孔位,如下图示:

  吹 膜 4 3 2 1 7 6 5

  孔 孔 左 左 左 右 右 右 六

  食 中 无 食 中 无 指

  指 指 名 指 指 名 全

  指 指 按

  4、打击乐器

  A、体鸣乐器。如锣、钹(bo)、拍板、三角铁等。钹,古称“铜盘”,铜制,中部隆起,如半球状,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B、膜鸣乐器。

  学校上课时打铃,有电铃,有手摇的铃,有敲击的铃。如果我们把敲击的铃,称为体鸣乐器的话,如果不考虑其敲击节奏的轻重、强弱,而只考虑间隔的时值的话,那么,学校敲铃的节奏可设计为:

  预备铃:X - │X - │X - │X - │X - ‖

  上课铃:X XX │X XX │X XX │X XX │X XX ‖

  下课铃: XX 0 │XX 0 │XX 0 │XX 0 │XX 0 ‖

  集合铃: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

  在简谱中,“‖”表示乐曲结束。 END

推荐访问: 构图 教案 《学构图》教案3篇 《学构图》教案1 《学构图》教案1年级